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若物質的最後本質不是物質,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唯物主義會如何?

若物質的最後本質不是物質,甚至根本就不存在,唯物主義會如何?

物質具有能量,質量是用m表示,能量是用E表示,質量怎麼就成了能量了呢?一個飛行的物體有速度,有質量,才具有了勢能,能量和質量的單位也不同,這是初中物理,這就是不好好接受義務教育,聽一些亂七八糟的歪理邪說的後果,多看書,更要看好書,要信國家發給你的教材上的那些好東西,別讓一些亂七八糟什麼的人把你洗腦了。唯心所說的世界是意識是指世界是人的心想出來的,本來不存在世界。而量子仍然是物質的方式存,只是我們們肉眼無法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物質就不能歸於意識。物質本以宏觀觀微觀而存在,發現物質存在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是無窮無盡的。

世界是物質的,只不過物質有其多樣的表現形式,例如高山大地是物質,光和空氣也是物質,宇宙中的射線反物質還是物質,甚至連虛無的天神和上帝也都是物質的,只不過人們還沒有認知其物質的全貌而已。再往深里說意識也是物質的另一表現形式,就好比你想吃飯了,看起來這是一意識行為,然而他卻是你體內物質運動迫使大腦產生的生物電波,這種電波也是物質的。

其實現在科學已經發現真可能沒有物質,宇宙只存在能量,光的波粒二性,讓我們能夠初窺物質的本質,而電子的隨機出現又讓我們懷疑意識的作用!我們的宇宙可能只有能量一種東西,而我們看見的所以物質全是由能量堆積而成,細分各種微粒子,我們發現各種能量組成了粒子的基本結構,而且各種粒子也帶著不一樣的能量出現在物質的基層,然後再組成各式各樣的元素,再聚合在一起成為了物質,讓我們可以看見,本身各種物質就是有能量組成所以它們直接能互相作用,這就是萬有引力。

微觀世界的粒子靠自身的能量的強弱來影響周邊的粒子(其實也是能量)從而組成不一樣的元素,至少目前認為不通的元素是有相同的微粒組成,只是微粒數目不一樣就組成不一樣的元素,從最小的元素氫的後面的重元素,組成的微粒可以說是一樣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和雙孔衍射試驗又證明了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我們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其實就是一團團能量集合而成,雖然想想有點不可思議,但目前的科技探索所知就是這個方向,當然,這也不是唯心主義的那種意識決定世界,世界即使由能量組成那也不是你想想就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它不以你的意識而轉移,所以說這還是唯物主義,而不是唯心主義!

其實,如果真是上帝創造的,那這個上帝也是客觀存在啊,這個世界仍然是物質的。因為哲學上的唯物主義的「物質」,指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或說客觀存在,只要存在的東西就是物質。許多人把哲學上的「物質」按物體理解了,才會產生題主這種很二的提問。毫無疑問,世界是可知的,是存在客觀實在性的,人類歷史和生活實踐就是最好證明!但這個實觀世界到底怎麼來的?萬物的組成有可能找到那個最小的點嗎?那這個最小的點又是從哪來的?細究人本身和這個世界,真覺又真實又虛幻,又簡單又玄妙。

世界是一個多元體的存在,我們是生活在地球自然萬物的共體存在當中,用辯證法去看世界,這個世界既有物質,也有非物質,而我們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卻只證明了信仰自然是唯一正確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是方法論而已!一個是內斂自守的唯心主義;一個是客觀開放的唯物主義,自然客觀規律主宰了這個世界的存與不存,陽世存則存,陽世不存則一切不存!

我認為唯物主義最重要的精神是客觀辯證,對物質能量意識要抱有開放的態度,保持關注與時俱進,求真辨偽,這才是唯物主義精神。如果一味地認準物質為王,故步自封,本身就不客觀,這樣的唯物主義等於唯心主義。你要知道你看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都只是信息,甚至你看到的大腦的內部結構也只是存在於你意識中的信息罷了,有的人會產生幻覺,看到本來不存在的東西,但是對他來說,這東西就是真實存在的。

其實佛教在世間承認色法,即物質的存在,但不是實有的,因物質乃至地球等最後都會因因緣毀滅。從另外一個層面—聖義諦什麼都沒有。現在科學從世間物理學對量子夸克研究出發,探索出世間的智慧是研究人類精神層面的進步。

世界是物質的,意識也是物質,物質有三層表現形式,即以實體物為表現形式(能量與信息處於隱伏壯態),以能量為表現形式(質量與信息處於隱伏壯態),還有一種以信息為表現形式,意識也是這種物態(質量與能量處於隱伏壯態)。它們可以互相轉化。質量可變為能量,能量可化為信息,信息一聚成能量,能量可聚為質量。宇宙不存在空無,它們互相兼容,互相轉化,無時無刻不變化。

唯物主義的物指客觀存在,物質轉化為能量,但能量也是客觀存在,僅是物質的變化,及對物質變化的認知。其實,認知的局限性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即我們對物質世界規律認知從來都是曲折前進的,從局部到完整,從謬誤到正確等。據此否認或質疑唯物主義是可笑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主義治療 的精彩文章:

如果一直遇不到愛的人,一直不結婚,老了會不會孤獨可憐?
心理學二八效應:只有看清生活的真像,才能更好的去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