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永遠不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心理學:永遠不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壞習慣是我們的一部分,世界本就不存在完美。對於「壞」,我們應該做的是接受,而不是改變。

因為壞習慣不但有很多「好處」,同時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

壞習慣的「好處」

心理學博士理查德曾出版過一本書——《嗜好心理學:酒精、粗話的隱藏好處》。

理查德博士書中提到:

極少飲酒或大量飲酒的人,心臟病死亡概率更高,而適量飲酒的人,死亡率相對較低。

如果你每天喝一到兩杯酒,那你得抑鬱症的概率要比滴酒不沾的人低40%。所以,適當飲酒是有益健康的。

除了飲酒,這本書還列舉了很多和認知相悖的例子。

比如:「豬窩」一樣的房間是有利於創意的產生的。

科學家讓兩組人分別進入不同的房間進行創意工作。一個房間布置得井然有序,而另一個房間雜亂不堪。

結果發現:混亂的環境有助於激發創意

因為整齊有序的環境可能會讓你的思維趨向傳統的定式思維,而凌亂的環境反而可以啟發更有創意的思維。

同樣,說髒話其實也有很多隱藏的好處。

髒話,可以強調我們的觀點,讓我們的語言在辯論中更有衝擊力。

髒話還能激發身體的「戰逃反應」,讓我們在面臨危險時,能快速分泌腎上腺素,有能力抵抗或逃跑。

研究還發現,髒話能增加我們的耐力:研究人員讓志願者把手泡在冰水中,測試他們的耐力。結果發現,如果志願者在過程中反覆說髒話,那他能在冰水中忍受更長的時間。

壞習慣是自我保護

每一種壞習慣,都曾經幫助過我們免受傷害,或是幫助我們表達了自己。

比如習慣性遲到,人們會認為這種人不尊重別人的時間,是難以相處的人。

其實,遲到是我們內心尋找安全感的一種手段。

習慣性遲到的人,通常都是比較宅的人。這類人喜歡呆在熟悉的環境之中,一旦進入陌生環境,會覺得失去了掌控感。

所以,遲到就是他們追求自我掌控的辦法:儘可能晚的去到別人的地盤,儘可能多的留在自己的領地。

對於他們來說這並不存在不尊重別人的想法,因為即使是趕飛機這樣的事,他們也是「能多晚到,就多晚到」,最後一路奔跑著去機場。

同樣,讓無數人苦惱的拖延症,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

之所以拖延,是因為你不願做這件事。

例如,上司給你布置了一個你不願完成的任務,或者根本不屬於你的任務,但迫於生計你不得不接受。

這時你的心裡會充滿怒氣,但是能對上司發火嗎?能遷怒於家人嗎?

當然不能,於是拖延就成了表達怒氣的辦法。

拖延的人,態度上會顯得順從,但內心其實充滿了對別人的不滿。這種不滿的情緒,會通過各種渠道來發泄。

拖延,就是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

接受,而不是改掉

壞習慣是一種自我保護,戒掉壞習慣意味著失去保護,而對於壞習慣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它,接受它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

遲到,是一種缺乏掌控感的表現,但如果習慣性遲到的人強迫自己不遲到,這就會讓他陷入失控之中,這時他會被巨大的恐懼感包圍。

最好的做法是接受遲到這件事,認識到「原來我遲到是害怕失控,這是我的自我保護機制。」

認識到遲到與掌控感有關之後,我們就可以在生活中嘗試增強自己的掌控感。

比如開車,人在開車時會容易情緒失控,破口大罵。這是因為車會增強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快速移動,同時也放大了我們的情緒。

開車可以幫一個人形成掌控感,很多缺乏掌控感的人,學會開車之後,掌控感都增強了許多。

而拖延,意味著此時我們的心裡有了憤怒和不滿的情緒,這時強迫自己做事肯定效率不會高,而且容易出錯。

當發現自己拖延時,可以問問自己:我是因為什麼而有了不滿的情緒?

當找到令自己產生情緒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嘗試去表達或是接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北大女生遭男友精神暴力後自殺:惡魔就在身邊
心理學家:家裡最「孝順」的子女,往往是父母最不喜歡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