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沿海人民是如何餵飽中國的?

沿海人民是如何餵飽中國的?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11-魚,更多的魚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海產被稱為海鮮,似乎自帶高級的鮮味,從名字就能看出國人對於它自古以來的偏愛。不僅是東部沿海地區的先民開發出了繁複的海鮮料理,即使在不沿海的中部地區,煮碗面都可以放點海帶和魷魚須提鮮,號稱「海味」。可見中國人對海洋之味自古以來的渴求。

對於海鮮,我從不挑食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吃海鮮也從過去的富人專屬,變成了尋常百姓也可負擔的美好。可也正因為此,野生漁業資源枯竭的警告不絕於耳。

比如帶魚,不知道國產的還佔多大比例

(圖片來自:dreamstime / 圖蟲創意)

只是市場中的海鮮價格並沒有飆升,這是為什麼?中國老饕們的食慾是怎麼被滿足的呢?

後起之秀

大陸架在地理上指的是陸地海岸向海面下延伸的部分。這裡屬於淺海區,水深一般小於200米,海水鹽度較為穩定,光照也充足,利於浮游生物和海底植物的生長,是很多海洋生物理想的棲息地,世界上的主要漁場也往往分布於與此。而海水養殖,也往往圍繞著大陸架周邊展開。

中國的東海、南海,澳大利亞北部,歐洲北部

都有著規模巨大的大陸架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udimir Jevtic)

中國擁有1.8萬千米的海岸線長度,大陸架面廣大,排名第五,發展海產養殖的自然條件優越,但是中國的起步很晚,初期發展也比較慢。

大陸架的範圍還是比較明顯的

中國沿海尤以東海大陸架最為寬廣

而大陸架範圍又與底棲植物、漁業資源息息相關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ton Balazh)

作為農耕文明,養殖業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傳統藝能,殷墟卜辭中就有關於養魚的記載,西漢年末有作者託名陶朱公寫《養魚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養魚專著。

發展到後來的桑基魚塘

精耕細作的潛力也快挖掘殆盡了

(圖片來自:光影流年Sun / 圖蟲創意)

但是這些書籍主要記錄了淡水魚養殖的方式,即便有對於海產的記錄也往往只是作為對古越人、高山族、黎族等少數風土人情記錄中的副產品。發展至明代,終於有著作記載了福建沿海漁民養殖海蠣,適合在河流入海口等淡鹹水環境的鯔魚開始被人工養殖。

好吃是真的好吃

福建關於海蠣(牡蠣)的菜也很多,比如海蠣煎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est_photo_studio)

1927年引進海帶可以算我國海水養殖業的起步。五六十年代海帶、紫菜等藻類的養殖技術取得突破,加之二者易於保存,成為了最早豐富中國人飲食的養殖海產。同時,養殖對蝦的技術也在探索之中,對蝦的研究相對困難,八十年代初才實現了量產。

大連漁民收穫海帶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幾年後扇貝養殖技術成熟,北方沿海地區,特別是山東,遼寧大量的扇貝養殖蔚然成風,甚至還養出了五年三跑路「成精」扇貝。

遼寧葫蘆島實力廣告

(瀋陽園博會上的葫蘆島海暉園)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相對於海帶和甲殼類,魚類的養殖技術則難度較大。九十年代初,打開國門的中國終於引進了先進的海魚養殖技術,到九十年代末,魚類海水養殖場大量出現,老一輩一直念念不忘的單位分配的帶魚,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到普及的。

這類海上養殖在遼寧、山東、福建、廣東尤其多

(福建連江海上漁村)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同時出現的還有海參鮑魚養殖場。這二者因為被視為高級食材而價格高昂,引來無數養殖場跟風賺錢,鮑魚的產量增長尤其迅速。到2008年左右,我國養殖鮑魚已經可以佔據世界產量的半壁江山,獐子島的鐵人們也終於編不出為了總理欽點而在零下20℃的水裡撈鮑魚的瞎話了。

現在都是規模化養殖了,古法手撈一去不返...

(山東青島,鮑魚播種,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海帶、紫菜、蝦類、貝類、魚類實現了工廠化育苗,部分種類進入到全人工養殖階段。海產養殖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飼料,運輸,海產加工,海產運輸,海產銷售等一系列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從伺候一塊地變為伺候一片海

確實是多了一大塊農產區

(福建連江海上漁村,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成就與現狀

截止到2018年,我國的水產養殖產量5000萬噸,量占水產總產量比重78%,佔全球水產養殖產量的7成,其中近半數產量不依賴飼料。而且中國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水產養殖產量高於水產捕撈產量的國家,取得這樣的成就對於中國國民和世界環境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如果完全靠捕撈的話,中國海里的魚估計不夠吃的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haykovsky Igor)

不過,我國的淡水魚消費量遠高於世界平均,海鮮消費量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由於市場需求小,海水魚類養殖仍然是中國相對的短板。尤其在技術、產品質量、環保等方面與歐洲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不是簡單靠提高產量能堆出來的。

克羅埃西亞-亞得里亞海-沿海海水養殖

地中海這個環境類似一個「超大湖」

而且海灣眾多,各有不同,確實很適合搞海水養殖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goran_safarek)

以海魚養殖為例,目前國內的主流養殖方式有四種:工廠化養殖模式,池塘單品種養殖模式,多級營養生態模式和網箱養殖模式。

這裡面還是有很多道道的

養殖的環境和品種不同,方式也不同

(圖片來自wikipedia@Dr. George Pararas-Carayannis)

工廠化養殖模式利用設備,在工廠創造適合魚類生存的環境,高密度、精細化的養殖海產,它的投入巨大,維護成本高,但是可以實現養殖的集約化,如果處理得當,可以減少污染。

總之就是從出生到被做罐頭

被安排的「明明白白程度」最高的一種

可能是一種沒有靈魂的魚生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Pressmaster)

多級營養生態模式,是通過藻類和魚蝦的共同養殖,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可以實現飼料等投入的充分利用,設計得當的話對環境影響小,但是單位產量相對低。

網箱模式顧名思義,是在水中投放網箱,在網箱中養殖。這種方式的經濟效益好,集約化,近岸網箱造價相對也較低,但和耕種一樣,長期在一塊海床上播撒相同的動物苗,原生海洋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環境惡化也在想像之中。

網箱可小可大,也可以超大

(挪威大型海上養殖農場,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loudVisual)

(挪威大型海上養殖農場,圖片來自:shutterstock@CloudVisual)

由於技術簡單、投入較少,近岸網箱的模式仍然是目前我國最主流的海產養殖方式。

具體到各個沿海省份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山東、福建、遼寧和廣東較為發達,養殖面積達到全國的七成,產量佔全國八成。

我國沿海海洋牧場大致分布

北方看遼寧山東,南方看浙江福建廣東

四個省也各有自己的優勢產品,廣東養殖的石斑魚、真鯛魚、紅魚、軍曹魚、珍珠、海膽都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一度近半,部分海產甚至曾經佔到產量的100%;

廣東人養得好,吃得更好

這產量再高也未必夠吃的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福建主要養殖海帶、紫菜、牡蠣、大黃魚、鮑魚;山東養殖海產的產量大,品類全,特色產品包括:鰈魚,海參,對蝦等等;

福建寧德霞浦,海產養殖場

(圖片來自:隨意走走 / 圖蟲創意)

遼寧則與山東情況相似,最著名的海產養殖區域為遼東半島南端的大連附近(扇貝渡劫的獐子島也在此處),特色產品有扇貝,海參,大黃魚,小黃魚,鯧魚等。

山東萊州扇貝大豐收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中國人應該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也是一個海大物博的國家。

轉型時期

水產養殖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很可觀的,2018年全年海產養殖總產值3572億元,比海洋捕撈業創造的2228.27億元產值更高。它也為全國人民提供了高質量的蛋白質,沿海地區各大菜系大都有與海鮮相關的名菜滿足吃貨的味蕾。

深夜放毒x9

(圖片來自:娜年那月 / 圖蟲創意)

不過因為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水平遠遠低於陸地,認識水平有限,在需求的刺激下早期發展又比較粗放,海產養殖的發展難免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適合養殖的海域是有限的,市場對於被視為優質食材的海鮮的需求卻不會停止增長,開發淺海擴大生產成了常見選項。近岸淺水區因為便於開發和維護,投入較小,幾乎被開發殆盡,到2015年時水深0-10米的近岸水域,灘涂已有90%被開發,而10-20米等深線的利用率卻不足10%。

向灘涂要地,向淺水區要地

(山東-五壘島灣,圖片來自:google map)

為了削減投入,從業者往往會選擇提高養殖密度增加產量,近岸水域的過度開發和高密度的養殖相結合,給生態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海灣的密度則尤其高,只佔養殖面積的30%,卻提供了60%的海產產品。

地不夠用,海灣也不夠

(山東-石島灣,圖片來自:google map)

如前文所述,目前最主流的魚類養殖方式是近岸網箱,魚類的餌料利用效率在20%左右,如果投料更多則浪費更大,容易造成海水的富營養化,最終引發赤潮等問題。

山東日照赤潮來襲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如果網箱過密,還容易傳播病蟲害,病蟲害一旦肆虐可能造成海產品的成片死亡。與陸地禽畜飼養有較為成熟的防疫手段不同,海產的防疫還在很初級的階段,面對成片死亡的海產,大公司也難有效控制。而填海造地,旅遊開發等人類活動會使得灘涂減少,也就進一步加劇了海產品養殖業的用地緊張。

被廢棄的鮑魚養殖網箱

(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近年扇貝逃跑、死亡問題頻發,在養殖層面所出現的問題就與過高密度的養殖造成的虧空有關。如果扇貝真得長腿,它們也確實會從擁擠不堪的養殖現場跑路的。

即使海產養殖要付出種種代價,放棄卻是不可能的,巨量的產量缺口會導致世界海產價格的飆升,野生海產捕撈產量的擴大會進一步加劇漁業資源枯竭,恐怕那樣才是真正的生態災難。

靠工業化養殖都不能解決的需求缺口

靠野生捕撈,全球野生魚估計支撐不了多久

(海參育苗大棚,圖片來自:shutterstock@junrong)

因此在管理、技術、監管方面加大投資,降低養殖密度,提高飼料利用效益,減少不科學的養殖方式,逐步淘汰落後的養殖的漸進方式,才是中國海產養殖持續發展的最好方法。

只是在中國,小規模家庭式經營依舊是主流,而負責管理這些小作坊的,則大多是從生產隊、供銷社進化來的養殖企業,資本運作不透明、人際關係複雜等因素制約了我國養殖業的進一步發展,也讓海產養殖行業成為了股票市場上的高危板塊。

餵飽了廣大吃貨,也養活了廣大漁民

(福建連江海上漁村,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與農業一樣,依賴土地(海水)資源的海產養殖,還是應該走上集約化、科學化的道路,才能長久為中國人民的海味夢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楊秀英 劉慧 陳欣然 中國古代水產專書研究 農業考古 2018年3期

董雙林 中國綜合水產養殖的發展歷史,原理和分類 中國水產科學 2011年9月

劉寶良 雷霽霖 黃濱 梁友 中國海水魚類路基工廠化養殖產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漁業現代化 2015年2月

王東石 高錦宇 我國海水養殖業的發展與現狀

王際英 李寶山 中國海水魚養殖模式的現狀及其產業經濟分析 中國海洋經濟 2017 2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2019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ic / 圖蟲創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冬天來了,又到了東北人貓冬的季節
土耳其:我也是基建狂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