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的通聖之路(二)

王陽明的通聖之路(二)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大志

05

1501年,躊躇滿志的王陽明上了九華山。

上了九華山,融入了大自然。樹木成蔭的美景讓王陽明的心又飄了起來,那一顆成仙成佛的心又動了。

山上不僅有美景,王陽明還遇到兩位世外高人,道行很深。王陽明跟兩位徹夜交談,想得到些啟示,但事與願違,收穫很小。

1502年,已經31歲的王陽明很彷徨,他一直在追尋著理想始終沒有實現。自己想建功立業又沒有平台,思路也不能突破理學的界限,很苦惱。

他決定和佛教說再見,在佛教里他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理想。

在和佛教分手之前,他和寺中的高僧進行了一番對話。

王陽明問高僧家裡還有什麼人?高僧回答家裡還有老母親。王陽明又問想她嗎?高僧不說話,過了一會兒說:怎麼能不想呢?

王陽明正色起身,對高僧說:既然想,就應該回家看看,做子女的,孝才是最重要的啊。高增滿臉羞愧,第二天,高僧離開寺廟,重回人間。

在這一刻王陽明明白了,佛教不是他理想的根源。在人性面前,任何宗教都要俯首稱臣。

看上去,曙光彷彿要出現了。

06

宦官劉瑾是個奸臣,而且很囂張。他和皇帝朱厚照關係很鐵,皇帝離不開他。

既然是奸臣,檢舉和告發的人自然很多,從謝遷到劉健,從李東陽到蔣欽。結果很一致,全部都失敗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陽明不是傻子,但他有良知,他要明知不可為而為。

他上了奏疏,他開始檢舉,他登場了。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聖旨下來了,廷仗四十,下錦衣衛獄。

監獄的滋味真不好受,暗無天日,臭氣熏天。待在監獄裡,王陽明的身體難受,心裡更難受,他不禁潸然淚下。

好在終於熬過去了。1507年的春天,王陽明的牢獄生涯結束了。

出獄後,劉瑾當然不能忘了關照他,他給他派了一個更好的去處,貴州龍場驛站。

這是一個在當時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偏遠,環境險惡。生活就是這樣,你預料的事情都不會發生。所謂將來的美好,都需要先經歷磨難。

07

在去龍場的路上,劉瑾派來的殺手要刺殺王陽明。王陽明做了一個投湖自盡的假象,躲過了劉瑾的追殺。

在去貴州龍場報到之前,王陽明回到家,看望他的老父親王華,父子二人抱頭痛哭。王陽明感到心裡很內疚,對父親表示歉意,說自己連累了父親。但讓他感到驚訝的是,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用堅定的眼光告訴他:你做的很對。

王陽明詫異地抬起頭看著欣慰的父親,這時候他才明白,那個小時候看似不通情達理的父親,其實是一個善良寬容的人,是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

1508年的一個早上,王陽明到達了貴州龍場驛站。這是一個太陽還沒升起的早上,對於明天來說,希望和迷茫同在。

龍場的生活無趣且充滿兇險。無趣的是王陽明每天要耕種土地,生火做飯,自力更生。在龍場,王陽明將自己的耕種水平不斷提高,由小學水平提升到教授水平。種出的瓜果蔬菜,不但顏色亮麗,自給自足,還能送些給周邊的土著朋友,這也為日後的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龍場的兇險來自於野獸,王陽明和他的僕人住在山洞裡,搶了野獸們的窩,人家自然不樂意。經常半夜來找你聊聊,有一次半夜進來一隻狗熊,把一個僕人的臉撓去一半,非常嚇人。自那次起,王陽明做了石門,阻擋野獸進入,並在晚上睡覺點起篝火,不讓野獸靠近。當然作為聖人的王陽明是善良的,沒有對野獸下死手。如果是的話,每天都有肉吃,那還用吃自己種的蔬菜啊。

龍場的生活又是有趣的,這裡的土著對他剛開始到來表示好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接觸慢慢成為了好朋友。再後來這些土著都成為王陽明的學生,每天都來聽王陽明講課。

在龍場的這段時間,衣食無憂後,王陽明不止一次的陷入到沉思中,他在找尋心中的理。王陽明在苦苦思索。他找不到標杆,也找不到成功的案例,這讓他自己備受煎熬。後來,索性就不想了,我王陽明改變不了外部環境,我就適應它。我心裡有問題,我就解決它,參悟它,終會有結果。

在龍場,有朋友,也有敵人。敵人是貴州巡撫王質。同時也遇到了一個新的朋友,一個有責任感的朋友—毛應奎。

對於王陽明這個不速之客,王質是不歡迎的,想要給點顏色看看。在他眼裡,劉瑾的敵人,就是他的敵人。

這時毛應奎站了出來,從中斡旋了此事,大事化小。

毛應奎為什麼要幫助王陽明呢?因為在王陽明身上,他看到了一種人格魅力,一種良知和正氣,一種人人都有尊嚴,不可侵犯的精神。

關於王陽明在龍場的生涯,如果想詳細的了解,可以看這篇文章——《瘞旅文》,言語樸實,描述真切,動人心弦。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慢慢的適應了,並且生存了下來。他結交的新朋友越來越多,也有很多老朋友陸續來到龍場。這些老朋友以他的妹夫許愛為首,在龍場跟王陽明一起耕種,一起學習。

徐愛,王陽明的妹夫,首席弟子,王陽明的忠誠追隨者。他對王陽明心學文化的傳播非常重要,他既是王陽明的弟子,也是心學的重要傳播人。

在貴州龍場的日子裡,王陽明通過不斷摸索,漸漸的找到了自己心中想要的理想,漸漸找到了真理在哪裡。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裡,王陽明突然開悟了!何為真理?真理就在心中,知行合一,心即理。那一刻,真理的光芒照耀了山洞;那一刻,心學的夢終於實現;那一刻,山高水長,山洞留音,王陽明大吼一聲,真理終於找到了!

那歷經千辛萬苦,尋覓天涯海角,卻始終找不到的那個神秘的「理」,終於找到了。理,就在我心中。天理即人慾。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

龍場悟道的成功,標誌著心學的問世。

找到了心學鑰匙的王陽明頓悟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陽明的心學思想越來越成熟,他的學生越來越多,知名度也越來越大。

1509年,王陽明正式告別了貴州龍場,開始到貴陽學院講學,傳播他的心學思想。

08

在貴陽書院講學的日子是快樂的,王陽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貴陽書院是王陽明第一個有意義的平台,在這裡他認真傳播自己的學說。知行合一的理論,實際上就是他心學「心即理」和「事上練」的延伸。

「知行合一」,一個偉大的理論。既然是知行合一,就應該把知和行結合起來,每個人都這麼想。

1510年3月,在貴州多名官員的推薦下,王陽明被正式任命為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縣令。一個偉大的轉折開始了。

此時的王陽明已不是從前的王陽明,他變了。之前的王陽明對仕途沒有信心,充滿絕望。現在的王陽明頓悟了,他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找到了心學的鑰匙,找到了他將來的發展方向。他已經脫胎換骨,一個嶄新的,一個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王陽明誕生了。

當了縣令的王陽明,有喜有憂,喜的是終於又回到了仕途,重新發展。憂的是他所在的廬陵縣窮山惡水,特產刁民和土匪。在他的辦公桌上,成堆堆積的只有訴狀,各式各樣的訴狀,成千上百的訴狀。在他的治下有數不清的強盜,有些強盜做了很多大案、要案,但從來也沒有被破過。

有了知行合一,這些事兒對於王陽明來說很輕鬆。對於起訴的,一個一個的看,一個一個解決;對於老百姓要求的免稅,王陽明積極的跟上面聯繫,給予減免。對於土匪,王陽明的招兒就更多了,他們這些土匪給跟王陽明斗,簡直就是自不量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改,廬陵縣開始有個縣城的樣子了。老百姓開始安居樂業,土匪開始回歸農田,自力更生。這是王陽明創立心學後第一次施展拳腳的地方,效果顯著。

廬陵縣的成功讓王陽明堅信他的心學是對的。從心學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肩負著傳播心學的使命,這種使命感與日俱增。從前他多麼想成為一個聖人,成為像孔子、孟子那樣的聖人,做個聖賢。那麼如今他希望在自己的傳播下,每個人都成為聖人。也許,這就是王陽明的偉大之處。

當然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還有惡人,還有奸臣。有的的惡人在通往地獄的路上已經走了太久,比如劉瑾,想去拉,已經拉不回來了。

關於劉瑾,恨他的人越來越多。張永也不例外。他恨劉瑾,不僅因為跟劉瑾有矛盾,最重要的是劉瑾搶了他老婆。他要報仇,他想告發劉瑾,他也想取代劉瑾的位置。他行動了。他去找皇帝,訴說劉瑾的罪狀,告訴皇帝劉瑾要造反。這一次,一向信任劉瑾的朱厚照終於相信了。

1510年10月,劉瑾被定為死罪,凌遲處死。

劉瑾死了,了卻了很多人的心愿。

1510年11月,39歲的王陽明回到了北京。這一次的歸來跟上一次的離開完全不同。

新的挑戰開始了……

參考文獻:

《知行合一王陽明》《明朝那些事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幸福不在別處,就在你心裡
專業性,才是擺脫職場焦慮的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