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孩子和誰睡,決定了他一生的性格

孩子和誰睡,決定了他一生的性格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遇之 · 主播 | 一凡

我拚命生下的孩子

卻被人給搶走了

同事程程最近情緒很低落,有一次,竟然還在辦公室偷偷抹起眼淚來。

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最近突然發現了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

孩子與她不親,尤其是晚上,孩子根本不要她。

當年,程程生孩子大出血,吃了大苦頭。

所以為了讓她能好好休息,整個產假,她媽主動接過了孩子的一切照料事宜,晚上孩子也是由外婆帶。

產假結束後,想著要早起上班,孩子跟外婆睡能多睡會,自己也能休息好,也就沒把孩子抱回來和自己睡。

一直以來,雖說程程早上出門時,孩子還在夢中,但是下班回家,孩子總是笑臉相迎的。

晚上睡前的遊戲和親子故事時光,也是溫馨又甜蜜。

所以程程一直沒發現什麼不對。

直到前一陣外婆生病了,暫時不能帶孩子,程程才不得不接過自己帶孩子睡的重任。

沒想,卻出了大問題。

不管程程如何哄勸,使盡渾身解數,孩子就是不肯和她一起睡,一定要跑到外婆床上去。

一聲聲撕心裂肺的「外婆!」,一次次「不要媽媽」的悲情控訴,還有那一回又一回掙脫懷抱的「拚命外撲」,讓程程心如刀絞。

這是自己拼了命生下的孩子啊,怎麼就感覺被自己親媽給搶走了呢?

誰陪孩子睡

孩子就和誰親

雖然經過十月懷胎,嬰兒對自己媽媽的氣味、心跳、聲音等都已經熟悉,會對媽媽產生天然的親近感。

但是心理學家勒內·施皮茨的一項研究證明:

孩子的依戀關係,主要是通過身體接觸、情感交流,以及對孩子的及時回應來建立的。

當這些內容,媽媽沒有充分給到孩子時,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就會消失,並轉移到其他照顧者身上。

照顧中產生的情感依戀,是親子關係的基礎。

在孩子出生的前三年,尤其是剛出生的第一年,孩子會和照顧者產生強烈的情感依戀。

這個照顧者,可以是外公外婆,也可以是爺爺奶奶,甚至阿姨保姆等,並不受血緣關係的影響。

誰照顧孩子多,誰在孩子感到疲憊、無助和恐懼時,能及時給予支持和安撫,誰就更能贏得孩子的心。

演員章齡之曾經參加了一個心理實驗。

這個實驗的設定是,劃掉「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劃掉」即意味著TA永遠從你生命里消失。

實驗里,在朋友、丈夫、孩子、父母及外公外婆等諸多人當中,章齡之意外地最先劃掉了自己的爸爸媽媽。

到最後剩下外婆時,她卻百般不舍,差點淚崩。

後來,了解發現,原來在章齡之一歲時,父母就去了日本,她從小是由外公外婆帶大的。

因而她對外公外婆的依賴感最強,在章齡之的心裡,外公外婆是第一位的。

即使成年後,當章齡之累了乏了的時候,最希望的也是回外婆那裡,一起睡個午覺,來給自己充電。

就像章齡之所展現的那樣,小時候孩子和誰睡,誰就會成為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成為她汲取力量的源泉,對她的一生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想成為孩子心中那個最重要的人。

在孩子小的時候,只有我們多付出、多陪伴、多溝通、多互動,我們的愛與情感,才能印刻到孩子心裡,形成死亡都割不斷、打不破的情感牽掛。

沒有父母陪睡的孩子

與父母之間總有一堵牆

孩子和誰睡,就和誰親。

而那個與父母不親的孩子,其實內心也充滿痛苦。

陶虹在某個採訪里曾講到:她生下來就由奶媽帶,直到2歲才送回媽媽身邊。

然後由於父母是雙職工,工作很忙碌,所以她又被各種寄養。

只有周末有空的時候,她才會被接回與父母團聚。

算下來,陶虹小時候,特別是三歲前,與父母一起睡一起度過的時間,屈指可數。

這導致了她與父母的隔閡,她會在父母面前裝得非常乖巧聽話;

哪怕心裡有自己的主意,不認同父母的想法,也會在父母面前演戲。

陶虹媽媽察覺到,這不是正常的母女關係,為了想讓陶虹展露真實的自己,別那麼生分,有時還會故意激怒她,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其實陶虹內心是想與媽媽親近的,但是她又不知道怎麼做。

直到她媽媽去世,她都未曾解開心裡的那個結。

後來陶虹去上了很多心理課程,通過多種學習和探尋,才慢慢實現了內心與媽媽的和解。

也正是因為她自己的經歷,所以她有孩子後,就下決心要回歸家庭多陪伴孩子。

其中有一條就是,哪怕孩子小的時候,再難伺候、再難帶,也要和自己一起睡。

說起自己回歸家庭的這幾年,陶虹從不後悔,因為她覺得,和孩子間的親密關係,是最珍貴的收穫。

孩子的童年只有短短的幾年,一旦錯過,就會成為永遠的遺憾。

每一個忙碌的父母,都需要回頭看看,身後那個渴望愛與關懷的孩子,需要適時的停步,抽出時間,給孩子陪伴與愛。

三歲前

請好好陪孩子安睡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尤其在孩子情感穩定性建立的三歲前,我們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照和陪伴。

白天忙於工作和家務的我們,更應該珍惜晚上與孩子的親密時光。

如果在以前的日子裡,我們因各種原因沒能和孩子一起睡;

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不妨多花些心思,多進行一些嘗試,讓孩子在晚上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

當孩子因為習慣與奶奶或外婆陪睡,要重新回到媽媽身邊,必然會經過一段適應期。

這個時候,孩子難免會出現一系列哭鬧撒潑的行為。

而我們要做的是:

首先,與家人做好溝通工作。

我們可以從體諒老人、有益孩子日後成長教育的角度出發,一起與家人達成「孩子和父母睡更好」的共識。

同時,我們需要分析後面可能出現的問題,確定相關細節,這樣,才能有利於後續工作的順利進行。

其次,在轉換陪睡人前,媽媽一定要給予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對自己的親密度和認可感更高。

並且,我們要事先多給孩子創造與媽媽睡的美好期待,比如用孩子喜歡聽的故事、滿足孩子的某一願望等。

最後,當孩子哭鬧時,一定要耐心溫柔地安撫。

我們溫柔的低語、耐心的勸說。

或者借有趣的故事轉移注意力等等,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並確信自己是安全的。

當孩子困了倦了,當孩子知道哭鬧無用,他便會願意在媽媽的懷抱里,安然睡去。

孩子與父母親近與否

三歲前是關鍵

不管白天有多苦多累,晚上的時候,孩子都需要我們陪在身邊。

他們需要我們的擁抱與笑臉,需要我們的輕哼與閑談。

與孩子進行睡前小互動,讓孩子帶著我們的愛進入夢鄉,並且在清晨醒來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我們的溫柔笑臉。

這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她對父母愛的最好確認。

相信我們高質量的陪伴、愛的親密表達以及每一次甜蜜陪睡,一定可以幫助我們,再次走進孩子心裡。

讓孩子成為那個和我們親密無間的可愛小人兒。

- END -

作者

遇之,來源:秋葵媽媽(ID:QKMM99)關注我們,一起做有遠見的父母。有書經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佟麗婭、楊冪凌晨崩潰的背後,暴露了3億人的殘酷真相
女網紅嘲諷董明珠被熱議:你賣弄姿色的樣子,真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