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21天能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教育專家:沒有這些前提,21年也沒用

21天能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教育專家:沒有這些前提,21年也沒用

文|秘籍君

有家長在後台問我說,自家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都說一二年級是樹立習慣的最好階段,她也非常重視這個。可問題來了:孩子根本不聽她的。孩子放學後,她讓孩子先做作業再玩,孩子不是找借口餓了就是說自己太累,強行按到課桌前也垂頭喪氣,抵觸情緒非常強。人們都說21天能建立一個好習慣,怎麼我家這位半年了也沒養成好習慣?

其實,這位家長不明白,21天建立好習慣的說法,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曾經專註於家庭教育的鐘思嘉教授說過,21天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好的行為,但若沒有以下前提,想要建立好習慣,花21年也沒用。

制定的目標得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成敗效應」。指的是如果孩子做一件事,努努力就能做成功,他就能獲得成就感,願意繼續努力;而如果孩子反覆嘗試總是不能成功,他體驗到的是反覆的挫敗感,他就會放棄努力,不願再嘗試。

由此可見,想要讓孩子自發主動地遵循新習慣,實施新目標,首先要確保目標的難度適中,不能過高,而是要「跳一跳夠得著」。也就是說,家長給孩子制定的目標,要符合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即在孩子原有的水平之上,拔高那麼一點點。這樣,等孩子進入最近發展區獲得成就感,就願意繼續挑戰新的目標。就不會出現無論家長怎麼催,孩子都無動於衷的情況了。

文章開頭的家長錯就錯在,讓放學後玩慣了的孩子一下子就要進入寫作業狀態,這脫離了孩子的最近發展區,若是改為這周玩二十分鐘開始寫作業,下周玩十分鐘開始寫作業,循序漸進,孩子的接受度會更好。

家長切莫催促過多,以防造成「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孩子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心理不適,從而產生逆反現象。舉例來說,如果孩子這會兒正在看電視,家長說一句「該吃飯了!」孩子可能準備馬上起身去廚房端碗,但如果家長不停歇地一個勁兒高聲催促「快吃飯快吃飯快吃飯.......」孩子很可能直接坐在那裡不起身,甚至這頓飯乾脆就不吃了。

幫助孩子建立新習慣,家長要避免一味的反覆催促。也許有家長會問,不催促,孩子怎麼會行動起來呢?其實有辦法。

與其讓孩子被家長催著前進,不如讓孩子主動前進。調動孩子的動力,可先「投其所好」。弄清孩子的喜好,用獎勵措施來刺激孩子主動前進。

比如制定「星星表」和「禮物表」。跟孩子約定好,攢夠多少星星就可以兌換什麼樣的禮物。禮物可以是玩具零食,也可以是和家長一起外出度假,禮物大小視任務完成的困難度來定。

約定好禮物後,就需要孩子為獲得「星星」而努力。將希望孩子養成的好習慣寫在表格里(好習慣的制定要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完成一項就能得一顆星星。每天統計孩子得到的星星數,做得好了就用語言鼓勵,強化孩子習慣養成。

這樣一來,一邊制定符合孩子最近發展區規律的習慣和目標,一邊用星星和禮物來進行強化,孩子自然從心底里願意去做。這樣下來,21天不愁建立不了好行為。而好的行為一旦養成,繼續強化,就可以變成好習慣。這樣家長就可以省很多功夫,靜待花開了。

給孩子每天設定目標,一開始不必貪多,每天三個就足夠。每完成一個目標獎勵一顆星星,孩子為了攢「星星」,會自覺自發地努力。

-----------------------

關注【育兒秘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發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秘籍 的精彩文章:

孩子不知道感恩,多因父母這些事做錯,值得家長反思
寶媽打扮樸素會持家,卻被老公醉後真言傷了心,生活太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