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底氣,叫 「穩」

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底氣,叫 「穩」

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現實是,生於憂患,難以入眠。

許多人即使晚上回到了家,也沒有那種安定感,只能通過刷微博打遊戲,把自己弄得很累,再被動地睡著。

日復一日的緊張,夜復一夜的晚睡。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地放鬆和安心。

上個月我去北京採訪了黃瀾老師。她是《我的前半生》《如懿傳》《虎媽貓爸》等熱門電視劇的製作人,《非誠勿擾》常駐嘉賓,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也曾焦灼地在社會力爭上遊。在經歷了事業起伏、育兒困境、離婚之後,她找到了內心的安定。

我們在對話中發現:

人們本可以更好發揮自己的潛能,

卻被一種從小伴隨的憂患意識給壓制了。

自述丨黃瀾

采寫編輯 | 五花鹿

1

一出生就被憂患驅動的人

憂患意識對我而言,並不陌生。

和很多人一樣,從小我爸爸對我是高要求嚴標準。

他灌輸了我很多的「真理」:

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後找不到工作,誰養你;

你如果很差,父母就不愛你了,社會就不需要你。

在他的鞭策下,我考上了很好的學校,出國留學,畢業後在體制內找到了讓人羨慕的工作。

按照世俗的標準,我很棒,很有成績。

但我深刻地體驗到:

即使有成就,也沒辦法停止焦灼。

就算養得起自己,被社會需要,甚至結了婚買了房生了娃,卻永遠都被一種瀰漫性的擔憂圍繞著:

擔心著下一個項目能不能順利,擔心著丈夫有沒有時間陪家人,擔心著孩子的學業問題……沒完沒了。

但儘管如此,我也繼續著這種生活狀態。畢竟變得優秀更重要,反正焦灼的情緒壓抑一下就過去了。

可當我把這一切套在兒子身上,卻產生了反作用。

為了讓他更加卓越,我急著給他找個好學校,逼他上各種課外班,考試不好就給他加作業,唯恐他落後。

但卻漸漸發現了一些不對勁。

他越來越容易不安,在我面前總忍不住想講笑話,我感覺他在試圖緩解我的焦慮。

三四年級時,他患上了抽動症,講話時鼻子會忍不住抽動。我去網上查,他們說是因為精神緊張。

剛好那時我在製作一個育兒劇,看了很多教育類書籍,我意識到這些緊張,很可能源自於我。

這給了我極大的衝擊。

我本以為他可以像我小時候一樣,盯一盯催一催逼一逼,等他優秀了一切都會好起來,卻忽視了一個事實:

當我們在一代代的教育中缺乏信任而充滿擔憂時,他會感受到我對這個世界滿滿的焦慮,於是也焦慮了。

這些焦慮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會生病。

但「生病」的,豈止小孩。

很多成人表面雲淡風輕,一真正接觸,就會發現整個人焦慮得不行,不斷地刷手機,不斷關注各種外界的事情,就像一匹擔驚受怕的馬,逼著自己不斷前行。

這也是我的常態。

於是我開始想,這些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

為什麼我們過成了這個樣子?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第一次有了懷疑:

過去30多年的憂慮,是真的有用么?

02

安樂和寬鬆給我帶來的驚喜

當時意識到孩子都病了之後,我不改也得改了。

我告訴自己,比起優秀,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並且努力說服自己放下憂慮:

我的孩子又漂亮又聰明又善良,為什麼他將來還能吃不上飯呢?我擔心什麼呢?

然後真心誠意地告訴他:

只要不坐牢(不觸碰法律底線)、不啃老(能獨立生活),將來優秀不優秀無所謂。

本來想著順其自然,但神奇的是,當我不管他、不擔心他了之後,他反而更好了。

他現在自己選擇未來的專業,掌握學習的節奏,變得開朗自信,學習成績也提高了。

這些變化,讓我懷疑這麼多年的焦慮也許根本無用。

中國式教育往往會說,要不是我當年對你嚴格和督促,你也許沒有今天。但從兒子身上我看到:

如果我們接受的是寬鬆的、信任的教育,也許我們會更優秀,至少是更快樂和幸福。

這啟發了我更深層的思考。

這兩種教育的區別,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世界和自我。

嚴厲的教育,背後的邏輯是憂患意識:

世界風險未卜,一不小心被淘汰;

我們只是無力的棋子,只能不斷前行,降低風險。

而寬鬆的教育,背後的邏輯則是放鬆的:

世界有跡可循,大概率的事都有規律;

我們「有能為力」,隨性去做,怎麼都不會太差。

我們一直習慣用第一種邏輯去看待世界:

不憂患,工作就會鬆懈,然後被淘汰、被裁員;

不憂患,不拚命買學區房,孩子見識就會少;

不憂患,孩子學習差、老公出軌,分分鐘的事情。

我們依賴它來提醒我們一些世界的風險,督促自己的提升。

卻不知道,它其實是一個豬隊友。

03

戳破憂患意識的謊言

憂患意識對我們的促進,其實是在幫倒忙

表面上,我們要用它催著自己、催著下屬、催著孩子,確保我們的任務能一次次完成。

似乎只要不憂患,我們就沒有前行的動力。

但真相是:過於憂患,掩蓋了我們其他的積極動力。

如果一個人不憂患,不需要為了避免被裁員而工作,而是帶著興趣努力,他會不自覺想要鑽研和學習,這樣一來,工作效果反而更好。

每個人生來就有追逐優秀和成功的積極動力。

但正是過多的憂患擠走了這些動力,掩蓋我們的熱情、興趣和慾望,導致我們不得不依賴它來催促自己。

可這種催促的效果,比內心動力要差很多。

它總伴隨著一驚一乍的外界壓力,不僅打斷我們的專註,還消耗我們做正事的精力,導致一種常態:

間歇性雞血,持續性心累。

許多人不上進,根本不是沒有憂患,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擔憂,於是索性什麼都不幹,因為知道自己干不過這個危險的世界。

而即便被它逼著努力了成功了,又如何?

很多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卻也變成了一個抑鬱的空心人——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未來想幹什麼。

你也許會說,即使我不憂患,也沒用啊。這個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很多危險,打開新聞、微博,每天負面的事情那麼多。

的確,在這個信息時代,世界上每一處地方發生的悲劇,都有可能被放大。我們幾代人從戰爭時代走來,經過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動,不安感一代代傳承和加強。

但只有我們沉下來看生活,才會發現:

除了小概率的意外、疾病之外,

大部分好事壞事都是有跡可循的。

一個人即使起點不高,但只要肯沉下心來鑽研幾年,掌握一種本領,一定會很不錯。就像電影《哪吒》導演餃子,以及周圍每個在平凡中熠熠生輝的人。

孩子即使學習不好,但只要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往往還是能出成就的。儘管他上的學校沒有好的人脈和視野,但等他的能力到了一定程度,外界的一切都隨之而來。

每件世俗定義的壞事,也有它到來的原因:補充我們人生未知的教訓。就像在《我的前半生》里,羅子君的離婚,讓她不再依賴,活得更自主。

所以真相其實是:

世界有跡可循,我們有能為力。

04

基本的安全感,才是行走江湖的武器

以上這些,都是基於我對憂患意識的反省。

這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

要對世界和自我有一個基本安全感。

當然這份安全,源自穩穩的信任:

相信社會基本安全,有固定的運轉規律;

相信自己和孩子,有基本的應對能力。

我發現自己這些年,逃離體制,獨立創業。

雖然辛苦,但一直都是往上走,並且帶著這份興趣和熱愛,越走越開闊。

比起在體制里憂慮,要好太多了。

因為我現在能感受到這個世界足夠安全,能享受一切的經歷和進步,所以無論走到哪裡,無論經歷什麼暫時的失敗,我都不會失去那份篤定的自信和安定。

這份安全感也將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禮物:

基本穩定的內心狀態。

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首先,當我們懂得如何更健康地享受成功。

明白「世界的大部分事情有跡可循」這個真相,能幫我們擺脫憂患的挾持,感受到自己的動力,並且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

一個員工不必困在996的世界裡擔心被淘汰,他會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安心下來慢慢成就一身本領,即使公司倒閉也能找到工作。

一個妻子不必困在被出軌的擔憂里,她會開心地創造生活,充滿魅力,更能獲得老公和孩子的喜歡。

總而言之,越不憂患,就越有能力和精力去創造美好,順便避開擔心的事情。

其次,即使短暫的失意,也不會過於憂患。

因為你知道,大部分好的壞的事情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壞事會給你帶來很多啟示,填補你尚未實現的成長。

一段失敗的事業,能反應出一些決策、市場趨勢,甚至人格上的問題,讓我們更能看清局勢和自己的位置;

一段失敗的婚姻,暴露出一些關係模式、原生家庭等問題,讓我們不斷探索,更加自由地過下半生。

而我如果沒有這段育兒的失敗,沒有把兒子折騰「病」了,也無法悟到這些真理,更無法讓我和所有家人都平和喜樂地向前一步步慢慢走。

意識到我們能把壞事變成啟示之後,我們對壞事也多了一些接納,對低谷也不會那麼恐懼。

因為你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生命必經之路,在痛苦中好好向前走,越走越開闊就好。

最後,你的內心平和而有力量。

你會感恩一切發生的事情,無論好壞,於是你的內心會很平穩,失眠的概率會很低。

而當內心平和,沒有多餘的消耗之後,你也會有豐富的儲能可以支撐著你一步步前進。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馬拉松。

內在的力量,永遠比外界的擔憂,要更加持久。

所以,我很感恩這次的經歷,讓我不用帶著對人生的憂慮,去恐嚇孩子,逼他優秀。

如果能重來,我希望從他出生開始,就信任他的力量,並告訴他世界沒有那麼可怕,我們也並非那麼無力。

讓他安心地長成一棵紮根的大樹,有力量抵擋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偶爾折腰挂彩,也會有下一次挺起身板面向陽光的時刻。

因為我知道,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

憂患是無謂的阻抗,

而安樂才是一種實在的、長久的祝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生病後才知道的人生真相
胡歌:重生,就是不斷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