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世上最深的惡意,是勸你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

世上最深的惡意,是勸你原諒那些傷害過你的人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 :芥末醬編輯 :五花鹿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我有個朋友叫小薇,她一直是個脾氣溫和、積極向上的人,但最近,她開始發現自己有點小陰暗。

原因是前陣子她無意間發現一個女同學的微博,之後就經常偷窺她的日常,上班看、回家看、睡前看。

她很希望看到這個人遭遇不好的事情,似乎要看到對方過得差,自己才能開心起來。

她因此很苦惱,討厭自己總要花時間和精力在這個人身上。

我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們倆有不小的瓜葛。

她成長過程中唯一的坎坷,就是她在小學時曾經被這個女同學精神霸凌。

因為住在同一棟樓,所以父母讓她們結伴去上學。

但這個同學總是有意無意地貶低小薇,一起玩遊戲時故意要她扮演丑角,還拉攏其他鄰居小夥伴孤立她,把零食分給其他小夥伴,然後說她沒有資格吃。

當時小薇並沒有還擊,而是保持沉默。後來去了別的學校,和那個同學也慢慢疏遠了。

本以為再也不會有關係,但現在卻又被影響了。

小薇討厭自己無法擺脫這種視奸別人社交平台的強迫症,也討厭自己無法屏蔽那些「罪惡」的想法。

她覺得自己又回到了被對方操縱的狀態。

卻不知道,這些行為暴露了她一直壓抑的情緒:

對那個同學深深的恨意。

01.

當我們在意一個人時,會去關注對方的動態,想了解對方過得好不好。而恨一個人時,也是如此。

當恨一個人時,我們更希望能從對方的社交狀態中,找到對方過得不好的證據,以此平復自己不忿的情緒。

小薇之所以反覆刷一個不喜歡的人的微博,並希望看到同學過得不好,是因為她對那個人還留有恨意。

但另一方面,小薇又不認可自己的行為,不願承認一向與人為善的自己還在記恨當初的那個同學。

其實很多人也跟小薇一樣:

對「恨」這種情緒有一種警惕的防禦心理。

他們抵觸「恨」,因為他們擔心如果心裡帶著恨,就會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充滿負能量只會花很多時間抱怨別人的人;

他們也擔心對人帶著敵意,帶著攻擊感,就會讓自己成為自己原本討厭的那一類人。

而這些對「恨」的這些防禦,源自幾個更深層的認知:

第一,覺得「恨」是一種不值得擁有的情緒。

拿小薇來說。

她覺得如果因為一個討厭的人而讓自己情緒波動,那就正中對方下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不夠強大,否則不會那麼容易就被他人左右了情緒。

就好像有的女生跟渣男分手後,會說服自己不要去恨對方。因為她們認為恨就代表著在意,如果在意一個渣男,那自己也會跟著掉價。

總的來說,他們覺得「恨」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值得,因為沒有必要把時間和情緒浪費在一個爛人身上。

但實際上,光靠這種想法,很難做到真正的「不恨」。

第二,認為「恨」是一種不符合道德感的行為。

小薇從小被教育要寬厚待人,所以「記恨」對她來說,是小肚雞腸的表現。而這種暗搓搓地希望別人過得不好的心理,在她眼裡更是陰暗。

所以,她無法坦然面對自己每天都偷窺討厭的人的微博這個行為。

在道德倫理上,人們的確更鼓勵原諒而非記恨。

比如有時在父母給我們造成傷害的那一刻,我們真的很想恨父母一下,但有些人會勸自己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父母老了」「上一代的人也不容易」等等,來迫使自己只能心存感恩。

又比如,面對情感騙子明明應該狠心離開,但有人卻選擇加倍為他好,企圖能感化他。

這種「不應該記恨」的想法,讓很多人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會選擇壓抑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

第三,覺得「恨」是一種過於主觀的情緒。

有些人在被挑剔時,總是會先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面對上司無理由的刁難,自己雖然覺得憋屈,但也會忍不住想,這件事上是不是我有錯在先?

會反思固然是件好事。但有時候在一段權力不對等的關係里,處於劣勢的一方容易成為受害者。

如果這時候我們還要怪自己,就等同於在譴責受害者。只會讓原本處於情緒低落的自己更加難受。

總之,基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敢直面自己內心的「恨」。

但這些恨意並不會因為壓抑而消散,相反,久而久之,讓我們心頭縈繞著一種「想恨而不敢恨」的怨氣。

02.

每個人被傷害之後,內心都會產生一種攻擊性,感受到一陣恨意。

如果當下能得到發泄,例如反擊、宣洩等,這些恨意就會消散一些。

而當攻擊性無法釋放時,恨就會殘留,佔據在內心。

小薇上學時被欺負,她身上的軟弱、善良,導致她沒有沒有立即還擊,也沒能及時把恨說出來,這份攻擊性就一直被她壓抑著。

所以在多年後,她還是放不下。

她希望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同學過的不好的消息,是因為如果同學過得不好,就說明有其他外力幫著她「攻擊」了同學,她當時封存的攻擊性才能暫時被釋放。

而不敢去恨的人,攻擊性不僅被壓抑,還會轉向自己。

因為當「恨」這個情緒沒有出口時,就可能會向內發展,嚴重的話,還會發展成對內攻擊,甚至抑鬱。

不敢去恨的人,會忍不住「恨自己」、懷疑自己、否定自我價值:

也許真的是我的問題,不然為什麼他不那樣對別人;

我這麼懦弱的人,被欺負也是活該;

我太沒用了,才會一直被困在過去走不出來。

其實壓住「恨」不會讓恨消失,只會讓自己被迫地認同對方。

所以允許自己恨別人,也是在肯定自己。同時也在告訴自己說:不全是我的問題,對方也有問題。

畢竟幾乎所有來自外部的精神攻擊,都是在攻擊你的自我價值,讓你覺得自己不配被好好對待。

這時候「恨」就是一種很好的防禦。它能捍衛你的自我價值,避免你的自我價值被赤裸裸敞開任人評價。

當然,「恨」 也會幫你推開一些不好的人事物。

要知道,這個世界就是有「壞人」的,有些人就是會以挖苦或嘲弄別人為樂,這時的「恨」就很有必要。

當他們攻擊你、不尊重你時,而你選擇了壓抑恨意,那就意味著,你默許了對方的言行,反之亦然。

「恨」能讓你擁有拒絕的力量。

比如遇到渣男時,你意識到恨了,也就有勇氣站在自己的立場對他說離開了。

你也不需要讓自己和一個傷害你的人和解,你依然可以在你的世界裡保持對他的討厭,避免他再次傷害你。

03.

客觀地看待「恨」,也能幫助自我覺察。

一直以來,「恨」總被我們狹隘地妖魔化,但實際上「恨」的背後也隱藏了很多信息。

如果你反覆被某一種恨困住,也許你可以從中發現,你的底層性格里,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記得我剛上初中的時候,年級主任組織開了一個「女生會議」,會議里除了講一些生理知識以外,還強調上了初中後,女生力氣可能會不如男生,有需要可以讓男生幫忙。

但回到宿舍後,我的一個朋友卻對老師這種善意的提醒恨得牙痒痒,覺得老師對女生有偏見,看不起女生。

類似的情緒波動還有很多。

例如,老師連續兩次點前面的同學上台做題,她就會覺得坐在後面的自己被忽視了。

後來跟她相處的過程中,我發現她是一個極度追求公平的人。

其實她恨的不是老師,而是被區別對待。只要一出現可能的不公平,她就會恨那個人。

如果能看清這點,也許她不用再重複地恨,而是先去挖掘自己對公平執念的來源,和它和解。

同樣的重複也發生在我閨蜜身上。

她曾經跟我吐槽,她習慣了先洗碗,然後再用沾了洗潔精的抹布擦桌子。但她婆婆偏偏要她先擦桌子再洗碗。 這在我看來是很小的事,但閨蜜就是對婆婆的干預討厭得不行。

因為她痛恨的點是:有人想改造自己。

於是任何想干預她的人,都免不了被她痛恨。

如果我們總是重複地去恨某個點,那它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只有當我們仔細去分析「恨」這件事背後我們被傷害的點,才可以更好地「對事不對人」地去看一下,究竟是哪些事物,讓我們感覺到被冒犯了:

有的人可能是身上僅存的優越感受傷了;

有的人可能是自己努力不被看見;

有的人可能自己一直以來的價值觀受到了破壞。

理清楚之後,才不會被同一種恨所困擾。

當然,只有在恨完之後,情緒進入一個平靜期,我們才能更加客觀地去分析和復盤,也會更了解自己。

4.

記得《奇葩說》里有一期,馬東說了一句話:「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但蔡康永立刻反駁說:「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其實這句話也側面說明了,要屏蔽恨意是很難的。

強迫自己不去恨,跟強迫自己不再愛一個人一樣,都是在為難自己。

與其祈禱著「惡有惡報」「惡人自有惡人磨」,倒不如真正地恨出來。

那麼怎樣勇敢地「恨」出來呢?

首先,承認恨的存在。

當發現自己在恨一個人時,不要急於去否定這種情緒。

對一個人有了「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因為恨跟喜歡、開心、憤怒一樣,都是正常的情緒。

只有先接納自己心中的「恨」,允許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恨,接下來才會有與自己和解的過程。

然後,試著去表達恨,給自己一個時間和空間去恨。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本著「以和為貴」的想法,不願意和別人起衝突。其實憤恨是可以不用直接向當事人表達。

例如很多員工都會在背後悄悄說老闆壞話,這也是一種攻擊性的釋放。

在開了個沉悶的會議後,跟同事結伴上廁所時,吐槽一下公司和上司,就能釋放掉不少壞情緒。

又例如在跟婆婆有意見上的爭執時,約幾個姐妹出來說婆婆壞話,也能緩解壓力。

那些不敢「正面剛」的人,可以找朋友說出自己的恨,讓自己知道也有人是站在我這邊的。

甚至打打遊戲、打打拳擊也可以。

在一個不傷害他人的空間里發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脫敏的過程。然後你會發現,重複一種情緒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所以發泄以後,你會慢慢從情緒中走出來。

在那之後,你才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你不再一邊倒的自我攻擊,也能心情平靜地去面對過去。

你也許會承認自己也有一部分問題,並且為了避免重複過去的輪迴,你會去做一些調整,但你也知道不全是你的問題,不必火力全開地自我攻擊。

你會感到一種解脫,以及真正地放下。

直到那時,你才有力氣去選擇和解或分離。

總而言之,恨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情緒。

所以,想恨,就先恨出來吧。

尊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本來就沒什麼錯,記得過後再給自己鼓鼓勁。

作者:芥末醬,存在主義者、生活觀察員 。本文首發公眾號【武志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天下之人,成敗皆在這4字
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