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更西的川藏線,有些你不曾到過的地方,你買的藏飾是真的嗎?

更西的川藏線,有些你不曾到過的地方,你買的藏飾是真的嗎?

等花開的季節,帶你去川西最美的地方吧!結婚三周年到來前,我對愛人這樣說。7月24日~8月1日,計劃早已做好,除了我倆之外,還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五名隊員。一路有許多故事,但故事在美麗的風景面前,變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行走、感悟、靜靜地體會、享受著自由、放鬆,和快樂。

第一天成都到康定的風景平淡無奇,折多山埡口很冷。新都橋傍晚吃過晚飯,連夜趕到塔公,住塔公草原酒店,天氣很差。連相機都沒掏出來過。

第二天準備起個早看塔公草原日出和雅拉神山,可天氣鬼眉鬼眼的,烏雲密布,凄風冷雨……那叫一個慘啊!在塔公草原自己煮了幾杯奶茶,喝完上路。在八美吃早餐,清湯抄手很好吃。八美那邊有個法會,一些僧侶和信眾正在布置場地,在路邊看到一個轉經筒。

甘孜州道孚縣的藏族民居,堪稱世界民居建築「雙絕」:一絕是其與眾不同的驚人特色,二絕是因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如此這般的「大木屋」恐怕難以再造,絕版了。從後者的意義看,道孚民居因此而彌足珍貴。

道孚民居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奇絕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它有純藏式和藏漢結合式兩種,前者居多。不論哪種結構,都是白牆紅(棕)壁花窗,「品」字滴水檐,一樓一底或二樓一底,排列有序。

別看這些房子外觀色彩基調相似,其實內部卻各有洞天。由於道孚地處青藏高原、鮮水河斷裂帶,日照長、風沙多,晝夜溫差大,屬「四季無暑,一霜成冬」的典型高原氣候,於是聰明的道孚人便巧妙地利用本地建材精心打造居室,使其冬暖夏涼,尤為抗震。在建築材料上,道孚民居以木材、石材、泥土為主要原料,依山傍水、坐西向東,起到吸熱採光,避風沙雨雪侵襲、保溫安全舒適的作用。室內裝飾也都用紅色等「火熱」的基調。外形多為四方形,二樓呈L形、凹形或回形,四壁多以片石砌牆或用泥土夯築而成。它的內層結構是純木材,架「棒柯」或「棒勒」,間隔為各種用途的房間。房間上裝木望板,下鋪木地板,頂蓋用樺樹皮或硬雜木條墊底再鋪「阿嘎土」,日晒雨淋絕不漏水。屋架門窗外表的****部分,則多以油漆或自製有色土染過,既防腐防蛀,又美觀大方。

「棒柯」,「崩科」,「崩空」--都是同一名詞的不同音譯。「崩空」式建築是藏族建築中十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木結構建築,它是川藏線上眾多居民中的一道質樸風景。這種建築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在以夯土為主土木結構或以砌石為主的石木結構,其上點綴地架設一間或兩間「崩空」;另一種是以「崩空」為主體的建築。在川藏公路沿線,「崩空」主要分布於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江達等縣,其中道孚和德格兩地的「崩空」式結構民居最具代表性。

爐霍卡薩湖,天氣很差,比去年拍的差很多了。

卡薩湖位於我國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西70公里處,是川藏北路最大的水鳥棲息地,總面積1.92平方公里,曲型的高原淡水湖泊。

快要成熟的青稞。

青稞,英文名hullessbarley,是禾本科大麥屬的一種禾穀類作物,因其內外穎殼分離,籽粒外露,故又稱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分為白青稞,黑青稞,墨綠色青稞等種類。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已有3500年。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壩州、雲南的迪慶、甘肅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區。青稞是西藏四寶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很多愛學愛問的隊員在路上問這是小麥還是青稞?其實兩者儘管長得非常類似,但區別很明顯:

1、看麥芒長度,麥芒細長的是青稞,麥芒短粗的是小麥。

2、看產地海拔高度。小麥一般栽培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3000米以上種植的看起來像小麥的穀物,大多數都應該是青稞。

7月是個燦爛的季節,讓有假期沒一起來的人,都後悔去吧!

高原地區常冬無夏,甘孜地區歷年平均霜日為18--228天,無絕對無霜期。

在稍微溫暖的夏天(6月初~8月中),草原上所有能開花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都趁這時間趕緊開花結籽。

在路上,看到幾隻大鳥在天空盤旋,地下還有一群在與一條野狗撕扯著一條半腐爛的氂牛屍體。當然,這就是傳說中的禿鷲了。藏區有很多地區實行天葬,人死以後肉體也是被這禿鷲帶上「天堂」的。所以藏區是絕對禁止獵殺禿鷲。

沿著玉曲河前往馬尼干戈,一路能看到許多壯觀的經幡陣。

經幡,也叫風馬旗。

在祖國青藏高原上,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蕩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繫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顯然,風馬旗在這裡是直譯。

「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

也有更通俗的解釋是:藏民將經文(最常見的是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印在旗幟上,掛在山口和河谷里,風每吹動旗幟一次,就相當於給經幡的主人念誦了一遍經文,藉此獲得很大的福報。

我們走近村莊,想近距離地拍攝經幡陣,看到我們車子到來,村裡的小孩呼啦啦全部跑過來圍著我們,瞪著好奇的大眼睛,並不迴避我們的鏡頭。

阿才說:多麼淳樸的小孩啊

但當我們準備上車離開的時候,幾個小孩用含混的藏族四川話重複著「錢給了」「錢給了」。

中午在馬尼干戈午餐後,我們來到了新路海邊。

新路海位於德格縣境內的雀兒山下,川藏公路側,距甘孜縣城98公里,距德格縣城100公里,海拔4040米,平均深度10米,最深處15米,是甘孜州著名的冰蝕湖。水源由雀兒山冰川和積雪消融供給,湖尾流出的溪流為措曲河源頭之一。

新路海藏語名為玉龍拉措,「玉是心,龍是傾,拉措是神湖」。

湖邊大大小小的石頭上,刻滿了六字真言。神湖嘛!

在這裡,做一隻蜜蜂都是幸福的,太矯情了。哈哈

做蜜蜂怎麼可能幸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飛來飛去,採集花粉,釀蜜,築巢。短暫的生命中,何曾有過一絲半點幸福?

那麼,我們自己能接受蜜蜂一樣的生活嗎?

多刺綠絨蒿(M.horridula)分布於西藏東部和南部、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南部、甘肅西南部。尼泊爾 錫金 不丹 緬甸北部也有分布。常生於海拔3000-6000米高山草坡及石礫縫中。根源柱形,莖高30-100厘米,密被白色硬刺;葉倒卵披針形,兩面被硬刺,由基生葉腋處生出長短不等的數個花葶,花總狀著生,花瓣4-8片,紫藍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這是我最喜歡的高山花卉。

翻過海拔5050米的雀兒山埡口,我們的車就順著險峻的公路,一路下到這片U型山穀穀底。

falun雙鹿是藏傳佛教的標誌。falun,代表佛法如金輪,旋轉不停,為眾生消除煩惱、驅趕邪惡。falun常轉,寓意佛法永生不滅。雙鹿,則代表佛主的弟子,常伴其側,表露著佛子對於佛主法教千古不變的虔誠和永遠的依靠。

德格印經院遠不如想像中的氣勢恢宏,但每天都有許多信徒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轉經和朝拜。

下面是印經院外面的瑪尼石。

德格印經院不適合抱觀光目的遊客進入,因為這裡沒什麼風景,也沒什麼光怪陸離的稀奇可看。有的只是昏暗光線下重重疊疊的印版,一些看不懂的壁畫,以及傳統的印刷場面。

但如果你之前做過一些功課,對藏文化和藏傳佛教,以及人類文明史多少有點了解的話,這地方還是非常值得一去的。

但我知道去這邊的大多數驢友都不是專家學者,所以我在這裡簡要說說去德格印經院有什麼值得看的:

1、印經院的藏書(版),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並蓄著稱於世。截至目前,院藏印版總量已達29萬餘塊,可分為書版和畫版兩大類。這些印版中,有經文,有史籍,有畫版,儲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們是藏族文化的長城,文化的史詩,文化的奇蹟,僅看看印版的製作就會震撼人心。

2、了解一下藏族傳統的造紙印刷工藝。

首先是印版製作、制墨(現已使用成品墨)、造紙。印版製作過程大致可分為原材料加工、書寫、刻制三道工序;造紙原料則更為獨特,採用藏區特有的瑞香狼毒的根須,本身是一種藏藥材,含輕微毒性,故造出的紙具有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的特性,是一種印刷保存文獻的理想用紙。

印刷工藝更為複雜一些,可細分裁紙、泡紙、兌墨、研磨、兌制硃砂、取版、印刷、晾曬、洗版、歸庫、分頁、核對、裝訂、打磨、刷色邊、包裝等十餘道工序。仔細看看會非常有意思。

3、其他的壁畫和佛像,與其他寺廟大同小異,可順便看看。

在印經院門口,見到一位藏族美女,頭上戴著漂亮的頭飾,頂上一顆碩大的綠松石。

有的人喜歡買藏飾作為紀念品帶回去,認為這都當地藏民戴的,應該是真的吧?更有的人不惜高價從一些喇嘛手裡去買佛珠和一些藏飾,認為這一定是真的。

但我告訴大家,你能見到的藏飾幾乎全部都是內地生產的,比如福建漳州、浙江義烏等。

現在的工藝非常先進,做出來的諸如綠松石、瑪瑙這些,憑肉眼和一般檢測方法(比如火燒)難辨真偽。

還有所謂的藏銀,就是白銅(銅鎳合金)的雅稱,便宜得要死,千萬別給銀的價格去買破銅,哈哈。

還有天珠,這東西在西藏大昭寺門口,小攤上賣兩三元一個,店內標價數千甚至幾十萬一個,小攤上的自然是仿的,但大一些的店裡同樣是仿的,只是工藝可能稍微好一些,都由便宜的樹脂、蛇紋石、玻璃到稍微昂貴一點的鑲蝕瑪瑙製作,用化學藥品侵蝕出花紋,鐳射技術仿製硃砂點,高溫烘烤技術製作風化紋等等等等,天然「至純老天珠」的數量固定且極為稀少,甚至比鑽石還要難得,因為鑽石畢竟可以開礦獲得。

綜上所述,這些廉價的藏飾早已全面佔領市場,成本極低,利潤極高(網上一搜,有多篇報道誰誰經營藏飾幾年就積累千萬身家的)。誰還會在路邊小店賣真正的寶石?沒人賣的話又能去哪裡買到真正的寶石?

當然,作為工藝品,有的藏飾做的是非常漂亮的,花錢買個心頭愛也是人之常情,但我勸大家的意思是,不要為此玩物付出其造價數百數千倍的價格。

過了馬尼干戈,進入石渠境內,無邊無盡的草原和花海。石渠全境幾乎都是草原,而這片草原叫扎溪卡大草原。

扎溪卡大草原是四川最大的草原,「扎溪卡」是石渠的藏語別稱,意為「雅礱江邊」。在扎溪卡草原,你會被它那氣勢磅礴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深深打動,它的原始、純凈、蒼茫與悠遠,有一種大美不言的深沉韻味。8月的草原水草豐美,野花遍地,帳房點點,牛羊成群,就連草原上的風都帶著一股醉人的氣息。

離開石渠去巴格瑪尼石經牆的路上,天氣不是一般的好啊!

誰說七八月不適合到川西?我們此行9天,只有開始兩天多雲間晴,其餘天氣都很不錯的。即使偶爾遇到下雨,也是來得快去得快,不是那種陰雨連綿的。

在山坡上遇到一個當地藏民,當我對著他舉起相機的時候,他不好意思的笑笑,示意我不要拍,然後從衣服口袋裡摸出一個漂亮的髮髻,將頭髮盤起來,擺出了一個酷酷的造型。

繼續出發去巴格瑪尼石經城,一路河流蜿蜒,交錯著很多濕地。而這些濕地正是水鳥棲息和繁殖的地方。

到過的人都會被巴格瑪尼石牆所震撼,在雅礱江第一灣,蒼茫的大草原上、《格薩爾王傳》中七座著名神山之一的扎迦神山下,這道始建於1640年的信仰長牆,高3到5米,厚3到15米,長1600米(有說5000米),幾億塊的瑪尼石片是藏人信徒們幾百年來日積月累一塊塊地堆起來的。石片上刻著的是六字箴言和《甘珠爾》、《丹珠爾》的部分經文。牆頭迎風飄揚著五色經幡,牆體兩邊的窗口裡擺放著各種佛像,嘛呢牆邊上是長長的轉經筒牆、八寶白塔和經幡塔群等,整座建築群就像扎溪卡草原上的一條巨龍。

數百年前,最初堆積這道長牆的一世華智仁波活佛曾經預言道:當瑪尼牆延伸到達神山的時候,將世界和平,民族團結,國泰民安,佛法昌盛,地水火風四大合和。

回石渠的路上,看看時間還早。

草原上不時出現很多漂亮的帳篷,一看就是當地人出來遊玩的,反正沒事咱們就過去探訪一下啦。

這幾頂帳篷看來剛搭好不久,主人正在忙碌的準備吃的,血腸、熟肉、包子等等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特色食品。據說明天有重要的客人到來。

主人很歡迎我們明天再過來玩,但可惜沒有時間咯。

我們和幾個小屁孩玩起來真正的丟手絹,被抓到是要表演節目的。

這些小孩一點不怕生,來自當地具有顯赫背景的家庭,在內地受過良好的教育,才藝表演當然不在話下:唱歌,瑜伽,印度舞,拉丁舞,藏族舞蹈都樣樣拿手。

小女孩能做很多高難度的瑜伽動作,旁邊一個藏族小男孩直嚷嚷「我也會我也會」。然後給我們表演了個劈腿,我聽到一聲「嗤……」,然後小男孩從地上爬起來,一溜煙跑進帳篷找媽媽換褲子去了。真讓人忍俊不禁。

經過數小時的顛簸,終於來到了松格瑪尼石經城。

比較起瑪尼石牆的壯觀與震懾,石經城給人更多的是時空的迷幻。這座神秘的石城在縣城尼嘎的東北方向,屬於阿日扎鄉。如果包車,吉普車到阿日扎大概三四百元,再往前艱難地翻越急流陡坡,路不過二十多公里,但車走需要好幾個小時,水大的時候車就去不了。從阿日扎騎馬過去,一整天是可以來回的。我還感覺,如果騎馬,石城應該離宜牛鄉更近些。宜牛就在從馬尼干戈過來的公路邊上,距離縣城大概30公里,有個水電站。從阿日扎是向北,從宜牛是往東。宜牛有寺,還有格薩爾大王的練兵場。

石經城是一座用千萬塊嘛呢石片壘成的城堡狀的巨大嘛呢堆,它完全是由信徒們數百年來一塊塊地用嘛呢石隨意堆砌而成的。城高10米,長寬大約都是一百餘米。與巴格嘛呢牆一樣,周圍飄揚著無數五色的經幡,城牆上有著一排排擺放諸神像的窗口。石經城中間是空的,從城門進去,裡面又是層層圈圈的嘛呢牆,之間有狹窄的通道供行走里,如同一座巨大的迷宮。

無論是松格瑪尼石經城,還是巴格瑪尼石經牆,周圍都聚集著很多遠道而來的藏民,拖拉機帶著帳篷和生活用品,在這裡住上幾天或半月,轉經,遊玩。

當天返回甘孜,路邊有個小水塘,裡面有很多魚,是當地人放生的。

快到甘孜縣城,過橋的時候,夕陽餘暉照亮了山頭的村莊,像極了一座古堡。

翻奶龍山埡口,發現有不少人在這裡轉山祈福。後來回來查資料,才發現這山還蠻有名的。

奶龍山是朵康地區聞名遐邇的神山,其全稱為「東谷索朵奶」。藏語「奶龍」,「奶日」的「奶」意為「存在神靈之地」,「龍」溝谷之意,「日」意為山之意,「奶龍」「奶日」系聖地聖山的總稱。奶龍山位於甘孜縣東北,東谷區四通達鄉境內,四面環山,海拔4610米。70公里,奶龍神山由觀音、文殊、金剛手等三峰和一條長壽谷組成。繞一轉約有十多公里。奶龍山神韻,多姿多彩。奶龍神山叢林密布,遠遠望觀音峰,山形如孔雀開屏,峰巒重疊,構成了一幅天然奇景。登上高峻秀麗、雲遮霧繞的中峰文殊菩薩神山巔上,舉目遠眺,溝壑起伏如龍獅起舞,斂氣屏息還能聽到「咚咚」的神鼓聲。山上有天然圖案,酷似雄雞,相傳四季交替之時,雄雞就會發出鳴叫。

東谷、東各,東郭,都是這山的別名,傳說每到藏曆雞年,會有更多的藏民在這裡來轉山的。

遇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孩,熱情的給我們介紹這座山的名字和傳說,並送我們一袋「風馬」,讓我們在埡口撒撒,求個平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與我前行 的精彩文章:

冬季的黑龍江庫爾濱河,奇幻世界如臨仙境
路途中最美的一道風景線,讓人眩暈的光線,大自然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