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永遠在不要公共場合表揚一個人,原因有兩點

心理學:永遠在不要公共場合表揚一個人,原因有兩點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會議上,上司對其中一位下屬說,「這個任務你幹得不錯,做得很好!」這是明顯的公開表揚一個人的方式。

很多時候,一句簡單的誇獎能夠讓人心情愉悅,但是誇獎也要看場合,公開表揚一個人,雖然能鼓舞團隊向上,但有時也會適得其反,導致個體在團體中被人排斥。

專家對表揚的看法是:永遠不要在公眾場合表揚一個人

表揚是一種危險而有效的東西,對被表揚者來說有著積極作用,但最好在私下裡表揚。

埃萊娜·尚和賈伊迪普·森古普塔的一項研究表示,表揚帶給個體的副作用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糟糕,不被表揚者不僅會敵視被表揚者,而且還會討厭提出表揚的人。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相互比較

學校里,老師往往會通過公開表揚一個人來鼓舞學生,如每周測試評選優秀學生。

在工作中,管理者也會當著其他員工的面表揚某個人,對於那些業績較好的員工,甚至會頒發獎品。

大家或許會說,表揚能夠讓所有人更加努力,為什麼會是錯的?

事實上,這些情況永遠都是弊大於利的,公開表揚一個人的直接後果是讓整個團體成員之間互相比較,當一部分人得到肯定時,其他人則相應被否定了,無形中所有人都被貼上了標籤。

心理學家尼爾斯·范德芬認為,人存在兩種形式的嫉妒。一種是良性嫉妒,它激勵你努力超過你嫉妒的人;另一種是惡性嫉妒,它讓你想要排斥你嫉妒的人。

人們發自內心的誇獎屬於良性嫉妒,而當被誇獎者是他們的朋友時,這種良性嫉妒會轉變成惡性嫉妒。

在Skinner的條件反射學說中,表揚是個體偶發行為後的強化方式之一,甚至會演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強化的出現在這裡必不可少。

而表揚作為一種強化方式,在個體的行為和言語的條件性關係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常來講,人不會盲目地比較,只會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產生這種傾向。

當個體與被表揚者相互比較的時候,往往會認為被表揚者並沒有那麼有能力,而自己只是沒有遇到更好的機會發展而已,逐步讓他們產生不平等的心理狀態。

嫉妒的人在主觀感受上認為沒有得到公平的評價,這時嫉妒心理便會加重,他們會證明自己的失意是因為不公平。

因此,在公眾場合表揚一個人,無形中給他們的關係埋下隱患。

Bem提出了過度理由效應現象(Over-Justification Effcct),即個體在做事中總是處於一定水平的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的總量上是不變的。

當老闆會運用表揚來誘導員工努力工作時,雖然能夠增強員工的外部動機,但也進一步減弱了他們的內部動機,這是得不償失的。

自戀效應

針對人需要被認同的心理,表揚應堅持適時性。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被表揚的心理滿足感能夠讓人積蓄更多的自信心,對學習和生活都能夠起到正面的催化作用。

適時性包含經常性和及時性,每個人的心理需求不盡相同,在公開場所進行的表揚有時會招到其他人的譏諷,讓被表揚者無地自容。

從心理學角度看,被公開表揚的人很容易變成自戀者,在得到高度認可之後,他們普遍堅信自己與常人是與眾不同。而那些本身存在自大心理的人更是會直接性的表現出來。

有些自戀者的自戀方式比較含蓄,容易產生一種「所有人都應該讓著我」或「我是特殊的,所以我應該被保護」的感覺。

尤其是在受到肯定之後,當他們發現自己的特殊性存在威脅時,就會表現出極強的攻擊性和敵意。

因此,表揚在有些時候宛如錦上添花,但更多時候會帶來反面效果,對待他人的能力應該給予適度的評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永遠不要改變自己的「壞習慣」
將「美與好」聯繫在一起是人的本性 | 心理學解析:顏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