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3點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3點

在我國經濟欠發達時期,貧困家庭的孩子,總是會穿別人的舊衣服。那個時候大家不覺得有何不妥,甚至會認為節約是好事。

雖然節儉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大多數人更傾向於自己買衣服穿,而不是去穿別人的舊衣服。有心理學家提出,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永遠不要穿別人的舊衣服,原因主要有三點:

控制感被剝奪

控制感(A sense of control),主要是指人們相信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與相應的結果存在一致性的一種認知狀態,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當個體控制感被剝奪之後,會產生不適癥狀(如:習得性無助和抑鬱)。

心理學家Rotter認為,行為反饋的效用依賴於個體是否在自己的行為和獎賞之間感知到一定的因果聯繫,但這種因果聯繫的感知是因人而異的。

如果孩子從小總是穿別人的舊衣服,就容易形成被動接受的意識,他們始終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款式。長時間下來,他們會有什麼事情都不能自己做主的想法,甚至會沒有安全感,將變得絕望、無助。

正是由於這種穿衣模式帶來的被動局面,加上家庭貧寒,物質條件匱乏,孩子面對大千世界顯得十分的困惑和不解,導致他們很容易形成缺乏主見和不夠獨立的性格,產生自卑、悲觀的心理。

最後,這類群體的悲觀心理加重,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溫暖感愈來愈少,凄涼感倍增,許多人因此陷入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摺磨而不能自拔,處境頗為艱難。

自我價值感缺失

自我價值包括三項素質:

1、自信

2、自愛

3、自尊

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自我價值感是自我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動機和核心動力,即個體具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它表現為一個人力圖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各種潛能的趨向。

一個人有了足夠的自信,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愛,有了足夠的自愛才能培養出足夠的自尊。

一個信賴於自己擁有足夠能力的人,便能顯露出足夠的力量,無論什麼突發事件他都能夠輕鬆應對,做到從容淡定。

但自我價值感不足的人,在生活中會故意讓人以為他們的力量很強大,或者找些能夠代表力量的東西企圖使自己的力量增加,甚至還會做些傷害、破壞、詆毀別人的行為,認為這樣便可以降低別人的能力,保持跟自己一樣的水平。

有的孩子可能並不是自己家庭貧困,不得不穿別人的舊衣服,而是他們自己喜歡。他們往往不太注重於自我打扮,覺得這種做法既省錢,又節約。

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長時間這樣做會讓自己逐漸成為「被施捨」的角色,甚至是別人無論有什麼舊物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們,他們成為了廢品回收站。

即便是親戚朋友對他們沒有貶低的心理,但長期接受別人的舊物,也會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隨意。這種隨意會不斷影響他們的潛意識,久而久之自己也成為了隨便過生活的人,不願意去追尋更美好的東西。

這類人的自我價值感是極低的,長大後也非常容易向世俗妥協,過上一種自己完全不喜歡的人生,卻無力改變。

而那些由於父母節儉,被迫穿舊衣服的孩子,更容易產生這樣的心理,認為自己不受這個家庭的重視,不被父母關愛。

若父母不跟他們解釋這種做法的原因,心智不夠成熟的他們甚至會失去明白自己內心需要的能力。

自控能力差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在學習和做事等方面自信心不足,在班級或小團體中找不到正確的自我位置,無法融入班集體當中,被集體所拋棄,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境影響,養成不良習慣,如:網癮、吸毒等。

由於從小穿別人的舊衣服,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導致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障礙和隔閡、缺乏直接與人溝通的能力,容易遭到誤解。

從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人最初因一系列基本需要而產生動力,當這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他就會走向更高的層次,會因更高級的需要而產生動力。

這類人連基本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更談不上發展的需求。

因此,在自身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家長盡量不要給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這樣很可能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缺失,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

那些因為習慣節約,而接受親戚舊衣服的人,也應該注意自己對生活品質是不是越來越隨便,缺乏自我實現的需求。

對於家庭貧困的孩子來說,穿別人的衣服是無奈之舉,這時家長就要告訴孩子,這是暫時的,你的價值不來自於你的外在,而來自於你的心,來自於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rotesqu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國人死亡質量排名」曝光:有尊嚴地死去比什麼都重要
心理學家:當你的朋友出現這三種態度,說明他打心底里看不起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