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蘇聯自己沒有多少優勢,中國遠遠比當年的蘇聯更強,底氣也更足

蘇聯自己沒有多少優勢,中國遠遠比當年的蘇聯更強,底氣也更足

蘇聯以計劃經濟取代了市場經濟,伴隨著強力的集體化,蘇聯國家第一次完整地深入到基層社會,幾乎有效控制了每個個體。這種控制能力是沙皇想都不敢想的,而蘇聯也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至關重要的早期原始積累,從而強行實現了工業起步。蘇聯在抵抗住西方國家干預後也成功地實現了與新興西方國家的合作,特別是美國。這兩者相加,造成了蘇聯20-30年代的飛速工業化,並成為贏得極為慘烈殘酷的衛國戰爭的基礎。

但是這一模式的最大缺陷在於,其完全無視了市場機制,如果沒有外部援助,毫無增長能力,而更容易陷入「無增長的再分配」當中。缺乏激勵導致的缺乏效率,無時無刻不存在於蘇聯的體制中,也造成了巨量的浪費,比如蘇聯創造了捕鯨的紀錄,但那麼多鯨油、鯨肉事實上遠超蘇聯自己乃至世界的需求,最後也毫無意義。這種「無增長的再分配」讓蘇聯迅速集中資源發展工業,但農業生產水平始終沒有超過1913年,也讓蘇聯經濟模式沒有讓蘇聯普通民眾獲益多少,輕工業、食品的普遍短缺一直是常態。而且這種計劃體制的低效還在於其根本沒有除了人事、部門利益之外的競爭關係,蘇聯企業爭取撥款的方式核心是與國家保持聯繫,而後在政治領域上比拼後台和背景,形成了各類匪夷所思的管理和配置,最後進一步導致浪費。所以,蘇聯經濟模式毫無吸引力可言。

蘇聯的增長其實主要來自於兩方面,即外國技術和油氣資源出口,其他方面即便是軍事裝備出口也與這兩點有關,這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增長點。因此,蘇聯的缺點非常容易被抓住,美國就是通過這兩個領域施壓的,從與沙特保持同盟關係到對日本東芝公司進行嚴厲懲罰,都是如此。時至今日,美國對俄羅斯油氣資源出口的干預都可以讓俄羅斯舉步維艱,主要原因恰恰也在於除了油氣資源和政治性極強的軍事裝備,俄羅斯沒有拿的出手的、可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產品。可以說,俄羅斯的轉型並不成功,蘇聯體制的代價仍然在償付。

中國則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中國從1978年開始就進行著持續的改革,並且可以依託這種改革和自身的規模優勢實現效率的提升,並且運用過去體制的積極因素,如強國家能力、普遍的大眾教育和醫療、廉價且充滿上升空間的公辦高等教育體系等等與市場機制相互配合。雖然效率可能不如完全的市場經濟那樣高,但同樣既避免了無法控制的貧富不均,又避免了完全由國家負責的低效。從而,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越來越大內生性的、有效率保障的經濟體。

也因為中國既有市場機制,同時又有左翼的積極因素,中國成為新自由主義秩序下西方產業轉移的理想承接方,與此同時,體量龐大的中國也可以大量採取市場換技術等有效策略,最終截流住一部分經濟剩餘。在加入WTO之後,中國經濟的優勢大規模發揮,最終在現在佔據了全球最大的生產性經濟體的地位,這一優勢極為多樣和複雜,絕非掐斷能源出口就可以重創的俄羅斯所能比的。

作為全球最大的生產性經濟體,中國大幅度降低了全球體系的運行成本,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優勢,短期內來看也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代。沒有中國雖然大部分產品也可以有國家可以生產,但成本會提高,質量則不能完全保證。因此,如果西方國家要對中國施壓,他們首先一個問題就在於全球體系運行成本很可能會大幅度提高,其次他們也會徹底失去佔據人口1/5的中國的市場,代價並不輕,特別是如果西方國家面對自身結構性撕裂的情況下,這一代價後果會更加嚴重。而面對蘇聯,西方國家根本沒有太大的成本需要付出,因為蘇聯及其東歐盟友根本就不在市場體系中,這也是冷戰能夠爆發的重要經濟基礎。拿中國與蘇聯類比其實不妥,兩者的差別非常大。也許看上去中國並沒有特彆強勢的外交,但這恰恰是因為中國不需要表現強勢就可以讓對手感到壓力,中國的綜合能力事實上遠遠強於被掐住資源和技術就會不堪重負的蘇聯。

當然,對於中國而言,這一位置並不見得是極為穩固的,繼續向著創新、研發中心發展才是能夠鞏固自身在世界地位的主要保障。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這方面中國會面臨新的挑戰,但我們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狀態中,迎難而上是個考驗,更是個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中國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南海艦隊,地理一方面,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日本海軍存在著這個巨大缺陷,太平洋戰爭沒有贏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