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聯解體前十年已被美國狠揍軟肋,美國刺激出口都能讓蘇聯很難受

蘇聯解體前十年已被美國狠揍軟肋,美國刺激出口都能讓蘇聯很難受

蘇聯本質上是死於自己體制慘絕人寰的效率劣勢,這一劣勢從蘇聯誕生就逐步發展,到了蘇聯建立的50年後已經嚴重惡化。70年代的蘇聯改革停滯,經濟也沒有實質性的增長,甚至連傳統強項重工業產值增長率都嚴重下降。因此,若不是70年代石油危機導致的油價飆升,讓蘇聯賺得大筆石油外匯,蘇聯很可能在80年代初就發生經濟崩潰。

1980年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年,里根上台。之前一年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而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蘇聯入侵了阿富汗。1980年的美國需要構思和應對這一系列非常不同的歷史事件。因此,在里根就任後的第三天就召見了威廉·約瑟夫·凱西(William Joseph Casey),希望他擔任中央情報局局長。凱西當時考慮數天,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是把中央情報局長一職升格至內閣閣員的地位,也就是要參與外交政策的制定,進入高層決策圈子;第二,局長要在白宮內有辦公室,以便於與總統及其幕僚隨時接觸,增加對政策的影響力;第三,要隨時可以和總統單獨接觸,不須通過第三者安排。里根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威廉·凱西則順利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威廉·凱西第一年將精力放在理解蘇聯經濟運轉的狀態上,到1982年,他判斷認為,「他們(蘇聯)倚靠與西方貿易和西方的技術生存,而唯一積累外匯的方法是以高價輸出石油。這真是不可思議,要是我們能好好地利用手上的牌,他們便會潰敗。」他引用中央情報局獲得的原始資料認為,蘇聯在1970年後經濟運轉就停滯不前,多種產品供應不足。此外,在東歐、波蘭和阿富汗,蘇聯也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滿足其控制,這給本來就不理想的蘇聯經濟帶來額外的負擔。因此,如果美國從這些環節入手,就可以以不大的代價重創蘇聯。

因此,美國決定採取下列措施,包括:秘密支持波蘭的團結工會,使它成為蘇聯心腹地區的一股反對力 量;秘密支持阿富汗的伊斯蘭武裝反抗力量,並把戰爭擴大至蘇聯境內;爭取沙烏地阿拉伯壓低石油價格,破壞蘇聯天然氣輸出西歐計劃,以減少蘇聯外貿盈餘;遊說西方盟國禁止對蘇聯輸出高 科技,以抑制蘇聯工業發展;散布假偽的工業技術情報,企圖混亂和阻撓蘇聯工業計劃;積極發展高科技軍備,即所謂星球大戰計劃,誘使蘇聯投入大量資源進行軍備競賽,從而加劇蘇聯的經濟危機;收縮西方對蘇聯的信用貸款,使蘇聯及其東歐附庸國不能輕易以信貸解決現金短缺的問題。這一系列措施可以說拳拳到肉,直擊蘇聯經濟的痛點。

當然,這一系列措施中,最讓蘇聯感到難受的還是石油。據中央情報局1985年估計,蘇聯在阿富汗戰爭每年花費30-40億美元,支持波共對付團結工會要花費10-20億美元,而西伯利亞到歐洲的輸油管道因美國反對而延宕可以讓蘇聯每年損失150-200億美元的外匯。由於蘇聯外匯有80%來自於石油出口,因此油價每降低1美元,蘇聯外匯就會減少10億美元,並且還會進一步影響蘇聯軍火採購,因為其軍火客戶往往在油價上升時大量採購軍事裝備,而油價下降時則大量減少採購。此外,美國為了平衡貿易,減少逆差,採取了弱美元政策,美元貶值反而對蘇聯衝擊最大,因為其石油外匯也遭到了沉重打擊。

美國還有意外之喜,那就是沙特主動配合。因為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開始大規模輸出革命,煽動沙特境內的什葉派叛亂,與伊拉克爆發了兩伊戰爭,這些都給沙特造成了壓力。而且蘇聯入侵阿富汗被沙特認為是向南亞、波斯灣地區擴張的前奏,而且蘇聯還支援南葉門和非洲東北角的左派力量,這都被沙特看作嚴重的威脅。如果蘇聯要擴張到這裡,沙特斷然不是對手,因此沙特也願意被美國積極拉攏,甚至在1985年主動增產以壓低油價。結果蘇聯在1985年已經嚴重入不敷出,也大大抑制了戈爾巴喬夫試圖推動的經濟改革。

所以,美國事實上確實準確地重創了蘇聯,不過並沒有想到蘇聯會解體。而這一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具備效率、創新的經濟體才能夠更為複雜地抵禦外部的干擾,蘇聯體制僵化後所剩不多的牌被美國一一打破,甚至美國鼓勵出口的政策都可以打擊蘇聯,而蘇聯卻沒有任何還擊能力,已經如此脆弱的蘇聯已經沒有了生命力,有再多的機械化重兵集群也無濟於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孟加拉軍隊是中國裝備使用的大戶,即將再度引進一款新型中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