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在《死亡擱淺》里,我讀到了小島講的一個關於「利他」的故事丨心理大亂燉

在《死亡擱淺》里,我讀到了小島講的一個關於「利他」的故事丨心理大亂燉

【搜索下載華輿APP,瀏覽世界各個國家媒體的新聞資訊,且無需翻譯】

如果問2019年最好的遊戲是什麼,不同的人可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如果問哪一個是最具有爭議的,大部分玩家都會不約而同給出同一個名字——《死亡擱淺》。從IGN(世界最大遊戲評測平台之一)最終給出6.8分的尷尬評分起,《死亡擱淺》就成了一個薛定諤的「神作」,而小島秀夫,這個天才遊戲製作人是否已經「跌落神壇」,也成了遊戲界的一個日經話題。在國外的很多遊戲論壇上,玩家給出的10分和0分佔了大部分的比例——這在對其他遊戲的評價體系中是極其罕見的。

《死亡擱淺》。

當然,《死亡擱淺》到底好不好玩這個問題見仁見智,遊戲性也並非本文想要探討的核心。《死亡擱淺》的主題是「連接」,小島秀夫在遊戲中引入了「非同步聯機」的高大上的概念——其實,說白了,這就是一個看上去像是聯機的「聯機」,所有玩家越過同樣的高山,跨過相同的河流,只不過,玩家們僅僅存在於各自的平行宇宙中,他們不能夠彼此見面,別人能夠在你的世界留下的只是一串腳印,一個ID,以及,一條道路?是的,小島秀夫想傳達的「連接」即體現於此。在遊戲過程中,你在遊戲中興建的各種道路、橋樑、索道等設施,都有概率出現在其他玩家的世界中,這使得你原本為方便自己行動建設的基建,同時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便民設施」。這種獨特的交互模式把所有玩家連接在了一起,讓玩家憑空生出集體主義——「我為人人」的榮譽感。許多玩家熱切地投入到了無盡的建設事業當中,成為了遊戲中真正意義上的「基建狂魔」。這種概念中抽象的「利他行為」,被一個遊戲詮釋的淋漓盡致。如果我們假設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遊戲顯然會陷入經典的「囚徒困境」,那時,你將在遊戲中寸步難行,甚至某些任務都無法完成——因為許多大型道路設施對於個人而言想要完成極其困難,需要多玩家共同建設。這種假設顯然沒有兌現,玩家們利他一面的展現出乎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料。也難怪有人評價,在《死亡擱淺》里,小島秀夫實則設計了一場社會實驗。

《死亡擱淺》製作人小島秀夫。

不過,這種利他行為會有隱性的獎勵機製作為回報。在遊戲中,這個機制是「點贊」。當其他玩家通過你造的橋樑或者道路時會自動為你「點贊」,玩家在遊戲中也會實時接收到其他玩家為自己點贊的訊息。

(圖片來自地球研究報告)

《死亡擱淺》中的利他行為從來不是鏡花水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某一天天降暴雨,地面上積水成災,當穿著新鞋子的你面對面前的一灘積水一籌莫展時,猛然發現水池中已經有人用磚搭成了一座小橋,你小心翼翼地走過這座小橋,想到搭橋的人花費了不小的力氣搭了一座他自己很可能不會走第二遍的橋,不由得心中生出一絲感動。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遊戲中極其相似,只不過,與遊戲中不同的是,在現實生活里,我們連來自其他人的點贊都收不到。提到「利他行為」,很多人第一反應大概是「見義勇為」。的確,人類社會從不缺乏見義勇為的例子,不過,在部分社會學者看來,「見義勇為」並非利他行為的完美解釋。因為見義勇為一般發生在緊急、危機的狀況下,被幫助者深陷險境,隨時都可能遭遇不測,而處在此時的情境中,施救者其實處在一種巨大的社會壓力下,他所面臨的實則是仗義出手,或者「見死不救」、「冷血無情」的道德懲罰。在社會壓力的影響下,人會最終改變行為的選擇。那麼,如果形勢並不危機、情況也並不緊急,除卻社會壓力的影響,在日常環境中,利他行為還會出現嗎?有一天,洛美(Lome)陷入了一個兩難困境:究竟是自己獨佔4個喜歡吃的香蕉片?還是選擇分享,讓自己與泰(Tai)都能各自得3個呢?

洛美於是打起了小算盤。「如果分享的話,那我就相當於要犧牲1個香蕉片」洛美開始搖擺,「可是,泰原本是能獨享3個香蕉片的,我之所以有選擇權,是因為泰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機會……」「好吧,我不能太自私!」最後一刻,洛美掐滅了吃獨食的想法,友好地與泰共享了零食。在你看來,這可能是一個泛善可陳的小故事,不過,如果我告訴你,洛美和泰是兩隻黑猩猩呢?

事實上,不僅是像黑猩猩這樣傳統觀念中「充滿靈性」的動物,諸如老鼠、魚類、鳥類等不那麼「高級」的動物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利他行為。《科學》(Science)雜誌曾發表過一項有趣的研究:如果將一隻老鼠關進鐵籠子裡面,那麼另一隻老鼠會想盡一切辦法打開籠子來營救它。如果很不幸,一隻老鼠和它們最愛的巧克力被同時關進兩個籠子里,那麼「營救者」並不會貪嘴而枉顧同伴的存亡,相反它會以相同的速度打開兩個籠子,之後還會拿出30%的巧克力分給「被救者」。這大概說明了一件事,利他行為並非我們概念中人類獨有的高級共情行為。「動物是否會表現出不計回報的,絕對的利他行為」這一命題貫穿了整個哲學和科學史,時至今日,雙方都仍然無法說服對方。而唯一能讓彼岸雙方圍爐夜話達成共識的,大概是利他行為的理論基礎——親緣選擇論和互惠利他論。所謂親緣選擇論,即是指動物們的「血緣」認同感。作為一種進化策略,個體傾向於為和自己在「血緣」上更相近的種群付出更多,以保證整個種群的存續。歸根結底,利他的內驅力是個體希望基因得以傳遞。

工蜂為了保護蜂巢會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20世紀中葉,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洛倫茨等行為學家提出,利他主義行為可能會傷害動物個體,但有利於整個群體,沒有利他主義成員的群體繁殖成功率較低。吸血蝙蝠的行為為親緣選擇論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吸血蝙蝠是一種典型的群居動物,主要以鳥類或家畜的血液為食,它們夜晚進食,白天棲息。不過,並不是每一隻吸血蝙蝠都有足夠的運氣在夜晚找到食物。據調查顯示,每隻吸血蝙蝠大約有7%的概率在一天中餓肚子,而此時,蝙蝠會採取一種在人類看來極其熟悉的行為——借。餓肚子的蝙蝠會向同伴「借血」,而通常,它的同伴會把自己吸的血吐出來分給這個沒有吸到血的朋友,正是由於同伴間的這種行為保證了種群的延續。

(圖片來自naturalrightandbiology)

科學家們還發現,蝙蝠更有可能與它們未來更有可能遇到的蝙蝠分享血液,換句話說,當有更大的回報幾率時,蝙蝠更有可能分享它們的食物。當另一個個體沒有能力進行回報的時候,吸血蝙蝠只有很小的幾率會去分享食物。這同時也解釋了關於利他行為的另一個理論——互惠利他論。在互惠利他論看來,動物明確知道自己當下的利他行為損失了部分生存適性,不過他們明確地知道這種損失會在未來的某一時間點得到某種形式的補償。即對其他個體的付出相當於一筆「沉沒成本」,動物們相信,這筆成本終究會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得以兌現。自然界中物種間普遍存在的「共生關係」,是對該理論的完美證明。我們最為熟知的,蜜蜂和花朵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典型的共生關係。花朵為蜜蜂提供豐富的食物,而蜜蜂反過來幫助花朵授粉,植物因而得以繁衍生息。有人曾預測,如果蜜蜂這個「紅娘」從星球上消失,人類會因此失去大部分食物來源,至多只能再存活四年。在長期的衍化過程中,一些動物也和人類之間產生了這種羈絆。生活在非洲的一種神奇鳥類,「向蜜鳥」,被當地人視作最忠誠的朋友,因為它們會用一種特殊的叫聲來指引原住民尋找到蜂窩。待原住民採集蜂蜜後,剩下的蜂窩碎片和蜂蜜殘渣就自然成為了這些小嚮導的盤中餐。

向蜜鳥。(圖片來自Claire Spottiswoode)

當然,以上的兩種理論都是基於動物研究,在相關案例中,個體的付出行為相對簡單,而且利益既得。但是,對於思想更為複雜,行為更加難以預測的人類而言,利他行為是否仍然能夠帶來切實的好處呢?來自英國的心理研究團隊研究發現,有較多利他行為的人會更「性福」。研究者通過對300餘位未婚男女青年的調查顯示,利他行為傾向和異性吸引力之間存在很大相關性。不論男女,利他傾向高的人都經歷了更多露水之緣,在過去一年裡有過更多性伴侶。這可能意味著:利他行為極有可能扮演著一種「富足信號」,它暗示給你的潛在性夥伴,你會是一名很好的伴侶——因為廣施善行表示你起碼有相當高的能力和資本可以付出。這些新發現也支持了過去對狩獵部落的研究——更願意將獵物分享給非親屬的男人,性生活會更多。最新結果也與之一致,說明有利他行為的男性女性都更具魅力。

實驗揭示了利他行為和異性吸引力之間的關係。綠色虛線=男性被試; 紅色=女性被試.( Arnocky et al, 2016.)除此之外,人類之所以會選擇利他行為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底層邏輯——利他行為本身就可以帶給我們快樂。2017年7月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證實,比起自己花錢,把錢花到別人身上能讓與快樂有關的腦區(如顳頂聯合區)得到更大程度的激活。也就是說,人類在幫助他人的時候,自己心裡大概也美滋滋的。在極端的利己論者眼中,世界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利他行為,所有的利他行為背後的指向都是利己。《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更是直白的給出結論:成功基因的突出特點就是它們的自私性。而人類作為「成功基因」的代表產品,則讓這種自私性攀至頂峰。誠然,我們始終都在為利他行為找一個緣由,或是血親,或是性吸引,或只是大腦皮層給予的小小獎勵,是因為我們難以論證絕對的利他真正存在。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以「利他」為代表一切「美德」其實終歸虛妄,但人類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建構了這些美德,並堅信它們的存在,不是么?當然,利他從來都不是《死亡擱淺》的主旋律,《死亡擱淺》的體量之大、哲思之深過往遊戲無出其右。小島秀夫野心很大,他筆下的《死亡擱淺》不只是一個故事,更是一系列故事,每一個故事都代表著小島形建的世界的一個側顏。在網路上對於《死亡擱淺》的眾多評論中,有一條評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用完攀爬柱就把繩子丟到一邊走了,過了一會想起來又回去把繩子好好放下去,免得別的玩家夠不到。」這大概就是《死亡擱淺》帶給我們的一個最美的故事。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華輿 撰稿/向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他行為 的精彩文章:

利己還是利他?你的選擇決定你的命運!
蜜蜂「利他」與「利己」行為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