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聯能打贏二戰,卻不能贏得冷戰還死於非命,原因是同一個

蘇聯能打贏二戰,卻不能贏得冷戰還死於非命,原因是同一個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蘇聯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社會實踐,誕生於俄國又與過去的俄國完全不同。

1917年爆發的十月革命最終組建了第一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而在面對極為兇險的外部干預和國內反對力量時,俄國共產黨表現出了強大的組織和戰鬥能力,最終艱難地克服了外部干涉,獲得了初步的自由。但是,俄國相對於西歐的落後仍然是全面而顯著的,工業化的需求強烈。

因此,蘇聯探索出了一條重要的現代化模式,即通過集體化控制了農業生產,而後用工農業的剪刀差獲得現代化的原始資本,繼而開始了急速的工業化運動。這是一條之前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的發展路徑,因為當時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也有將農業集中化的模式,但更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外殖民獲得的原始資本積累。在計劃的模式下,蘇聯可以集中資源用於快速工業化,並且無視市場機制的作用。當然,對於蘇聯而言,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日子過得不錯,由於資本主義世界面臨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蘇聯獲得了大量美國技術和管理的支持,這也讓蘇聯的工業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蘇聯的一五計劃開始就展示了強大的動員能力和發展能力,工業產值急速增長,到了1940年,蘇聯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英國、法國和德國,位列歐洲第一。蘇聯的重工業有其顯著,生產能力迅速超越了日本這類現代化的後發國家,接近歐洲這類先發國家。這種工業增長,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當然,這背後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的確立,在經歷了與布哈林的路線鬥爭和「大清洗」運動後,斯大林體制高壓已經深入蘇聯社會的方方面面。經歷了政治鬥爭規訓的蘇聯人喪失了足夠的主動性,社會已經死板和僵化。與此同時,蘇聯也回到了過去沙俄帝國的老路上,重回從彼得大帝以來就開始的地緣政治鬥爭,而意識形態則讓蘇聯人難以簡單通過傳統結盟的方式獲得安全,在經歷了西歐綏靖後,蘇聯與意識形態死敵德國達成了諒解。在二戰前夕,蘇聯推動「東方戰線」的建立,控制了波羅的海三國,參與瓜分波蘭,這些都是十分典型的沙俄帝國地緣擴張。在這個意義上,沙俄帝國復辟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軍事入侵。在歷史近四年的東線戰爭中,蘇聯和德國流盡了鮮血,蘇聯人經歷了1941年下半年的規模空前的失敗,經歷了反攻的艱辛,蘇聯最終戰勝了德國。儘管在4年的衛國戰爭中蘇聯一直以5:1到4:1的交換比與德國抗衡,直到1945年這一數字才降到1:1,但蘇聯之前的工業支撐了對德作戰的需求,如果是沙俄,根本無法承受1941年那樣的損失。蘇聯的體制非常適應戰爭狀態下的龐大需求與嚴酷環境,並堅持到了德國倒下。

二戰的成功也造就了蘇聯在二戰後空前的地緣優勢。蘇聯不僅獲得了戰略縱深,還獲得了一系列東歐國家的控制權,這些優勢讓蘇聯的勢力深入東歐和中歐,這種勢力範圍也得到西歐和美國的承認。伴隨著美國接替了歐洲主導世界秩序,意識形態上的對抗和超級大國之間核戰爭的不可想像讓蘇聯和美國進入了冷戰狀態。

蘇聯的體制在戰後初期也實現了快速恢復,在50年代伴隨著經互會的組建,蘇聯工業生產增長速度達到了13%左右。然而,蘇聯僵化體制下無視消費者需求的硬傷也在逐步體現,軍工最大化生產在冷戰的環境下被合理化和固化,市場規則被完全無視。在冷和平的時代里,蘇聯高度集中的體制也喪失了自我糾錯的能力,除了赫魯曉夫偶發的、不著邊際的有限改革,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的改革基本上完全停滯,軍工最大化生產這一發展路徑被固化,侵吞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財政和資源。

蘇聯計劃經濟有意識的資源錯配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困境,增長速度持續放緩。而沒有市場競爭機制,蘇聯的大量資源被進一步浪費,這種浪費甚至在80年代初讓蘇聯出現了能源供應緊張的情況。極端的低效自然無法滿足增長的需要,50年代末,蘇聯工業產值增長速度降到了10%左右,60年代降到了8.5%左右,70年代進一步下降到4.5-7.5%的水平上,而且生產質量非常堪憂,資源整合效率極低。如果不是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及其後石油危機的爆發讓蘇聯獲得了巨大的石油收入,蘇聯在70年代末就已經面臨極為嚴峻的經濟形勢。在1980年,蘇聯一半左右的外匯收入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一半以上的外匯支出用於進口糧食與食品。

事實上,蘇聯即便是在最好的時期里,也是用美國一般左右的經濟總量維持著與美國相同的軍費及相關領域開支。而長期的資源錯配導致的民心不穩,伴隨著東歐民族主義情緒的出現,使得蘇聯開始疲於奔命。而美國在里根政府的戰略規划下,美國開始秘密資助波蘭的團結工會、阿富汗的游擊隊開展活動,讓沙特增加石油產能壓低油價,限制歐洲對蘇聯技術出口並輸出假情報擾亂蘇聯的發展規劃,收縮西方對蘇聯的貸款。這讓蘇聯經濟自身低效的情況下逐步入不敷出,甚至金價走低時還大量輸出黃金以平衡收支。西方的戰略擠壓讓蘇聯本身毫無還手之力,即便是戈爾巴喬夫上台後也無力扭轉整體經濟低效的局面,最終戈爾巴喬夫在形勢困難的情況下選擇政治改革,結果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

因此,蘇聯的誕生、浴火重生和死於非命,很大程度上都是與高度集中的體制帶來的好處與惡果息息相關。蘇聯能夠扛得住納粹的全面入侵,卻擋不住和平的競爭,其歷史實踐確實發人深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軍事上不再需要航母,但政治上仍然需要,否則缺乏大國象徵
美國今年造艦規模終於超過中國,中國造艦規模因這個原因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