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吃飯總是剩一口,是在反抗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控制,是成熟的表現

吃飯總是剩一口,是在反抗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控制,是成熟的表現

小孩用眼淚來命令,如不被接受就故意傷害自己。——司湯達

人們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與真實年齡有一定的差距,從小我們便被長輩教育,「要將碗里的飯吃完」、「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這是傳統價值觀所倡導的節儉、踏實精神。

但是,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明明沒有吃飽,卻總是剩一口飯,當詢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他們的回答總是,「這樣做讓我覺得心裡舒服」

從心理學角度上看,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心理呢?

如果有一天,你吃飯總是剩一口,就說明你成熟了。

吃飯總是剩一口,是行為的社會化。

成熟是不再執著於永恆,明白萬事萬物都有它的來去,自己不屬於任何人,任何人也不屬於自己。

擁抱變化是成熟的基礎,也只有建立在變化中的成熟,才是真正、有效的成熟。

成熟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指的是個體從幼稚逐漸走向社會化的過程,做出符合社會規則的行為,這一點上可以在飯局上體現。

個體發展的主要動力

心理學家格塞爾研究表明,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照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律的進行,這種通過基因來指導發展過程的機制就是成熟。

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聚會時幾乎沒有人會將自己碗里的飯菜全部吃光,總是會剩下那麼一點點。這種現象表明,我們會下意識地控制別人對自己的印象,這屬於自我印象保護心理

簡而言之,我們不希望給別人留下自己饑渴難耐的形象,也不希望自己是最後一個結束用餐的人,避免所有人等待自己一個人吃飯的尷尬。

在以上的行為中可以發現,人心理的成熟程度,表現為由上而下、由中心向邊緣、由粗大動作向精細動作發展的趨勢。

如果一個人不顧忌他人感受,自顧自地吃著自己眼前的食物,那麼,我們可以推測出,他的社會化行為是不夠成熟的。

阿爾波特曾花費了不少精力投入「成熟者」心理特點的研究之中,認為成熟者具備對他人表示愛、理解、同情的能力,他們能夠對旁人表現出溫暖、親近。

自我保護機制

健康的人格是不被自身無意識的力量支配的,也不被童年的心靈創傷和矛盾所影響,是在理性的水平上進行的。

心理學家認為,聚餐吃飯總是剩一口,是自我保護的需要。

這可能是在幼年時,被長輩要求做過一些強制性行為,因此,在成年後,具有獨立意識後,會渴望自己為自己做決定,以此來彌補幼年時的傷害。

個體心理學中的心理抗拒理論(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指出,當人們自身擁有行為控制權,但這種控制權在受到外界的局限時,會採取對抗的方式,來保證自己的自由。

比如在吃飯過程中,通過「剩一口」來抵抗原生家庭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控制,也有一部分人會通過強迫別人吃光全部飯菜來減輕心理上的束縛。

這樣的現象,在日常飯局中並不少見,有人總是會給別人拚命夾菜、添飯,唯恐他人吃不飽,這種情況常常令人感到不適。

從夾菜者的角度上看,你必須接受我的「關心」,才能證明我在你身上的愛得到了回應。

其實,這種行為是對「心理邊界」的侵佔,雖然吃飯是人的生理需求,但若是採取強迫性措施,飯菜也就變得沒有那麼可口了,漸漸地,還會不喜歡吃飯。

而成熟者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現實和理想,並能和諧地調整關係,他們清楚自己心目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之間的差異。

從個體心理學角度看,吃飯總是剩一口是社會化行為,即在童年時,總是在吃飯上被「特殊照顧」,等到成年後,會本能地對這種行為進行反抗。人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控制權,保證自己吃飯的「自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心理學家建議,五十歲以後,夫妻之間不要走太近?
如果有一天,你身邊的親戚都變成了仇人,建議先找找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