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7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70歲之後,誰才是最親的人?當你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心理學上,與特定的人建立長久而緊密的關係被稱為親密關係。

判斷一份關係是否為親密關係,要看你能否與這個人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是否產生與這個人更進一步的想法,能否在生活中和對方能夠相互扶持。

親密關係心理學(Intimacy Psychology)

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交換方式,主要是情感上的交換,這類似於物質交換,實質上又超過了物質交換。

生活中,我們往往在尋求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能夠提供最大價值的人際交往,而我們又常常只會與那些能夠提供足夠價值的人保持長久而親密的關係。

親密關係心理學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流派分支,相關研究表明,當我們與特別親密的人相處時,我們往往表現得更加輕鬆自在,並且親密的人能夠給予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

同時,親密關係的形成是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如:剛出生時,最親近的人是父母;長大後,伴侶朋友開始逐漸佔據心中的大量空間。

普遍來看,親密關係有以下三個階段:童年期間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青春期與朋友建立親密關係;成年後與伴侶、後代建立親密關係。

在童年期間,孩子往往與父母的關係更為親密,他們和父母之間的親密程度會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好的童年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展示自我,並信任他人。

青春期,我們的親密關係也隨之發生變化,最親密的人不再是父母,而是朋友了。生活中,會開始出現自我意識,小圈子也開始形成,同學、朋友成了我們分享秘密的人。

成年後,尋求伴侶的意識開始出現,成家立業,親密關係再次發生轉變,我們會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留給自己的小家庭。

當我們為人父母時,親密關係將再次轉移,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孩子逐漸成為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們的親密關係隨著年齡而發生變化,這是具有階段性、規律性的。但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70歲之後,誰才是與我們建立親密關係的人?

保證自我適應水平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不存在衝突、批評並不意味著就會出現快樂和充實,正如快樂和充實的出現也並不表示就沒有衝突和批評。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空間不是無底線的,不能夠將生命中的所有人都當做自己的一部分。

親密關係會逐漸擴大我們的自我認知,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不再是一個個體,而是一個團體,在這個小圈子中我們能夠互相擁抱、取暖、關懷和照顧,我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現實,面對生活中的困境,這也是生物進化發展的意義。

在自我延伸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拓展興趣、技術和生活經驗,比如:具有新鮮感的活動、新才能的發展、新思想的碰撞的都能夠讓人產生內在滿足感。

親密關係經過最初階段滿意度快速增加後,許多人會碰到一個瓶頸期,這時便需要作出調整以適應彼此之間的個性。在熬過這一階段後,親密關係會變得更加令人們滿意。

辭彙實驗中,看到有關「伴侶」和「父母」的這類辭彙,我們大腦的反應更為迅速,而與社會相關的其他辭彙,我們的反應則慢了許多。

這便是「戀人參照效應」,因為,我們通常將伴侶和父母視作生命中陪伴自己最長的人。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人,父母、朋友、伴侶、孩子這些都會存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但我們的心理空間並沒有那麼大。

在我們的頭腦中對關係也分主次,成家立業後,我們有屬於自己的小家庭,養育自己的子女,拼搏於自身事業,父母與我們的關係便會越來越遠。

在我們年紀漸長時,孩子也會淡出我們的生活,會有屬於他自己的小圈子、小天地。因此,在70歲以後,我們最重要、最親近的人便是我們的伴侶。

只有伴侶才是陪伴自己走完生命旅程、共同成長的人,也是一路扶持,攜手並肩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親密關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不會聊天的人,經常將這三句話掛在嘴邊,你有嗎?
心理學家:不到萬不得已,永遠不要在晚上做出任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