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重複做同一件事

心理學: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重複做同一件事

有人說,廢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根網線,一個外賣電話,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

這樣這個人就會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思進取,享受著低成本的快樂,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

其實,太閑可以毀掉一個人,太忙同樣可以毀掉一個人,而且更可怕。

兩種工作

工作分為兩種:

創造性工作,比如作家,藝術家,設計師。

重複性工作,比如流水線工人,收銀員。

當然這並不絕對,不同的人面對相同的工作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比如銷售,雖然每天都要見不同的客戶,但有的人幾年如一日的使用相同的話術,他所做的就是重複性工作。

而有的人熟悉之後會學習不同的話術,比如研究人的心理,那他就是在做創造性工作。

從事創造性工作,你忙的有價值。

每次工作你都在成長,你需要不斷地輸出創意,每次工作都與上一次不同。

從事重複性工作,你看起來很忙,實際只是在為老闆創造價值。

日復一日的重複,工作流程早已爛熟於心。每次工作對於自身都沒有半點成長。

對於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來說,一年過後,他成長了365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收穫;

對於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來說,一年過後,他只活了一天,重複了364天。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

該實驗告誡了人們,太舒適的環境往往蘊含著危險。習慣的生活方式,也許對你最具威脅。要改變這一切,唯有不斷創新,打破舊有的模式。

這個實驗距今已經100年了,但是人性如此。

我們的祖先千辛萬苦站在食物鏈的頂端,目的就是過上穩定安逸的日子。

梁寧老師曾說過一句話:努力都是反人性的,安逸享樂才是人性的根本。

雖然「人性本懶」,但生活在現實社會,如果安逸享樂很容易就會被時代拋棄。

2016年12月,王健林的日程表在網上曝光,完美的印證了:「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要努力」這句話。

1943年,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被認為是基礎需求,是每個人生存所必備的。

如果你被社會淘汰,你的基礎需求有可能都無法滿足。

現在很少有人會被餓死了,但是一場大病,一次意外足以毀掉一個家庭。

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外界失去聯繫,除了幾個親人和同事沒有其他的關係,彷彿已經忘了友誼是什麼味道。

關係就是一切

當一個人失去豐滿的關係,這個人的內心也會隨之匱乏。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relations theory)告訴了我們:

性格在關係中形成;性格在關係中展現;性格在關係中改變。

一個人失去關係,也就失去了改變的機會。

重複性工作正在毀掉你

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就像是溫水裡的青蛙。

一開始,你會接觸到很多東西,你的確在成長。

但是當熟悉流程後,你不需要耗費精力就能完成工作。

這時,表面上你每天都在工作,其實你是沒有成長的。

很多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而願意做任何事情。

同樣,很多人為了逃避成長,而願意讓自己「看起來很忙」。

996的員工可能一年到頭只拿到了一些工資和獎金,而朝九晚五的員工有可能一年下來通過讀書和學習成長不少,第二年升職成主管。

並且,一件事情做久了,人會拒絕改變。

這也是人的本性,因為人需要安全感。

改變意味著不穩定,有可能發生危險。要知道在原始社會,一點點變化對我們的祖先而言都是致命的。

所以,一直從事重複性工作的人,會對工作形成依賴,一旦環境變化,他會手足無措。

17年,河北省唐山市宣布所有城市路橋收費站停止收費。

一位36歲的員工說:「我都36了,除了這個我還能幹什麼?」

若宮正子是一位銀行出納,75歲時加入老年電腦俱樂部,82歲時成為全球年紀最大的智能手機app開發者。

17年2月,她發布了一款自己研發的專門供老人玩的手機遊戲。就連蘋果CEO庫克本人,也對她這個遊戲讚不絕口。

很多人都會以年齡或生活為借口就拒絕改變,比如:

「我都這麼大了,就這樣吧」、「萬一不成功,以後吃啥?」

借口是用來逃避恐懼的搪塞,你不成長,終究會被社會淘汰。

結語

無論何時,都不要放棄成長。

不要每天忙於重複性工作,還安慰自己每天都在努力無疑是悲劇。

努力不是你做了多久,而是你做了什麼,你做的有沒有讓你成長。

- The End -

作者 | 劉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職場心理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如果一個女人具有這4點特徵,說明她活得很累
夫妻到底算不算親人?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