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父母要想陪孩子寫作業不生氣,只要改變這一點認知就可以實現

父母要想陪孩子寫作業不生氣,只要改變這一點認知就可以實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陪娃寫作業成了很多父母的夢魘,甚至是決定父母生死存亡的大事。

有的因為陪娃寫作業而腦出血。

沒錯就是這位爸爸

有的因為陪娃寫作業,心肌梗塞,心臟搭橋。

有的因為陪娃寫作業,手都捶骨折了

有的因為陪娃寫作業,以前溫文爾雅的淑女變成了河東獅吼的瘋婆子。

有的聰明的父母動起了外腦子,把主意打到未來親家的身上。

有的因為陪娃寫作業,家庭也變得不和諧了。

陪娃寫作業已經成了家庭中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的頭號殺手,嚴重影響了家庭和諧。

不僅如此,家庭作業也成了社會矛盾的一個焦點,讓很多父母仇恨老師。覺得作業應該是老師負責的,現在成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那還要老師幹什麼?

為什麼父母陪娃寫作業容易焦慮

難道父母喜歡跟孩子生氣嗎?

我想沒有一個父母願意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生氣、發火。每一個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前肯定心理都在想一定要控制情緒,不要發火。但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父母卻逐漸失去了理智,變成了咆哮帝。

WHY?

表面上看,大部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時容易發火,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原因:

1、孩子作業不認真,拖拉

很多時候,孩子一到寫作業就出各種幺蛾子,上廁所,喝水,玩橡皮等等,反正就是不能認認真真寫作業。十分鐘了才做一道題,照這個速度做到明天也寫不完。父母當然就看不過眼去,忍不住要發火了。

2、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另一個導致父母容易發火的原因是孩子屢教不改,怎麼教都不會。在父母看來,很簡單的問題,已經講了3、4遍了,但是孩子再做還是不懂,還是不會。父母就開始懷疑孩子的智商,是不是腦子有毛病。原來的耐心也被磨光了,只剩下只剩下無盡的挫折感和失敗感。在這極度失望中,父母就容易情緒激動。

但是這是根本原因嗎?

這都是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難道父母自身沒有問題嗎?

同樣的寫作業問題,為什麼有的父母遇到就容易生氣,有的父母就不生氣?有的父母看著孩子拖拉會積極引導孩子,而有的父母就只會幹瞪眼,靠嘴罵;有的父母的耐心智能講1-2遍,而有的父母能做到耐心講10遍。

所以,父母陪孩子寫作業過程中生不生氣,根本原因在於父母。

因此,要解決父母陪作業時的生氣問題,重點不在於如何教育孩子正確寫作業,重點應該是教育父母如何提高能力,控制情緒,幫助孩子。

父母應該怎麼做

那麼父母如何提高自己能力,避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生氣呢?

首先,父母要調整認知

只有認知的改變,才能帶來實際行動的改變。

比如,父母如果認為孩子會做,但是結果孩子沒做出來,那麼父母就會生氣;相反,如果父母認為孩子不會做,結果孩子也沒做出來的話父母就不會生氣,還會很耐心的給孩子講解。這就是認知不同帶來的行為不同。

父母需要調整認知的主要有兩方面:

1、認識到孩子的不足,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我們天天說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如成人,父母也可能認識到孩子的水平不足,但是並不清楚孩子與成人到底有多大差距。在很多父母眼裡,他們可能還覺得孩子就是縮小化的成人,只是體力上的差異,智力上差不多。

事實上,如果父母了解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父母就會懂得孩子跟成人的大腦有多大差別。

皮亞傑根據他的觀察研究,將人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左右)、前運算階段 (2—6、7歲)、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1、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 (11、12歲及以後),後一個階段的發展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基礎上。

感知運動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我們就不說了,我們重點說下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因為這階段正好是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的時期,需要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

前運算階段(2—6、7歲)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特點:

1、泛靈論。兒童認為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主義。兒童缺乏觀點採擇能力,只從自己的觀點看待世界,難以認識他人的觀點。

3、思維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是指能從A→B,也能從B→A,這是思維成熟的基本能力,但是前運算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可逆性。比如孩子計算2 7=?,他會掰著手指頭從2一個個加7位加到9,但他不會倒過來從7開始加2位數,在前運算階段孩子眼裡2 7不一定等於7 2.

4、沒有守恆概念。守恆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質特徵,概念並不因某些非本質特徵的改變而改變。比如準備A、B兩個一樣的杯子,裡面都倒滿水,然後把B杯中的水倒到另一個比A、B杯又細又高的C杯子里,問孩子A和C杯哪個水多。前運算階段的孩子通常看到C的水位高會說C中的水多。

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1、12歲)

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但是兒童在抽象思維的推理、應用邏輯等方面跟成人還有較大差距。

當父母看到孩子的這些認知特點後,父母就能理解為什麼很多時候,非常非常簡單的問題孩子都不會,不是孩子笨,是孩子本身先天智力發育的問題,還沒有到那個階段,你再急也沒有用。

相信當父母有這種認知後,再面對孩子怎麼講也聽不懂的情況就不會急急忙忙的上火 了。

2、認識到父母陪作業的目的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孩子完成作業?表面上看好像是這個原因,但這是最終目標嗎?我想不是。

我們陪孩子寫作業的最終目是為了不陪孩子寫作業,讓孩子獨立完成。而幼兒園、小學這個階段之所以陪孩子,只是因為這階段的孩子沒法獨立完成作業,他們沒有作業習慣,讀不懂題目,因此需要我們陪伴。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幫助孩子完成作業,而是教會孩子怎麼理解題目,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作業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幫孩子完成作業只是附帶的結果。

明白了這一點,父母就應該意識到作業的一時對錯並沒有關係,關鍵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好不好。能從整體上關注孩子的習慣,幫他改正習慣,而不是時時刻刻的緊盯寫作業。

當父母不用時刻緊盯孩子作業,轉而關注習慣時,父母就不會因為作業的對錯而著急上火了。

其次,父母要掌握陪孩子寫作業的正確方法

當父母態度改變後,就需要父母掌握一些正確的技巧和方法作為工具,來幫助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習慣。

1、盡量放手

我們的最終目的既然是為了讓孩子獨立完成,那麼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最大限度的放手。

千萬不要坐在孩子旁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一有點走神就指責他不專心;孩子寫錯一個字,就指出他錯了;孩子寫到出格了,就說他不認真。這樣時時刻刻的監督孩子,孩子怎麼能專心寫作業呢?他肯定提心弔膽,生怕有的的地方又讓父母不滿意,批評指責他。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去完成。除非孩子求助,否則不要主動給孩子找麻煩。

2、引導孩子制定作業計劃

培養孩子習慣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建立作業計劃。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一個作業計劃,每天放學後什麼時候做作業,做多長時間,而對於比較細節性的預習、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則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當孩子自己制定了計劃,有了目標,孩子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做作業就更容易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而不是每天等著爸媽催。

3、細分目標

陪孩子寫作業,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細分目標。

為什麼一定要制定細分目標呢?因為目標細分後,孩子能很快完成,有成就感,會鼓勵孩子繼續努力去完成。

很多時候,孩子寫作業容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主要就是因為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後,孩子得不到正面激勵,大腦產生了懈怠。而當我們細分目標後,孩子就像升級打怪,不斷的正面及時反饋,讓孩子越做越有動力,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成果,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人的7大思維方式,掌握5種就可上天入地
互聯網 時代的思維模式之一:自我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