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因為嘴饞延續的傳統,千年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為嘴饞延續的傳統,千年後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最後的漁獵部落在東北,這裡世代傳承著一個傳統:冬捕。據說冬捕已有千年歷史,雖然初期只是單純的為了尋找鮮美食材,但現在,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傳承。

圖片來源丨Unsplash

攝影丨sofiameli

冬捕的由來要往前追溯千年。傳說遼聖宗喜歡吃冰魚,就帶人去查干湖捕魚。

由於魚肉鮮嫩,深得王心,所以這項活動就延續下去了,每年隆冬時節,附近的人總能發現浩浩蕩蕩的王之軍仗在雪中踏行,來到查干湖捕魚。久而久之演變成了王室約定俗成的活動。

圖片來源丨upaiyun

歷史輪轉,遼國滅亡後,成吉思汗接管了查干湖區域,並於1211年來查干湖「祭湖」。50歲的一代天驕面對查干湖手托「九九禮」,以蒙古族特有的傳統禮節對日九拜,對湖九拜,高誦《查干湖祭詞》,將奶酒灑進查干湖。

從那時起,查干湖的冬捕活動走進歷史舞台,成了中國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源丨asianitinerary

查干湖活動深為民間喜愛,一直延續到清朝。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逐漸被冷落,到如今雖依然在延續,但遠沒了當時捕魚震撼場面。

2007年,查干湖被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查干湖冬捕漁獵文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了千年的文化傳統,隨著文明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

圖片來源丨Pixabay

攝影丨flyrtk

一千年來,查干湖冬捕活動不斷更迭,現在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旅遊生態,集成雪地競速,歌舞表演以及冬捕等。而冬捕,依舊是引爆活動的主旋律。

圖片來源丨Pixabay

攝影丨jwr1

最近幾年,查干湖活動聲勢浩大。工作人員在一米多厚的冰面上開鑿,鑿出一個碩大的方形洞,漁網從中沉入水中。以方形為中心,每隔15米開鑿一個圓形孔洞,方便長桿穿插其中,擴大漁網的覆蓋面積。

由於一網下去產量可觀,單靠人力很難完成整個捕撈計劃,所以破冰處附近會安排幾頭牲畜,以驢拉磨的方式輔助收網。這個過程漫長而磨人心性,有時早上開鑿,到下午太陽快落山才收好網。

圖片來源丨pinimg

為了避免撈到賣不上價的小魚,捕魚用網的孔隙故意做得較大,保證一旦入網,就是體型較大的魚。而在收網現場見證這個場面的,有附近的居民,慕名而來的遊客,偶爾經過的路人,或者專門收購魚的商家。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東北地區,人站在厚厚的冰面上,風從四面八方捲來,冰凍順著每一絲殘留的溫存順勢而上,凍住上岸的魚,但凍不住人們的熱情。

圖片來源丨Flickr

攝影丨Alexey Dushutin

待到天氣轉暖,會有一批魚苗進入查干湖,成為年底捕撈目標。它們之中會出現一條「頭魚」,以常人難以接受的價格被人買走。去年頭魚的價格賣到99萬9999元,因其誇張的價格被迅速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曾經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的查干湖成了滿是商業價值的炒作,不免讓人愁腸百結。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還會看到放生的場景。幾條體表滲著血的魚被重新放歸查干湖,或生或死或被零星的釣魚人重新釣起,都是無關痛癢的後話了。

文章系意牌旗下【YEE水族世界】整理首發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即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寵 的精彩文章:

強迫症養魚特徵,你中了幾個
魚店賞魚看花眼,選這種,准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