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王利明:痴迷民法的「老派學者」

王利明:痴迷民法的「老派學者」

(王利明 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

獲獎理由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民法學家的傑出代表,他參與了合同法、專利法、物權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的起草及修訂工作。近年來,他致力於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並使立足中國實踐、回應現實需要、展現中國智慧的民法典理念得到廣泛傳播。在他數十年的求學、任教、著書生涯中,展現出的家國情懷、理論高度、學術成果,獲得業界至高敬意。

2019年度法治人物

王利明:痴迷民法的「老派學者」

本刊記者/周群峰

發於2019.12.30總第930期《中國新聞周刊》

熟悉王利明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厚道的人,始終謙和,講良心、講對弱者的保護,即便是遭人誤解與非難,他也只是提出「敬人者人恆敬之」的勸善之言。

最高人民法院原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與王利明是多年的朋友。沈德詠評價說,「王利明是他尊敬的學者。如果說江平先生、佟柔先生等老一輩法學家是民法學的奠基人,那麼王利明就是中生代民法學界的領軍人物。他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通過教書育人為法制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作為民法專家,王利明參與了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物權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及修訂工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的編纂工作,更是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民事立法集大成的一部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保障老百姓財產權、人格權、人身權的法典,關乎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王利明常說:「我畢生研究民法,民法的終極價值就是對人的關懷。」

「懷揣作家夢」 走上法學路

1960年2月,王利明生於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鎮。15歲時,他從沔城中學高中畢業後,成為一名插隊知青。

沔城鎮靠近農村,但生活習慣和農村還是不一樣。剛到農村時,他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卻不得不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寒冬臘月,冒著雨雪赤腳去挖河渠;炎炎盛夏,頂著烈日在田間鋤禾,挑土築堤……還經常吃不飽。後來,因學習成績優秀,王利明在農村當上了小學代課教師。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布恢復高考的消息,社會頓時沸騰。但是該消息傳到王利明插隊的村莊時,很多人對此都將信將疑,因為當時高考已經中斷了十多年。

最初,王利明也沒有把此事當真,也沒有認真備考。過了大約一個月,他的一位中學老師給他寄來一封信,叮囑他說:「你在中學是班裡的尖子,有基礎,有希望,不管消息是真是假,一定要參加這次高考,哪怕權當一試,也是難得的機遇。」這位老師還隨信給他寄了幾本「文革」前的中學教材,鼓勵他努力複習。

就這樣,王利明向生產大隊請了假,回到小鎮認真備考。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近半個月不出門。那段時間,他每天啃紅薯,吃炒飯,醒了就看書,看累了就睡覺,就這樣複習了半個月,迎來了考試的日子。

因愛好文學,填志願時,他第一志願報考了武漢大學中文系,但最終被湖北財經學院(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系錄取。彼時,中國法學教育可謂一片荒蕪。當年,全國只有三個院校的法律系招生。

受恩師所託鑽研民法

1980年底的一天,王利明無意在講授國際私法的老師張仲伯處,看到一本油印的《民法概論》,這也是他第一次讀到結構嚴謹、體系清晰的民法讀本,頓時被書中的內容吸引。

張仲伯在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師從佟柔教授。這本《民法概論》正是佟柔主撰的。

於是,王利明便提出借回去好好讀讀這本書,但因為張仲伯備課還需要用,只答應借給他三天。王利明當晚熬夜讀完了這本書,仍覺得不過癮,他便用了剩下的三天三夜時間,把這本約10萬字的書從頭到尾抄了一遍。

正是這本小冊子,讓王利明對民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立志要做佟柔的學生。1981年,王利明順利通過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碩士研究生的考試,導師正是被學界譽為「中國民法之父」的佟柔教授。

1982年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憲法。王利明稱,這部新憲法突出了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引發了全民大討論,讓他對學習法律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也更加堅定了他鑽研民法的信念。

1984年,24歲的王利明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並繼續研習民法。當年,以佟柔為代表的法學家開始起草《民法通則》。1986年,王利明在佟柔的指導下與郭明瑞等人合作撰寫了《民法新論》。該書成為當時民法研究生的必讀書目,直到今天仍影響深遠。

1987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始招收民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王利明一邊教書, 一邊攻讀博士學位。

1989年2月,得益於美中法學教育交流委員會的資助,王利明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進修,研究英美財產法、信託法、合同法、侵權法等領域的問題。當年下半年,已經被查出罹患肺癌的佟柔打電話給王利明,催促他按期完成博士論文答辯,並叮囑他早日回國效力。

1990年 2月,王利明在美研修結束後,立即返程回國。

回國後,在病榻上,佟柔聽完了王利明的博士答辯。王利明成為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1990年9月15日,佟柔在彌留之際,與王利明做了長時間談話。佟柔稱,他堅信法治是中國的必由之路,再三叮囑王利明要好好鑽研民法學,不要去當官,要堅持走學術這條路。次日,佟柔教授與世長辭。

王利明始終牢記佟柔的囑託,對恩師充滿敬仰。他常說,在他接觸的中國法學界幾代人中,無論道德水平、學術成果,還是家國情懷等方面,他最欽佩的就是老師佟柔。

立足國情 襄助立法

少年時的插隊經歷,讓王利明體會到了中國農村的真實生活,對國情也有了更深地了解。佟柔也時常教導他,做法律一定要結合聯繫中國國情,不能脫離中國現實,不能照搬照抄國外。王利明回憶說,「佟老師也是有感而發,他曾給蘇聯專家做過助手,他說學術照搬蘇聯是不成功的。」

除了立足國情,佟柔給他的另一個訓導就是,研究民法一定要全面把握理解民法的整體體系,不能局限於某一個制度規則。「他經常跟我舉例,有的人只研究合同法,或者合同法中的一個制度,這是不合適的。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掌握了整個民法體系,才能對制度有整體認知。」王利明說。

從1998年至今,王利明先後參與經濟合同法、合同法、專利法、產品質量法、物權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修訂工作。目前,他正全身心投入到民法典編纂中。民法典在國家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僅次於憲法。中國曾於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果。

王利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無果的原因主要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缺失。當時,百姓沒多少財產,農村家家戶戶門都開著,因此像繼承法等沒多大用處,民法典的制定缺少現實意義。

198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頒布,被業界稱為「准法典」。2002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提出要制定民法典,並邀請王利明等人座談。當時大家覺得,民法典內容複雜,要分階段進行。在這個思路下,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相繼通過。

王利明始終認為,法律中凡是能夠廣泛反映老百姓聲音的條款,在制定之後都能夠得到很好地執行。以物權法為例,歷時13年,經過八次審議,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极參与。這一開門立法的過程保障了物權法的立法質量。

2005年7月,物權法草案全文公布,向社會徵求意見。在40天的時間裡,共收到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11543件。

王利明說,當時,起草小組收到了一封用盲文寫的信,讓他非常感動。寫信人是一位視障患者,他在親友的幫助下,閱讀了草案全文,並就認為需要修改之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編纂民法典」的決定。民法典編纂的工作思路分兩步,第一步先出台民法總則,總則已在2017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通過,為民法典的編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二步要完成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工作,計劃在2020年3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王利明稱,民法典整個起草過程也是適應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市場經濟的需要,現在制定可謂正當其時。在他看來,民法典草案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將人格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獨立成編,這在世界民生立法中還沒有先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王利明就呼籲上述兩部法律獨立成編,並在合同法、物權法等多個領域主張在借鑒兩大法系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法學。

王利明稱,目前隨著市場經濟和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賓館中的偷拍攝像頭,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問題層出不窮,對個人隱私帶來威脅,所以需要適應時代需要,將人格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獨立成編。2020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問世。屆時,已進入花甲之年的王利明,將迎來平生為之奮鬥並夢寐以求的巨果。

「最愛三尺講台」

2018年12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多家單位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改革開放40年中國民法學發展暨王利明文集典藏本發布會」。會上發布的王利明民法學研究系列(典藏本)文集,共計13卷、1000餘萬字,整整放了兩大箱。

中國政法大學商法學教授、曾師從王利明研習民商法的李建偉稱,檢索四十年來法學學者的著述,王利明教授一直是「雙冠王」——發表論文與專著的數量第一、文章被引用次數第一。

王利明少有合作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獨立完成的。大概十多年前,有校外教授問李建偉:王利明教授事務如此繁重卻如此高產,是如何做到的?有無學生的「合作貢獻」?李建偉回答說,王利明學術成果高產,並無竅門可言,主要得益於他的勤奮。

李建偉至今仍記得他在讀博士期間與王利明交流的一個細節。王利明說,寒假裡他完成了一部重要作品,他感到最愜意的一天就是大年初一,因為無人打擾,可以安靜地寫上一天。

李建偉曾撰文稱:當年戀愛中的王利明被師母帶去第一次見未來岳父母,見面禮畢,未來岳父母沏好茶、削好水果再入客廳,卻見這位年輕人掏出懷中一本書正在凝神細讀,一瞬間陷入「該不該打擾」的凌亂之中。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孟強是王利明培養的博士生。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王老師40多年如一日,極其自律。每天五六點鐘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後,不到7點就到辦公室。工作一整天后,才回家。出差時,他都帶著書稿在飛機、高鐵上看。

儘管工作繁忙,但王利明的生活並不單調枯燥。爬山、看球賽、打乒乓球都是他的業餘愛好。閑暇時,王利明經常帶著學生爬香山,且喜歡沿著最陡峭的山路向上爬,從不停下來歇腳,爬到山頂後,他又催著學生趕緊下山。孟強說,和王老師爬了上百次香山,卻無暇看香山風景。

大約十多年前的一個隆冬傍晚,李建偉把出版社的贈書送到王利明家,看見他正在看電視轉播的足球賽。李建偉吃驚地問道,「王老師也有時間看足球賽?」

「武漢紅金龍隊要降級了。」身為湖北人的王利明有些沮喪地說。「都怪我送書(輸)的緣故。」李建偉打趣道。聽完,王利明哈哈大笑。

如今,王利明擔任的頭銜很多。但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最喜歡的稱呼還是「王老師」。1992年,年僅32歲的王利明即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至今王利明培養的博士生、博士後合計已超過100人。

從讀研到任教,王利明在中國人民大學已近40年時間。「人大就是我的家。這40年來,我最熱愛的地方還是三尺講台,我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15歲的年紀「60歲的臉」,東北村莊里的「早衰」少女
鮑里斯大勝!英國「脫歐連續劇」不用再出下一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