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溝通的藝術》|超過200萬受眾的人際關係讀本,解決溝通的需求

《溝通的藝術》|超過200萬受眾的人際關係讀本,解決溝通的需求

已經很久沒讀過這麼厚的書了,現在,我很感謝自己打開了它。

曾以為自己善於交際,並為自己贏得口碑、達成結果。幸運的是《溝通的藝術》打碎了這個私見,讓我重新認識自己。

《溝通的藝術》

看入人里之溝通者:

如何認識自己與我們的溝通對象?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學習別人,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了解自己,向內探索之旅,彷彿都是那些自我了悟的大師們的任務,與凡夫俗子無關。

真相是、你不了解自己,就無法認識世界。

開篇之後,作者帶我們認識溝通,思考溝通的迷思,直接把目光拉回到對自我的認識。

閱讀與思考就這樣一頭扎進去。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洞察有多精微,感知就有多浩瀚。

作者從人的生物性和社會屬性,從情緒、行為、語言表達甚至是內在的起心動念,將內在世界的運作機制,一絲一絲的撥給你看。

這絲絲的不易察覺、被人忽視的自我意識都是自我世界的運行根基。

你知道為什麼同一件事,同一句話唯獨會對你造成傷害么?你知道自尊與溝通之間的關係在於外界對自己的眼光么?

你知道人類的溝通方式是由一個被稱作「人格」的東西設計出來的么?

如果你回顧自己的一生,你會發現人格不僅是變化的動態的,而且是可以被經歷塑造。好比從小樂觀自信的人因為遭受打擊變得膽小畏縮不前,曾經自卑害羞的你因為成長和訓練變得自信勇敢。

美國作家布蘭妮必說:「經歷可以讓基因變得沉默或者有活力,即便是害羞,一旦落入生活之手,也能變得像橡皮泥一樣」。

這些理論讓人警醒自我的所思所想真的是由「我」發出來的么?我的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讓我們這樣說,這樣做,這樣反應。

埃舍爾《相對性》

這幅超現實主義畫作讓我們看到了每個人所經歷的完全不同的現實生活,而這樣的誤解也會造成彼此實際上和關係上的雙重問題。

作為與世界鏈接的唯一入口:「我」,不僅是一條通道,更是探尋的起點,「你」,不僅是我溝通的對象,也是我探尋的目標。

看入人外之溝通信息:

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信息卻不會喚起對方的防衛,如何藉助表情、手勢和動作讓自己更有說服力?

曾被譽為「銷售之王」的喬.吉拉德有一條250定律:不得罪一個顧客。因為每位顧客背後,都站著大約250人左右,這些人是他關係親近的同事、鄰居、親戚、朋友。

他堅信只要你趕走了一個顧客,就等於趕走了潛在的250位客戶。

喬.吉拉德

在喬.吉拉德的推銷過程中,他會精準地捕捉顧客的情緒、聲音、動作、表達習慣等一系列微小信息儘可能的了解顧客,通過溝通達成交易。

喬.吉拉德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得罪任何一個顧客,要大量的收集與你生意有關的情報…」。

在他的銷售生涯中因售出13000多輛汽車而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連續15年成為世界上銷售新車最多的人,連續6年售出1300輛汽車。

作者在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語言和非語言工具對於溝通的障礙和助力。

從人類對語言的理解和誤解的角度切入,細緻的指出權利、責任,甚至是溝通對象的性別以及溝通的內容和溝通的理由,對話的風格等方面說明語言對溝通的影響。

作者對於表達對象的傾聽也做出了系統的研究與解讀。要如何向對方證明你不僅在聽,而且會聽呢?

這些超躍字詞之外的表達信息,隱含著大量的行為動機,在《極限挑戰》中曾邀請「微表情心理分析師」解讀嘉賓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

《極限挑戰》盲猜環節

這些非語言信息所傳遞出來的,被更大程度的視為表達者的真實意圖。

讓我們一起看看言辭之外的身體動作透露著怎樣的溝通意圖。

身體朝向:我們從身體、腳和頭面向或背對他人的程度傳遞著我是否願意繼續與對方交流。姿勢:人類通常在沒有威脅的情境中,會採取放鬆的姿勢,在面臨威脅的情境中又會採取緊繃的姿勢。手勢:比如說同一文化圈裡幾乎所有人都明白的含義,經常可以代替語言的使用。表情和眼神:通常情況下,說謊者可能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因短暫的皺眉、嘟嘴或眼睛周圍起皺,而泄露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聲音:人們通過強調不同的字詞使同一個句子表達出多種不同的意思。觸碰:觸碰可以傳達許多種信息,表達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比如社交性的、功能性的或侵犯性的意圖。除此之外,人的外貌,衣著打扮,甚至是物理空間和距離以及時間等等都會透露出與語言無關的表達信息。

看人之間之關係演變:

如何定位一段關係的性質和關係所處的階段?如何運用多種而不是一種策略改善關係?

在了解了第一部分關於自我在溝通中所起到的角色作用和第二部分所探討的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因素,在第三部分,你會看到關於溝通關係的演變,溝通關係的重要性,及如何調節溝通氛圍與人際衝突的解決之道。

我們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辦公室人際關係的複雜和家庭關係、鄰裡間的尷尬以及親朋好友間人際關係的反目,人越成長人心的複雜程度好像越難揣測。

一邊渴求一份長久親近的人際關係,一面暗戳戳地盤算著為自己爭取利益。

如何正視雙方的利益需求,實現雙贏呢?

在眾說紛紜的方法論中,或許下面這段故事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思考。

曾經有人問過孔子這樣一個問題:「您的72弟子各有所長,在某一方面都比您技高一籌,您作為他們的老師,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孔子講學

孔子回答說:「這就是我是他老師的原因,」對方不解,孔子接著說:「因為他只高不能低,我兩頭都有,他只好不能壞,或者是他只壞不能好,我兩頭都有…」。

中國的聖人之道,求的是一個:「兩存」,從來都不用「是」和「非」來區分這個世界,古人講「聖人不辨」,並不是因為心中不分辨是非。

對他來講是「是非兩存」,即沒有顧此失彼,也沒有非此即彼,兩頭都要,才是君子的處世之道,也是中國人的為人之道。

中國人講彼此,太極互動,陰陽互化,彼為此,此為彼,一切都講一個兩存、共生。

太極圖

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東方的古典文化與西方的現代科學,關於「彼與此」、「道與術」對立從來沒有停止過,《溝通的藝術》所解決的恰如那句「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智慧地將禪機與辯證主義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里人際關係表 的精彩文章:

這13條人際關係準則,會真正提升你的社交情商
中國人的4大類人際關係中,「職業關係」會直接影響到事業和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