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讀弗洛姆《存在的藝術》:心理學家的邊角料也好過心靈雞湯

讀弗洛姆《存在的藝術》:心理學家的邊角料也好過心靈雞湯

1 出版背景

再一次閱讀前言,才弄清楚原來《存在的藝術》,是弗洛姆另一本書《佔有還是存在?》(To Have Or to Be?)剩下的「邊角料」。

當初寫《佔有還是存在?》一書時,弗洛姆的手稿遠遠超出實際出版的,且在即將排版之前,弗洛姆又撤回了「習得存在的步驟」這一章。所以,這本書,就將「習得存在的步驟」及其他未收錄到《佔有還是存在?》中的內容,整理出版。

本書1992年首次出版時,弗洛姆已經逝世,全書結構和章節標題都是編者補充的。我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明顯感覺到文章之間邏輯順序有些混亂。

不過,這不影響弗洛姆作品,一直保有的真實、誠懇、接地氣的風格,而且全書篇幅短小,共 127頁,易於讀完,比之市場上的心靈雞湯書還是好得多。


2 內容簡介

因為已經閱讀過歐文·亞隆、羅洛·梅,等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的作品,對存在主題有些了解,光看書名,我猜本書大體也是闡述幾個重要的「存在注意心理學」命題,如自由、意義、幸福、死亡、孤獨等。

然而我猜得並不十分準確,本書只略微提一提,意義、幸福、自由、孤獨等內容,且是嵌入在某些段落中,並沒有做主題展開。

本書花最多篇幅介紹的內容是:如何做自我分析及佔有哲學。從這也可以看出,該書某些章節的確是《佔有還是存在?》剩下的「邊角料」。

不過,若從單篇章去閱讀,不考慮其中的內在邏輯聯繫,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作者一如既往的閃光智慧。


3 這些觀點很抓人

  • 關於幸福

要問我們生命的意義何在?此時,我們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

有人說想得到愛,有人選擇權力,有人選擇安全,有人選擇感官樂趣和舒適享受,也有人選擇成名成家,但


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們其實想要的就是幸福。

然而幸福到底意味著什麼?

即使在不同的幸福概念之間,仍然有一種觀點為大多數思想家所公認:如果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或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就會幸福

從這個定義出發,幸福沒有終點,因為一個願望被滿足,當然還有更多的願望被滋生出。我們想要的東西,一直在增加,從來不缺乏。

想起昨日一位同事就與我聊到了與幸福相關的事兒。她說,當初她一個人來寧波打拚,租住在老舊小區狹窄、潮濕、陰暗的單間時,最大的願望是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她覺得買上房子後就會很幸福,而當真正有了房子,卻沒有達到她預想中的快樂。

以上這種情況,弗洛姆也早已預料到,他告誡人們應該控制貪慾,規範需要,排除那些會阻礙和損害自身成長的需要。


比如,一個人喜歡吃糖和蛋糕,因此變胖,健康受損,他們不會說:「如果吃甜食構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我就應該去吃,不要放棄這種快樂。」他們會認識到這種渴望損害了機體健康,就會控制糖和蛋糕的攝入。

今天人類對名利、地位、財產、報復、控制等有著非理性的渴望,而這些病態的毀壞性的慾望,對人類有害無益,人類要從貪婪中解脫出來,那麼幸福就會多一點。

  • 關於八卦閑聊

在如今,吃瓜群眾,最大的娛樂便是閑聊八卦。其實,在七八十年前,弗洛姆所處的年代裡,人們最喜歡聊的也是八卦,他們談論通貨膨脹、越戰、水門事件、選舉醜聞等等。大多數人認為只有涉及戰爭、犯罪、醜聞甚至疾病等話題,才能有東西可談,才有理由與對方溝通。

弗洛姆認為,人們應避免八卦閑聊,還要與喜歡八卦閑聊的人保持距離。


聊天上癮的人:「只要我聊天,我就知道我的存在,我才知道我不是平庸之輩,我有過去,有工作,有家庭。當聊起這一切的時候,我對自己加以肯定。不過,我需要有人傾聽;如果我只跟我自己說話,我會發瘋。」聽者營造了對話的氛圍,而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人的獨白。

這些喜歡閑聊的人,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撫平焦慮,想要傾聽,與這類人多相處,往往會讓自己過分消耗。

  • 關於不勞可獲

從辛勤勞動中解放出來被看作是現代進步賜予人類的最好禮物。如果說這是禮物,被解放的勞動力理應運用到更高級、更有創造性的活動中去,事實卻並非如此。

被機器解放導致了絕對的懶惰,以及對努力的恐懼。美好的生活等同於「不勞可獲」。去兩個街區遠的雜貨店,都不願步行,寧願開車;商店裡的店員喜歡使用計算器算加法,哪怕只是三個數字,省去動一點兒腦子。

讀了這一段,我大致能想像出那些體態龐大的美國胖子們到底是如何養成的了。

和不勞可獲相關聯的是「避免痛苦」,包括肉體上的、精神上的。每天花幾個小時練習音階是痛苦,不能與女友約會、出去散步或和朋友遊玩是一種痛苦。這些確實是小痛苦,遺憾的是一個人想要學習真知識,糾正任何謬誤,就必須不急不躁,心甘情願接受這些痛苦。

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人工智慧將催生出更多的懶人、更多的不勞可獲者,作為讀者,我們應該記住弗洛姆的這些忠告,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沉下心,不急不躁,忍受痛苦,不斷努力。

書中,弗洛姆還強調了,矢志不渝堅持一個方向、集中專註等主題內容。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


不過,很遺憾,後三章的內容,寫的是自我分析與佔有哲學。雖然還是每字每句讀了下來,但是因為興趣原因,沒有什麼共感,也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需求,或許你來讀,最喜歡的就是這三章也說不定。


艾里希·弗洛姆是我喜歡的心理學家。他的文字,真實、誠懇,也通俗易懂。

更難得的是,他的研究都以社會生活為大背景,討論的內容、描述的情景,雖然隔了近百年,卻依然不落伍、接地氣,似乎穿越了時光隧道,講得都是最近正在發生的事情。這裡也要提一提他的另一本書《論不服從》,裡頭對商業時代「消費人」的闡述精闢入理與我們如今依然十分有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人格不完整的人,都有兩大特徵,為了自己,請遠離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咖啡館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