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啥孩子「窩裡橫,在外慫」,兒童心理分析師:和家長溺愛有關

為啥孩子「窩裡橫,在外慫」,兒童心理分析師:和家長溺愛有關

文/孕媽咪(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在入學後,孩子們所接觸的環境更加複雜,這其中不可迴避的便是孩子的社交。而家長們也常會發現孩子有「窩裡橫,在外慫」的行為表達,並且對此感到困惑,為什麼在家蠻橫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反倒成為柔弱的「小綿羊」了呢?

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教育是怎樣的呢?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成長抱有擔憂心理,但是卻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得其法。

▊「窩裡橫,在外慫」的誘因父母應重視,感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是真

前幾天和同事聊天的時候,朋友對孩子的教育很是犯愁。有一天同事說「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大家聽後都很詫異,朋友家的孩子是朋友圈裡有名的淘氣寶寶,「天不怕地不怕」,以往的時候,朋友帶著孩子參加過幾次聚會,一看就是「惹不起」的熊孩子。

朋友說「孩子在家的時候蠻橫得不行,甚至一言不合還會對我和他爸吹鬍子瞪眼睛,可是到了學校,這已經是孩子第3次挨別人欺負了,但是孩子卻一直不敢告訴我們,這次還是老師反饋給我們才知道的。」

同事在得知具體情況後有些生氣,生氣孩子怎麼就成了「窩裡橫,在外慫」,於是當天朋友略帶嘲諷地對孩子說「你在家不是很厲害嗎?怎麼到了學校就『熊』了呢!」

孩子聽後更是情緒大爆發,一番哭鬧後甚至踢了朋友幾腳。朋友不明白在家裡如此有攻擊性的孩子怎麼到了外面就變得膽小了呢!同事在孩子上學前擔心孩子脾氣不好欺負別人,結果沒想到孩子反而被他人欺負,朋友很困惑自己在教育上到底有怎樣的缺失。

大家聽後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直言孩子身上也有「小聰明」,知道父母不會真的和自己一般見識,於是在父母面前就越肆無忌憚。大家紛紛感慨,教育孩子遠比做業績要難得多!

當「窩裡橫,在外慫」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父母們對此很難理解,在面對這種情況時,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一種教育上的無奈。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的行為存在巨大的反差呢?孩子入學後,家長究竟怎樣引導才能夠讓孩子告別「慫孩子」呢?

▊孩子「窩裡橫,在外慫」的根本原因


美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兒童遊戲治療師勞倫斯·科恩博士認為,成人總認為童年就應該是快樂和幸福的,但是事實上,兒童的世界裡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兒童心理分析師,對於孩子「窩裡橫,在外慫」的行為差異表達進行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孩子的行為差異和父母的過分寵溺大有關係。

「窩裡橫」說的是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沒有行為規範,「在外慫」說的是孩子的膽小怯懦。父母的縱容導致孩子沒有行為行為邊界感,與此同時,孩子又依賴於父母的庇護,無法養成獨立處理問題的獨立勇敢。

在教育中,父母們需要掌握教育的方向更需要把握教育中愛的尺度。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言行缺少規範的意識,把愛演變成溺愛,把該有的引導演變為縱容。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給予的教育引導不是督促孩子去認識錯誤本身,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縱容。

孩子會認為只要在父母面前就沒有什麼行為是不可原諒的,於是孩子在不斷地試探著父母的底線,每一次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和分歧,都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嘗試試探的過程。孩子依仗著父母的疼愛而行為乖張。

而父母的過分庇護並沒有教會孩子獨立去處理問題的能力,當孩子在集體生活中,也存在一個彼此試探的過程,在沒有父母庇護的時候,「窩裡橫」的孩子沒了依仗在與同學相處時的試探中沒有了「優勢」,於是孩子性格中膽小怯懦的一面便展現了出來。由此看來,「窩裡橫」與「在外慫」並不矛盾。

??家長應該如何恰當地應對孩子「窩裡橫,在外慫」的行為舉止?

★建立親子間的邊界感

親子間不僅僅有密實的親情,更加要有合適的邊界感。讓孩子懂得尊敬父母,懂得感恩,這是父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後更加要明白情感中的邊界感,父母的權威感建立仍然是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教會孩子應對社交的方法

吳鎮宇曾經爆料兒子費曼在學校遭遇校園暴力,費曼媽媽教育孩子要及時逃走,而吳鎮宇則表示讓孩子打回去,並且他認為,孩子不可避免的要與他人接觸,遭遇校園暴力就應該勇敢地面對,越早地懂得保護自己很有必要。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保持教育的標準很有必要,這不僅是對孩子成長的挑戰,也是對父母教育的考驗。不提倡暴力,但是卻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對。

今日話題:大家對於孩子「窩裡橫,在外慫」的表現有哪些看法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孩子產生問題行為,可能是「CAR」心理需要匱乏,父母要引起重視
孩子愛攀比、虛榮心強,高情商父母三個妙招搞定,育兒專家都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