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高曉松媽媽「太不負責」: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也不管了…

高曉松媽媽「太不負責」:只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也不管了…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點擊標題下藍字「二胎媽媽圈」,即可關注我們。

來源:藍橡樹(ID: blue_oak)

12月12日,在北京後海邊的一個四合院里,高曉松媽媽張克群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及教育,她說: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後,就再沒管過他們。

因為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幾年前,這句歌詞在網路上一度盛行。後來,高曉松多次說過,這句話源於自己的母親張克群。

張克群出身名門,家學淵源深厚。

父親張維,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深圳大學的創辦者,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母親陸士嘉,流體力學家、教育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校教授之一。

而張克群自己,出生在德國,成長於中國,讀書在清華大學,師從建築大師梁思成,畢業後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全家福(右一是張克群)

名門之後、飽讀詩書、痴迷古建築,高曉松不止一次地說他母親張克群有民國才女林徽因的風範。

高曉松節目截圖

而張克群講起話來,也活脫脫是一個段子手,常常逗得人們捧腹。她說:「我小時候想做相聲演員的,後來沒有做相聲演員,但用北京話說,我講話還是比較貧。」

如果人們見過張克群,也就不會為高曉松的妙語連珠而感到意外了。

「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

就再沒管過他們」

兒子高曉松是家喻戶曉的音樂製作人,女兒高曉江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張克群可謂是一個成功的家長。

問及教育秘訣時,她總結了一句話:「教育應該是理念上的教育,而不應該是具體的教育。」再直白點說,就是「別管那麼多!」

「有的家長愛指責孩子,那是因為他們忘了自己小時候什麼樣。我給孩子削過兩根鉛筆,就再沒管過他們。」在張克群看來,父母未必比子女高明。

實際上,張克群的這種教育理念沿襲自自己的父母。

高中以前,張克群有一句口號是「三分好,三分好,不貪黑不起早。」她解釋說,「當時是5分制,高中以前我從來沒有追求5分,這也導致我中間沒有考上高中。」

「我父母很少管我,即算是沒有考上高中,他們也沒多說什麼。反倒是張克群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後來又重讀一年考上了北京101中學。

等到後來自己有了孩子,張克群也極力避免訓誡,她把孩子當朋友,「他們是我的禮物,從小我就跟他們一起玩,也從來不認為他們得聽我話。畢竟孩子有孩子的思想,怎見得我就一定正確呢?」

然而,這裡的「管得少」,卻與普通意義上的「放養」有著雲泥之別——

硬要說對孩子有過什麼所謂的「教育」,張克群認為自己大概起了一個榜樣作用吧,「一個家庭的爸爸媽媽都在搓麻將,指望小孩看書,那不可能。我們家裡要不就看書,要不就聽音樂,所以孩子也是。」

對此,高曉松也曾在《魚羊野史》中也提到過:

「當時我家裡有好多書,連走廊里都擺滿了書。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

我常常隨手撿起一本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對我而言,讀書就像吃飯。」

除了家裡的書多,母親對其耳濡目染的影響也十分深刻:

「媽媽領著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頤和園長廊,仰著頭講每一幅畫的意義,在每一座有對聯的古老房子前面讀那些抑揚頓挫的文字,在門廳迴廊間讓我們猜那些下馬石和拴馬樁的作用,從那些精緻的物件開始講述無比生動的歷史」。

高曉松和母親張克群

此外,張克群還尤其注重保護孩子的求知慾,她會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即使問題很奇怪。

女兒高曉江還小時,有一回晚上走路時突然問張克群:「為什麼我們走路的時候,月亮也在走路?」

張克群一時答不上來,就把女兒帶回家讓父母幫忙解答,「全家一個物理博士,一個大教授,還有一個本科生圍著孩子解答這個問題,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問題受到了重視,繼而保持求知慾」。

試想,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孩子想不優秀也難吧?!

活出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上大學以前,張克群的父親希望她學外語,可梁思成卻勸她學建築,「那是1959年,我上高二,彼時清華組織教師去北戴河休養。那天,我在岸邊畫畫,梁先生濕了吧唧地從海里爬出來說,你喜歡畫畫,將來就學建築。」

後來張克群果真就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築系,成了梁思成的門徒之一,「梁先生講課時,根本不是講課,就是在表達一種愛。在放幻燈片時,他會情不自禁地趴在有投影佛像的白牆上,念念有詞地感嘆:『我是多麼喜歡這佛爺的小胖腳丫呀』。」

這種對建築的熱愛深深感染了張克群,作為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的她,把建築當成一生的事業,2002年退休後,張克群又重新投入了對古建築的調查研究之中。

從北京身邊的古建築開始,她一邊查閱資料一邊參觀實物,在半年時間裡,跑遍了全北京城區以及遠近郊區縣的大小村子。調研期間,一聽說哪裡有個古建築,她都會馬上驅車前往,被朋友笑稱為「破廟迷」。

後來,她將自己那段時間調查得到的資料整理成三本書出版。

張克群《畫說老北京古建築》系列

研究古建築,寫書讓更多人了解古建築,「很多建築書就是太學術了。我寫書的宗旨是:不把人逗樂了,書就絕不出版。」

所以,張克群的寫書不是自嗨,而是為了讓外行人懂建築,讓外行人也能意識到中國的建築真挺好的,她認為只有人們真正了解古建築的精彩之處後,才能更好地保護古建築。

即算是退休了,張克群也一直在致力於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旅行、研究古建築。而不是把自己的價值附加在兒女身上。

高曉松曾說:「我媽從小就教育我們,不要被一些所謂的財產困住……她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媽現在還在流浪,一個人背包走遍世界,一個人考察美國天主教遺址。

受母親的影響,高曉松和妹妹高曉江也一直都過著浪漫肆意的生活,用高曉松的話說,「是母親給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

高曉江之前騎摩托橫穿非洲,摩托車在沙漠小村裡壞了,她索性就在那裡生活兩個月等著零件寄到。然後在沙漠一個小村子裡給高曉松寫明信片,她在明信片里說:

「哥,我看到沙漠深處的血色殘陽,與酋長族人喝酒,他們的笑容晃眼睛…我的寶馬摩托壞了,整個非洲都沒這零件,你知道我現在在做什麼嗎?我在撒哈拉一個小村子裡給人當導遊。

我好開心。」

高曉松和妹妹高曉江合影

而高曉松亦是如此,年少時桀驁不馴,為了音樂理想從清華退學,組建樂隊,去海南商演,生活費花完後又去廈門流浪....如今,除了聽歌看電影看書,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滿世界玩。每到一個地方就買一輛車,然後玩一段時間就把車賣了,再去下一個地方。

其實孩子和父母,很多時候都是不平等的:小時候,孩子仰視父母 ,靠父母的照顧才能成長;長大後,父母仰視孩子,靠孩子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種模式下的家庭,很難各自獨立。

而張克群真正做到了當兒女未長大時,把孩子當朋友般平等對待,當孩子成年後,又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未知。所以她和她的孩子都可以輕鬆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寫在最後

有不少人總喜歡把教育的成功歸結為:有錢、有權、有資源。

言下之意是:我們沒錢、沒權、沒資源,所以做不好是理所應當?

我承認,這個世界存在巨大的貧富差異,有錢有資源能讓教育這條路少很多坎坷,但的的確確不會更省心(看看順義媽媽吧!)。

童書媽媽三川玲的聯合創始人白滔滔也曾談到了這個困惑:「別的家庭有錢,人家也沒有錯啊!我們在討論他們的教育,他們的生活,也都是和錢沒有關係的。」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白滔滔說他寫文章不敢提「北京」,因為總會有人回復「你們北京的資源多好啊,那麼多好的學校,好的資源,好的博物館,好的活動,好的演出,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

有錢和懂教育,真不是一回事情。父母有錢,卻怠於孩子的教育,最後教育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

教育是一件「豐儉由人」的事,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都能出人才。比起花錢,更重要的是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畢竟,無論家庭是否有更多資源,那些優秀孩子背後的父母是有共性的:言傳身教。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別人什麼都有,我什麼都沒有」上面,而是專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孩子。創造環境,創造機會。

只看那些我們暫時還沒有的,而不是看那些我們現在就能學習的。可能就是普通家長和優秀家長之間的區別吧!

點擊觀看張克群的受訪視頻

--------End---------

作者簡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藍橡樹(id:blue_oak),哈佛本科畢業生和資深教育專家共同創立,65萬家長共同關注的國際教育平台,傳播教育正能量。不讓孩子的天賦被應試教育局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二胎五年,我享的福,已抵得上我受的苦

二胎後上班3年,我又雙叒辭職了

我的後半生,是本育兒書

發送【方框內】的關鍵詞,領取相應文章

二胎專題:【養倆寶】【孕二胎】【備二胎】

寶寶養育:【斷奶】【輔食】【哄睡】【兩三歲】

英語早教:【動畫下載】【教程下載】

媽媽雞湯:【幸福秘籍】【倆寶媽的春天】

關注 「二胎媽媽圈」,回複數字,可閱讀相關內容

101為什麼要生二胎

117哪些情況不適合生二胎

116兩個孩子相差幾歲最合適

120如果你生了二胎,卻未能兒女雙全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我班一個家長昨天跳樓自殺了……」
「老婆,我們再生一個吧?」「滾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