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能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理解「自我」,它的定義是什麼?

能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理解「自我」,它的定義是什麼?

能不能用科學的思維理解」自我「,它的定義是什麼?

大家好,歡迎來到宗橫健康行,我們都相信人類思維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實體,我們稱之為自我,但關於自我是什麼卻莫衷一是。我們先來澄清一下概念,當我要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的人,會用不帶引號的自我來表示,而要表示更具神秘感的個人身份時,則會用帶引號的「自我」。以下是人們對「自我」的一些說法:「自我」是思維中代表真我的那部分,或者不如說,是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思維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真的會思考、會渴望、會做決定、會享受、會痛苦。這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在經歷了所有的一切後仍然保持不變——是把所有事情聯繫在一起的那個「身份」。

而且無論你是否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它,我都知道它就在那裡,因為它就是我。也許它就是那種科學無法解釋的事。這不太算是一種定義,但我想也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來定義了。給我們不了解的事物強加定義,通常都是弊大於利。此外,也只有在邏輯學和數學裡,定義才能完美地捕捉概念。我們在實際生活中處理的問題通常都太複雜,無法用整齊、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在理解思維的時候尤其如此,我們了解的知識太少,甚至不能確定我們關於心理學的理念方向是否正確。無論如何,人們都不應該錯把定義一件事當作了解一件事。就算沒有定義,你也可以知道老虎是什麼。然而你也可能知道老虎的定義,其實卻對老虎知之甚少。

就算過去對思維的理解是錯的,儘力去理解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那些理念,也會受益良多。與其詢問「什麼是『自我』」,不如問一問「我們關於『自我』的理念是什麼」。而之後,我們還可以問一問:「這些理念服務於哪些心理功能?」那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在這方面我們有不止一種理念,而是有很多種。我們關於「自我」的理念中,包含著我們是什麼的信念。這些信念又包括我們能做什麼和我們可能傾向於做什麼。每當我們解決問題和制訂計劃的時候,都是在探索這些信念。我會以非常模糊的方式把它們稱為印象自我。除了印象自我,關於自我的理念還包括我們想成為什麼以及我們應該成為什麼等理念。

我把這些理念稱為理想自我,它影響著每個人從嬰兒開始的成長過程。但我們發現,通常很難表達這些理念,因為它們並不出現在意識層面。一個自我還是很多個自我?關於「自我」的一個常見印象就是每個思維中都包含著某種偷窺木偶,即它會為我們感受、渴望和選擇那些我們所感受、渴望和選擇的事。但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自我」,那「思維」還有什麼用呢?而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思維」能夠做這樣的事,又為什麼存在「自我」呢?這個「自我」的概念是否有什麼真正的作用呢?

它確實有作用,但我們不能把它看作一個中心化的全能實體,而是看作一種理念的集合,它包含著我們關於思維是什麼的印象以及它應該是什麼的理想。此外,我們關於自我通常有兩種思維。有時我們認為自我是單一的、自相一致的實體;有時我們感覺自我是去中心化的、四處分散的,就好像我們是由許多代表不同傾向的不同部分構成的一樣。對比一下這兩個觀點:單一自我觀點:「我認為,我想要,我感覺。思考我思維的人是我,我自己,不僅僅是某些無名的、無自我的部分聚集在一起。」

多重自我觀點:「一部分我想要這樣,另一部分我想要那樣。我必須更好地控制自我。」無論哪個觀點,我們都不是太滿意。我們都有過感覺不統一、動機衝突、強迫感、內部張力、意見不合的體驗。我們的頭腦中在不斷進行談判,但很少聽說有人的思維被看似來自別處的強迫感和命令所束縛。而我們感覺最合理統一的時候,在其他人看來卻可能是我們最混亂的時候。

但如果思維內部沒有一個單一的、居中佔主導地位的「自我」,是什麼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呢?是什麼讓這一神話如此強大有力?這是一個悖論:也許是因為我們的頭腦中不存在什麼人讓我們去做我們想做的事,甚至沒有人讓我們去想我們想要的事,我們只是建立了我們存在於自己內部這一神話。

此篇文章為宗橫健康行的原創文章,目前只在百度百家號平台獨家發布,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terrible 2來了別擔心!5個方法教你應對孩子的「2歲叛逆期」
心理專家:從這3方面入手,在家早教,有利於嬰幼兒身心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