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Keep為何走向「困頓與終局」

Keep為何走向「困頓與終局」

今年5月高盛採訪了Keep創始人王寧。

王寧說從小到大都很胖,給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帶來了負擔。因為沒錢請健身教練,零基礎的他就在網上看健身視頻和文章自學,並琢磨出一套運動計劃,堅持八個月後瘦了50斤。

2014年互聯網 與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正盛,互聯網 健身一時成為風險投資界的香餑餑。機靈的王寧拿到天使投資,創辦了Keep。同期湧現的項目,還有黃曉明投資的火辣健身,FitTime睿健時代,FitTime即刻運動,等等。

這些App大同小異,都分門別類地提供健身視頻,滿足初級運動者(即小白)減肥或增肌的需求,後期又添加各種細化的內容,如練馬甲線、翹臀等。總的來說,它們都是一種工具軟體。

當時正是社交平台的大發展時期,健身 社交這個垂直領域的想像空間巨大。看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都發展得那麼好,所以這些App無一例外地添加了社交分享功能,誰都不想錯過下一個健身領域的「陌陌」甚至「微信」。憑著投資人的熱情,這些基本成立不到一年的創業公司,很快就拿到了數百萬、數千萬的風險資金。

以Keep為例,成立至今一共有6輪融資,累計1.87 億美金。最後一次 D 輪融資是2018 年 7 月,高盛領投了1.27 億美金,騰訊也參與了其中。彼時,競爭者基本都在B輪後就沒有傳出融資的消息了,Keep可以說是這條賽道唯一的倖存者。

據知乎網友爆料,火辣健身已經無法正常登錄,硬派健身近期也被爆出投資的健身房跑路,其它App基本都沒有聲音了。

成為最強王者的Keep,在拿到D輪融資後開始大肆擴張,探索商業化。這是最後上市前不得不做的一件事,Keep必須向資本市場的買單者證明自己有可行的、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光靠傳統互聯網的廣告模式是遠遠不夠的。

Keep本身的視頻和社交功能並不產生直接收入,但這部分卻能帶來巨大的流量。按Keep的數據,其有2億註冊用戶,假設有10%真實用戶,也是2000萬的潛在客戶。健身人群,怎麼說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比較高,購買力基本也還可以。投資人,應該就是看重這塊的變現潛力。

於是,從創業之初一直堅守著「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信念的王寧,在已經積累了足夠內容之後,開始嘗試各種變現。智能硬體、Keepland健身房、商城、自有品牌、輕食、付費課程、AI等等,人員規模也在一年裡從快速從300 擴大到了800 。

如王寧所說,Keep從2014年發展至今已經不只是一個簡單的App,它同時擁有服裝品牌KeepUp、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以及智能硬體KeepKit。

但眼下,王寧和Keep許下的豪言壯語正在遭遇滑鐵盧。

作為一個新的市場參與者,Keep在服裝、健身房和智能硬體等領域都不具有成本及競爭優勢。投入偌多,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成績,而遲遲沒有到位的後續融資,說明投資人對其發展前景產生了懷疑,不願意砸入更多的資金。

10月24日,程序員節,Keep裁員,爆料人說規模高達300人。官方公布的數字是10%-15%,無論真實裁員數字是多少,說明Keep正在斷臂求生。

然而,如最近一篇爆文《Keep的困頓與終局》所說:

裁員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文中提到,裁員「隨後兩個月,Keep 員工發現,三餐被取消,被每月200元的餐補代替;一棟辦公樓被退租,免費健身房福利隨著退租而消失;直到最近,衛生間里的擦手紙也悄悄不見了。所有的細節都指向一個事實:這家公司,遇到麻煩了。」

這篇文章讓內憂外患的Keep不得不予以回應,官方發布聲明強勢譴責。

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Keep炸了。

別嫌我事大,我在創業之前乾的就是風投,2014年-2015年間基本把所有的健身App都研究了一遍。我認為它們基本都偏離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健身理念,玩法還是互聯網的那一套流量生意。

興起之初,這些App都模仿了社交平台的打法,邀請健身KOL或者達人進駐。通過這些人發布一些血脈僨張的照片,可以說是好身材的集中地,由此吸引了一大波小白用戶。

其實他們的好身材都與Keep無關,但並不妨礙他們安利Keep上的各種健身視頻課程,畢竟是收了錢的。

KOL之後,草根達人出場,平台快速集聚了一批免費的內容生產者。某些有著顯著對比照的草根迅速成為了Keep的偶像人物,擁有數萬到數十萬的粉絲。那一段時間中,網路到處都是這種「改變身材、改變人生」的勵志故事。

受到「自律給我自由」的雞湯鼓舞,更多人參與到了健身當中,而Keep的用戶數也一度增長到了2億。但是用戶留存數和活躍人數,卻不理想。

歸根到底,Keep健身是反人性的,根本不可能持續,所以大多數人下載註冊用過幾次之後,便卸載或者丟到一邊了。

Keep懂運營,卻不懂健身。

早在Keep推出初期,就有許多健身從業者批評Keep不專業,視頻課程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小白不懂正確發力,容易製造傷害。即便如此,也沒有阻止Keep在資本的加持下高歌猛進。

而運動小白們,也天真地認為跟著Keep健身,就能順利擁有馬甲線、翹臀。大家都忘了,那些健身動作並不適合自己,只是一味地模仿堅持。所以,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因為Keep健身而受傷。

2015-2016年間,我多次在Keep的社區發帖,分享當時我認為「正確的健身姿勢」,希望能夠阻止更多的悲劇。我的主要觀點有幾條:

1.視頻課程的模特以此為生,常年鍛煉,普通人跟他們不同

2.動作難度過高,我作為健身達人也覺得困難,小白更不適合做

3.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勞逸結合的基本原則

4.堅持不能帶來好結果,要聰明地健身,學習對的健身方法

結果因為「多管閑事」,很快我的賬號就被封禁了。自此,我就對Keep懷恨在心,並一鼓作氣地寫出《好身材從心出發:懶人也能減肥》,希望能彌補或減少這類「不負責任的」平台所造成的傷害。

遺憾我人微言輕,即使寫了N篇批駁的文章,也激不起一點浪花。我創業的想法,最早便是做一個以人為本的健身App,我知道這裡面還有機會。可惜找了一輪也沒有願意的投資者,只好作罷。

後來Keep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引入了一些專業的機構或作者,開始普及「正確的健身姿勢」。但是,為時已晚,Keep在整個專業健身界的名聲已壞,願意「同流合污」的越來越少了。那些受傷、受害的早期用戶,也早已離Keep而去了。

綜觀Keep的策略,無非就是增加用戶的活躍時間,以此增加流量,所以瞄準人性的弱點,想出了很多與健身不相干的「歪門邪道」,如:

1.明星廣告代言

2.扶持健身網紅

3.允許某些用戶發布過於暴露,隱含色情意味的照片/視頻

4.使基礎的健身工具複雜化

這些都與健身的核心需求八竿子打不著,反而破壞了忠實用戶的好感。當真正想用Keep健身的人呆不住的時候,剩下的就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偽用戶,或是短期用戶了。也就是說,Keep並沒有一批真正可以依靠的付費用戶。

就算用戶再有情懷,再有初心,可以無條件支持Keep的產品或服務一次,但只要一次體驗不好,或者自家產品性價比低於市場水平,之後就不會再光顧了。而Keep恰好在這方面並沒有任何優勢,甚至有著巨大的劣勢。

Keep引以為傲的內容,也正好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論專業,它比不上那些水平很高的健身達人或從業者;論有趣、選擇多等等,它比不上抖音、頭條乃至知乎這種開放的媒體平台。

本來Keep應該成為一個專業的、系統的健身平台,幫助健身小白從零基礎,建立正確的知識體系,掌握安全、有效的健身方法。在資本的加持下,它是有機會為改善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做出貢獻的。

可惜,它走偏了,選擇了一條貪多求快的道路,一條以流量為本的不歸路。這是屬於上一代互聯網王者BAT的玩法了。

現在Keep所遭遇的困境,不過是它在前幾年所作的錯誤決策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當風一停,被風口吹上天的豬,自然要掉下來。

甫經裁員,內部人心不穩,外界包括投資人、供應商、客戶等等都會對其產生疑慮。上述及其它文章爆料,又直指Keep內部存在著管理決策的混亂,以及各種勾心鬥角。總而言之,Keep團隊並不是馬雲手下的「十八羅漢」,大家一條心,做不到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任何創業企業都會遇到困難,但此刻的難關Keep困難並不容易度過。在內憂外患之下,如果掌舵者沒有足夠的智慧,Keep真的可能會炸裂、炸穿。

我不認同Keep的做法,但同為創業者,我還是會為他們打氣。

註:

我並無落井下石之意,也輪不到我。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作為前風投,多年的職業訓練令我養成了預測未來的習慣,回顧當年的預測很有意思。我大部分預測都是錯的,只能做壁上觀的我非常羨慕那些創業者。

很早之前,我就認定Keep不改變的話,就會走入窮途末路,被人打敗,或被自己打敗。

我是個資深健身者,不僅有十多年的西式健身經驗,現在還有兩年多的傳統健身經驗。整個健身行業,我可能看得相對全面一些。

不以人為本的互聯網健身,是沒有前途的,時間會證明一切。Keep發展了5年,該來的宿命還是會來。

未來的趨勢一定是,健身 互聯網,以健身為基礎,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幫助更多的人觸達靠譜的健身知識和方法。

而在行業變革的下一步,是傳統健身復興,逐漸取代西式健身。隨著我們中國人重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傳統健身也將再次走向普通老百姓,走向全世界。

我的預測可能是錯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較瘦 的精彩文章:

打開冬天鍛煉的正確姿勢:出汗不可取
代餐粉,有害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