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胃管留置,你真的掌握了嗎?

胃管留置,你真的掌握了嗎?

留置胃管是外科護理人員常見的操作技術,胃管能降低胃腸道內壓力和張力,改善胃腸壁的血液循環,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還能通過胃管注入食物、藥物,達到補充營養、維持生命的作用。鼻胃管置入方法雖較易掌握,但胃管留置的不適、插管困難、胃管位置的判斷、胃管滑脫以及一些相關併發症的發生一直困擾著臨床護士。


針對臨床中留置胃管常見的問題,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談談我的體會:

1

胃管分類及作用

2

胃管留置長度的體表測量

3

置管過程中患者的體位

4

胃管位置的判斷

5

胃管的外固定

胃管分類及作用

1.橡膠胃管: 橡膠胃管的管道厚、管腔小、彈性差、有異味、質量重、對鼻咽黏膜刺激性強,目前已很少使用。

2. 硅膠胃管: 硅膠胃管頭端較硬,便於順利插入,管壁柔軟,對患者刺激小,管道是透明的,便於觀察管內情況,目前臨床多使此種胃管。

3.聚氨酯鼻胃管:此類胃管較為有代表性的為福瑞可、復爾凱胃管,具有軟、細、耐腐蝕的特點,有導絲導引及管口塞,引導鋼絲上有硅油作為潤滑劑,引導鋼絲頭端呈光滑球形,易通過鼻腔進入胃內。因胃管軟對患者刺激小,置管期可達 90~180d,適合昏迷、長期鼻飼的患者。

近年來胃管的種類增多,臨床除了以上較為常用的胃管,還有為解決昏迷、危重患者插管難度的彎頭胃管;避免鼻飼後反折胃管、夾子固定等程序的三通閥胃管等。護士要根據臨床需求選擇合適的胃管,提高置管率,減輕鼻胃管對患者帶來的不適。


圖 1 硅膠胃管

圖2 帶導絲胃管

胃管留置長度的體表測量

1.傳統體表測量方法是耳垂一鼻尖一劍突體表的距離或前額髮際正中至胸骨劍突處的距離,成人為45~55 cm。醫生在術中發現胃管前端僅達到胃賁門或胃體部,部分胃管有1~2個側孔在胃賁門外食管內,臨床實踐表明胃腸減壓效果不佳。

2.鼻胃管置入長度的新觀點

國內文獻報道最多的是在標準測量基礎上對胃管置入長度進行相應延長,多數認為將鼻飼置管長度延長10 cm較為理想。

改良體表測量方法是將傳統的測量方法改為從前額正中髮際至臍部的距離,也就是置人胃管長度大約為53~63 cm。亦有研究利用回歸分析鼻胃管置入長度,其中以患者的身高X作為自變數,以置管的長度Y作為因變數。運用回歸分析法推導出回歸公式,為患者實施胃管置入長度設計了個體化方案,繼紅等根據臨床實驗得出置管長度Y=2.238X 19.72。

在臨床工作中護士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性別、身高、體位、置管目的等影響因素,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置入適宜的鼻胃管長度,以達到治療效果。在測量胃管置入長度時,護士有時忽視體位的正確性,坐位或仰卧位時都要保持身體正直,否則影響數據的真實性。我科行胰十二指腸手術的患者,胃管尖端要達到十二指腸部位,醫生要求術前胃管留置長度最好在原有基礎上增加20cm,達到65~70cm。

圖3 測量置管長度時的不同體位


置管過程中患者的體位

1. 傳統體位:常規的操作方法囑患者採取端坐位或半坐位,利用患者吞咽置管,患者反應輕,需時短,成功高。


圖4 坐位置管

2.70°角右側卧位插管法:對舌根後墜患者協助患者取右側卧位,臉面與床面呈70°角,護士站在患者右側,將胃管沿一側鼻孔徐徐插入所需長度。


圖5 側卧位置管

3.頭低腳高左側卧位置管法:對口服、誤服毒物以及食物中毒的急性重症患者適用。患者取頭低腳高、左側卧位後,由一側鼻孔插入胃管即可。可明顯減少洗胃液在胃內的積存,避免洗胃液進入腸道,取得良好的洗胃效果。


圖6 頭低腳高位置管

4.雙枕墊頭法:適用於昏迷躁動患者。將2個枕頭墊於患者頭下,使其下頷盡量貼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的弧度,胃管尖端通過鼻腔後,雙手向同一方向稍作捻轉胃管,以增大胃管的韌性並快速插入,使管端沿後壁放至胃內。


圖7 雙枕墊頭法置管

5. 仰卧托下頜置管法:用於深昏迷並舌後墜患者,患者仰卧,當胃管插至口咽部時,另一人用雙手將患者的下頜托起,使其頭呈後仰狀態,將舌根肌提起,然後將胃管插入胃內。


圖8 仰卧托下頜置管

臨床發現,在置管過程中,清醒患者由於恐懼不適等,會出現頭向後仰躲避等現象,不能有效配合護士操作,另外護士在置管過程中忽視患者的體位,因而患者置管反應大,置管困難。在置管過程中囑患者放鬆,垂直坐好,當胃管進入15cm時勿忘囑患者低頭,做吞咽動作。如果患者仍不能配合需取平卧位,患者頭部枕枕頭,當胃管進入15cm時由另一位護士協助抬高患者頭部,使其下頷盡量貼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的弧度,當患者做吞咽動作的同時,操作人員快速送胃管。每次吞咽動作結束後,胃管停止插入,稍做停頓,等待患者調整自身狀態,以便再次吞咽,將胃管置入測量的長度。


胃管位置的判斷

1.傳統方法:驗證胃管是否在胃內的方法包括以下3 種:①用注射器抽吸胃內容物;②向管內注入10ml 空氣,用聽診器在左上腹部聽到氣過水聲;③將胃管末端置於盛水碗內,觀察無氣泡溢出。

患者因手術前禁食等原因導致胃內容物極少,或胃管在消化道內壁扭曲摺疊,從而導致胃管頭端不能置於胃液面以下,因而注射器抽取不到胃液。胃脹氣患者插入胃管後就有氣泡逸出,會增加患者吸氣時誤吸的危險。氣過水聲方法常受到腸鳴音 、磨擦音等的干擾。因此當單獨使用聽診法時,特異性僅有6.3%,並不能有效判斷胃管位置。

2.鼻胃管內抽吸物的 pH值:當pH≤5.5時驗證鼻胃管位置在胃內的診斷真實性較高,但當患者使用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製劑,都有可能使pH 值升高。

3.膽紅素和pH結合判斷:pH值≤5.0 且膽紅素≤50mg/L時,能判斷鼻胃管在胃內的正確率達67% ;pH值>5.0且膽紅素≤50mg/L時,能判斷鼻胃管在肺內的正確率達100%;pH>5.0且膽紅素> 50mg/L,能判斷鼻胃管在腸道內的正確率達75%。

4. X 線攝片:是胃管定位的金標準,由於費用較高、操作不方便及放射線累計等因素影響,沒有成為第一線的胃管定位方法。

5.CO2測定法:該方法的依據是誤入氣管的鼻胃管排出的CO2濃度高,以此判斷鼻胃管是否誤入呼吸道。目前,主要的測定工具為CO2監護儀、CO2比色計。一項系統性回顧及Meta分析的研究結果顯示,CO2測定法判斷導管誤入肺內的靈敏度為0.88~1.00,特異性為0.95~1.00。

目前雖然有多種方法用於實驗研究,但由於操作不夠簡便易行,臨床護士仍常規使用傳統三種方法判斷胃管是否在胃內,並常常使用其中一種方法,導致誤診時常發生。建議護士根據置管深度及順暢性,對抽吸胃液不明顯的患者,採取二到三種方法對胃管位置進行判斷。


胃管的外固定

1.膠布固定方法:

傳統的用兩長條膠布將胃管固定於鼻翼和同側面頰部


圖9 兩長條膠布固定

另外,經改良的有Y型寬膠布鼻樑固定法,T型鼻貼胃管固定法,L型鼻貼胃管固定法,蝶形膠布固定法等。


圖10 改良的膠布固定法

2. 棉布或線繩固定法:以反∞字雙套結,從胃管另一端套入,固定在鼻尖下0.5—1 cm,結節部向上,經耳廓在枕後打活結固定。

我科護士將 3M膠布剪「P」型,即剪一條長7cm,寬3cm的3M膠貼,從一端中間剪開約4cm,剪下一側膠布備用,修剪另一端膠布成「P」型,將此端貼於鼻翼,然後將膠布無張力的按順時針方向固定胃管,將剪下的備用的另一條膠布在同側耳垂上固定。「P」型粘貼相對美觀,與鼻部更貼合。


圖11 P型膠布

在粘貼膠布時需注意以下三點:

(1)臨床上皮膚保護劑的使用減少了皮膚由於長期粘貼膠布造成的損傷,使用時清潔鼻翼上的油脂,再粘貼膠布。

(2)粘貼3M膠布時需無張力粘貼,不要過分牽拉膠布,防止胃管上翹,造成患者鼻粘膜局部受壓。對於長時間留置胃管的患者,可交替使用不同粘貼方法,預防鼻翼長期受壓引起的皮膚破潰。


圖12 膠布未無張力粘貼

圖13 膠布無張力粘貼

(3)長期使用胃管者,定期更換粘貼方式,避免長期將膠布固定於同一位置。


參考文獻

1.陳冬梅,梅彤林,田艷麗等. 胃管置入方法的研究進展.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012,18(36):4460-4462.

2.黃銀英. 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研究進展.海南醫學,2011,22(22):147-149.

3.戴海萍.成人胃管插入深度的研究進展.當代護士,2011, 8:7-8

最後,還沒有關注護理周刊的朋友,微信搜索「護理周刊」後,查看更多專業護理知識及資訊。

重要通知!

請"星標"護理周刊

設置星標很簡單,只需三步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胸骨下後痛 的精彩文章:

這3個部分出現疼痛,很有可能是心梗!趕緊到醫院檢查
胸口痛忍忍就好?對自己負責,三種病去醫院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