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如何精準評估你的耐力和最大潛力?真相從來都不簡單……

如何精準評估你的耐力和最大潛力?真相從來都不簡單……

慧跑原創出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跑步是一項耐力性運動,評價耐力時,跑者常用的指標包括馬拉松成績、配速等等。

馬拉松成績越好,配速越快,則表示耐力越好,這當然是對的,但馬拉松成績或者配速只能用於跑步專項耐力評價。

從運動科學角度和人體一般耐力而言,評價耐力的「金標準」指標稱為最大攝氧量,很多跑者都有所耳聞,很多運動手錶也提供最大攝氧量評估,這個指標究竟有何意義呢?

一、什麼是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的經典定義是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群參加的長時間劇烈運動中,當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達到本人的極限水平時,每分鐘所能攝取的氧量就稱為最大攝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

如果跑者覺得這個定義太專業,可以用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話解釋最大攝氧量。

當運動至個人極限,接近精疲力竭時,這時測定你的攝氧能力,就代表著最大攝氧量。

你什麼時候筋疲力盡了?

間歇跑時,你基本上就能達到最大攝氧量,所以間歇跑訓練就是達到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或者說間歇跑就是訓練和提升你的最大攝氧量能力。

二、最大攝氧量越高耐力越好

最大攝氧量是評價耐力的經典指標,也是最精準的指標,最大攝氧量越大,則代表有氧耐力越好。

最大攝氧量沒有上限,越大越好。

下表是美國運動醫學會最大攝氧量評價標準,如果你了解自己的最大攝氧量,可以進行一下評估。一些運動手錶也提供評估。

運動手錶提供最大攝氧量評估

男性最大攝氧量一般在35-45 ml/kg/min,女性則一般在30-40 ml/kg/min。

優秀的耐力型項目的運動員通常都具有很高的最大攝氧量,馬拉松運動員就是如此,但事實上,最大攝氧量最高的運動員卻並非馬拉松運動員。

最大攝氧量評價標準

目前已知,有明確測試數據的最大攝氧量世界冠軍是一名來自挪威的自行車運動員。

在前10名選手中,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就是越野天才,有K天王之稱的,世界頂級越野跑、超級馬拉松、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高手基連·霍爾內特(Kilian Jornet)。

他在2017年完成一項壯舉:他從海拔5100米的絨布寺附近的珠峰大本營出發,採用阿式攀登耗時26小時登頂珠峰。在登頂12小時後,他順利返回到6500米的前進營地。

最大攝氧量世界紀錄

男子運動員最大攝氧量世界紀錄排名

女子運動員最大攝氧量世界紀錄排名

三、最大攝氧量受到遺傳影響有天花板

最大攝氧量受到一定的遺傳影響,這也就意味著遺傳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決定你的耐力天花板在哪裡。

比如你的最大攝氧量潛力是50,那麼無論你如何訓練,你的最大攝氧量就只能到50,而50基本上就決定了你的最大配速是多少。

所以說,人的天賦不同,有些跑者經過適度訓練,就能實現破3,而有些跑者即使經過艱苦的努力,也難以破3,道理也許就在這裡,你的最大攝氧量天花板決定了你的耐力極限在哪裡。

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基普喬格在測試最大攝氧量

當然,跑者需要將耐力有極限和自己能提高多少區分開來,最大攝氧量受到遺傳影響,並不表明你無法提升。

如果你目前最大攝氧量是35,那麼從35提高到50,你還是能取得巨大進步,只不過當你進步到50時,再進一步就很困難了,而有些跑者最大攝氧量天花板可能是60,那麼他的潛在進步空間就比你更大。

四、經過訓練初級跑者最大攝氧量可以大幅提升,成熟跑者提升卻很有限

最大攝氧量既然代表耐力,那麼耐力提升之後最大攝氧量就會增加,這個邏輯對嗎?

這個邏輯當然是對的,但最大攝氧量又存在上限,不可能無限提升。

那麼不同水平跑者在耐力提升過程中,最大攝氧量呈現什麼樣的變化呢?

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學院戴劍松副教授團隊進行了實驗驗證。

《無傷跑法》作者∣該研究負責人戴劍松老師

首先,我們從南京本地跑團比如南京悅跑S戰隊、萊斯跑團等招募了一批不同水平跑者,最終有16名高級跑者(男性8名,女性8名),19名中級跑者(男性17名,女性2名)、23名初級跑者(男性12名,女性11名)加入本次研究。

高級組跑者:男子全馬在3小時30分鐘內完成,半馬在1小時30分鐘內完成;女子組全馬在4小時內完成,半馬在2小時內完成。

經過問卷調查,高級組男性跑者全馬平均完賽成績為252,女性跑者全馬平均完賽成績為341。

中高級組跑者

中級組跑者:

男子全馬在3小時30分鐘到4小時30分鐘以內完成,半馬在1小時30分鐘到2小時內完成;

女子組全馬在4小時到6小時內完成,半馬在2小時到2小時30分鐘以內完成。

經過調查,中級組男性跑者全馬平均完賽成績為339,中級組女性跑者人數較少,兩名女性跑者全馬平均完賽成績為324。

初級跑者:

剛開始跑步鍛煉的人群,跑步經歷為半年以內,沒有跑馬經驗。

初級組跑者

所有志願者從2019年6月至8月,參與了8周無傷跑法訓練營,也即在經過8周嚴格系統的跑步訓練前後,進行了最大攝氧量測試。

跑者在實驗室進行最大攝氧量經典測試

結果顯示,經過8周系統化無傷跑法訓練,水平較低的初級組最大攝氧量得到明顯提升,最大攝氧量從43提升至48,而中級組和高級組雖然略有提升。

但經過統計學檢驗,訓練前後測試並無統計學差異,這說明越是起點低的跑者,最大攝氧量提升越明顯,越是水平高的跑者,最大攝氧量並無明顯變化,說明其已經接近其本人天花板。

這也與其他研究的結論基本一致。

之前的研究表明,初級跑者通過提升心肺功能提升最大攝氧量,而成熟跑者心肺功能提升很有限,肌肉利用氧氣能力提升和抗乳酸能力增強是耐力提升的主要機制。

訓練前後最大攝氧量對比(ml/kg/min)

五、跑者不能只盯著最大攝氧量,跑步經濟性和乳酸閾改善同樣是耐力提升的表現

跑者需要明白一個重要道理,耐力與最大攝氧量高度相關,但最大攝氧量並不是決定耐力的唯一因素。

正如前文所說,成熟跑者經過多年訓練,最大攝氧量可能已經十分接近其天花板,但經過合理訓練,其耐力仍然可以提升,這種提升並不表現在最大攝氧量數值上,而是表現在跑步經濟性和乳酸閾值方面。

評價耐力要從三個方面評估

所謂跑步經濟性,就是指:

跑步的省力程度,同等速度下,心率越低,攝氧量越低代表跑步經濟性越好,經過訓練,同等速度下你的心率變慢,呼吸變得輕鬆就是耐力提升的表現。

另外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乳酸閾值。

運動強度較低時,機體進行的是有氧運動,血乳酸水平較低,而隨著強度增加,機體從有氧運動向無氧運動轉化,血乳酸開始上升,血乳酸急劇增加的那一個點就是乳酸閾值,這時所對應的強度就是乳酸閾強度。

(可長按分享至朋友圈)

乳酸閾值反映了機體內的代謝方式從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以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者拐點。

B運動員乳酸閾強度更高,耐力更好

經過訓練,最大攝氧量可能幾無變化,但乳酸閾值卻可以大幅度提升。

舉例來說

原來6:00配速就是乳酸閾強度,而經過訓練,6:00配速已經變成有氧運動,5:30配速才是乳酸閾強度,這就表明耐力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話句話說,一位跑者本來以6:00配速進行跑步,身體會感覺很酸脹很難受,而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以6:00配速跑步會覺得很輕鬆,原本6:00時的酸脹感到了5:30才會產生同樣的感覺,也就是說,經過訓練,機體緩衝乳酸的能力明顯增強。

運動手錶提供乳酸閾值評估

再舉一個例子

訓練前,一名跑者最大攝氧量配速為5米/秒,其原先乳酸閾值為最大攝氧量70%的速度,則乳酸閾速度為3.5米/秒,而經過訓練,最大攝氧量沒有變化,但乳酸閾值達到最大攝氧量80%的速度,則乳酸閾速度提升為4米/秒。

也就是說原先3.5米/秒就開始乳酸大量堆積,而現在達到4米/秒才開始堆積乳酸,這跟之前是一個道理。

下表顯示了跑者如何用最大攝氧量指導自己的訓練配速,根據丹尼爾斯訓練法,乳酸閾配速應當為最大攝氧量的83-88%,下限為83%,上限為88%。

我們根據公式推導並給出了下列乳酸閾跑的上限和下限範圍,低於下限就是有氧跑,分為馬拉松配速跑和輕鬆跑,高於上限就是間歇跑。

用最大攝氧量精準指導跑步訓練

有跑者看了這個表格,可能覺得配速跟最大攝氧量不一致,比如自己最大攝氧量為48,按表格的說法,最大攝氧量配速,也即間歇跑配速應當為431,而自己實際間歇跑可以跑到400;

同樣,此時乳酸閾跑配速介於508-520,而自己508-520時還感覺不錯,不算太累,跑到500左右才進入乳酸閾跑,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說明你在的最大攝氧量其實已經不止48。

達到53左右,只有採用面罩採集氣體的直接測試法才是測試最大攝氧量的金標準方法,而這樣的測試只有專業的運動實驗室或者某些醫院運動平板測試室才能提供。

六、總結

最大攝氧量是評價耐力的金標準指標,最大攝氧量越大,耐力越好,初級跑者經過訓練,可以直接提升最大攝氧量。

而成熟跑者就沒有必要過度迷信最大攝氧量了,你更要關心的乳酸閾配速是否提升,以及跑步經濟性是否改善,同等速度下跑得越來越輕鬆。

在跑得比較累的時候(乳酸閾跑,間歇跑)速度比原來提升也是耐力提升的重要表現。

馬拉松訓練營教練徐占成親自執教,通過細緻的講解帶你看透冬訓背後的訓練邏輯,教你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為你明年的PB開足馬力。

點擊視頻,了解馬拉松冬訓16講

跑者為何要冬訓?

長按掃碼試聽課程

慧跑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新浪微博丨 企鵝號

大魚號丨 一點資訊丨百家號丨簡書

知乎 丨 趣頭條 丨 飛聊 丨 豆瓣

抖音 丨西瓜視頻 丨 喜馬拉雅丨 嗶哩嗶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跑 的精彩文章:

一圖看懂不同地域冬季跑步如何穿?
掌握先進的「扒蹬技術」,你也可以成為速度更快的精英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