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准自己的位置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不雨亦瀟瀟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馬謖失了街亭,大部分人都罵馬謖:輕敵大意,用兵不精!

可是細細回味街亭之戰,難道身為丞相的諸葛亮就沒有一點問題嗎?

今天,和有書君一起看看街亭之失背後,那些極具深意的權謀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淚為馬謖而流。

淚里有悲,亦有悔。

淚中含悲,因馬謖與諸葛亮情誼深重;

淚里有悔,是諸葛亮深知街亭之失,過在自己。

街亭一戰,結局實在太過慘重。

但就如《成敗訓》中所言:

「失敗緣於忽視細處,成功始於重視小事。」

當結局已經註定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抽絲剝繭,去探尋失敗背後的真相,並吸取潛藏其中的經驗與教訓。

街亭之失,過在馬謖

愁雲慘淡,殺聲震天,馬謖立於山頂,正俯視著山下席捲而來的魏兵。

四周皆敵,我軍已亂。

此時的馬謖知道:這一戰,敗了;街亭,要失了。

他的眼裡或許會有一滴未落下的淚,而透過其間,可以看到過去種種,皆為街亭之失埋下了禍根。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大戰之前。

那時,司馬懿與張郃率領大軍前來奪取街亭。

諸葛亮得知後,便與軍將商議:「誰敢領兵去守街亭?」

當時,馬謖信誓旦旦地接下重任,許下軍令狀,賭上性命死守街亭。

力不可及,輕言承諾,從此埋下了禍根。

當馬謖和王平受命來到街亭時,馬謖看過地勢,傲然說道:

「丞相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我們已經佔盡地利,魏軍又怎麼敢來呢?」

盲目自信,輕敵大意,加速了他的敗亡。

面對王平的獻策,馬謖不以為然,執意要借地勢險要,上山屯兵。

他甚至還在三軍將士前,誇下海口,要將敵軍殺得片甲不留。

王平憂慮不減,又點明此處是絕地,擔心被斷水源。

聽到王平再三進言,馬謖惱怒了。

他斥責王平道:

「你不用亂說,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

若敵軍真斷了水源,我軍將士當死戰之,必以一敵百。

我熟讀兵書,丞相把重任交付於我,你為何再三阻攔?」

不聽忠言,一意孤行,馬謖距離深淵又近了一步。

王平無奈,只能請求馬謖分兵與他,好在山下接應。

馬謖本不願意,但正值敵軍接近,便鬆了口,撥了五千人馬交給王平,並傲然說道:

「等我打了勝仗,你可不要在丞相面前分我的軍功。」

馬謖雖然表現得自信滿滿,可戰事與他所想截然不同。

司馬懿領大軍而至,先是圍山,再是斷水。

斷水之後,沒有出現馬謖預想的破釜沉舟,相反,只有軍心潰散。

馬謖曾說的兵法,此時如同笑話。

最後,馬謖等不來王平的支援,只能帶著殘兵狼狽而逃。

先前埋下的種種禍根,在此刻釀成了苦果。

街亭之失,這責任馬謖確實要承擔。

任用馬謖,過在孔明

街亭失守,馬謖難逃其咎。

但還有一個人,需要為這場戰役的失敗買單,此人便是錯用馬謖的諸葛亮。

正如司馬懿聽聞是馬謖守街亭時,發出的感慨: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這鍋諸葛亮背的可不冤,細細說來,他過錯有三:

第一過,在於不聽勸誡。

在白帝託孤之時,劉備曾問諸葛亮:

「你認為馬謖這個人才能如何?」

諸葛亮回答說:「馬謖是世間的英才。」

劉備聽後,說道:

「並非如此,我看這個人名不副實,不能委以重任啊,丞相定要深入觀察此人。」

劉備早就看到了馬謖的缺點,一句「不可大用」為諸葛亮敲響了警鐘。

但可惜,諸葛亮沒有聽從。

第二過,在於不夠慎重。

對於街亭的重要性,諸葛亮比任何一個人都清楚,但由於對馬謖過於欣賞,使得自己在處理這件事上不夠慎重。

馬謖出言要守街亭,諸葛亮一開始並不放心。

面對諸葛亮的擔憂,馬謖拍著胸脯說自己熟讀兵法,守區區街亭是小菜一碟。

夸夸其談也就罷了,馬謖還請了軍令狀,這一來二回,竟讓諸葛亮也昏了頭。

諸葛亮向來以謹慎著稱,這次卻因太過信任馬謖而栽了跟頭。

馬謖其實並非無能之輩,他胸中確有韜略,但卻缺少實打實的作戰經驗。

街亭一戰,馬謖屢屢戰略失當,反而是王平將敵軍意圖料了個八九不離十。

馬謖有才,卻被錯用

馬謖指揮失當,致使街亭失守,連自己項上人頭也搬了家。

因此,很多人將他視作無能之輩。

難道馬謖就真的毫無才能嗎?

非也,馬謖很有才。

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曾為諸葛亮出謀劃策。

在臨行前,諸葛亮曾問馬謖:

「我奉旨南征,聽聞你有不少真知灼見,望你賜教啊。」

面對諸葛亮的不恥下問,馬謖毫不怯場,他先是分析了一番情勢:

「南蠻離得遠,又多山多險,不服的情形已經很久了。

即使今天打贏了,攻佔了此地,難保明天他們不會再起叛亂。」

一番分析,頭頭是道,三言兩語,便將南征最難之處點明。

若只是看得清局勢,還不算什麼,馬謖的過人之處在於他還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丞相南征,但服其心足矣!」

好一個「攻心之計」,這正與諸葛亮不謀而合。

諸葛亮後來採用了馬謖的建議,通過七擒七縱,徹底解決了南方問題。

此一役,馬謖功不可沒。

抓得住關鍵,想得出妙計。

馬謖一針見血的分析、開闊巧妙的謀略,無不證明著自己的才能。

他不僅在七擒孟獲時大放光彩,在離間曹睿和司馬懿時也算無遺策。

當時曹睿剛剛即位,朝中局勢還不穩定。

諸葛亮想要北伐,而他唯獨憂慮一人,那便是司馬懿。

於是,馬謖又生妙計——離間計。

司馬懿雖是顧命大臣,但曹睿卻對他懷有疑心,馬謖之計就是要利用兩人之間的猜忌心。

他先是派人到洛陽散布流言,後來又貼榜文於大街小巷,揚言司馬懿有不臣之心。

果然,曹睿起了疑心,於是司馬懿被奪了兵權,又被貶回鄉,北伐的第一勁敵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除去了。

兩番獻計,無不切中要害,如此看來,馬謖確是實實在在的人才。

但馬謖有才,是謀臣之才。

只適合在主將身邊出謀劃策,而無法領兵作戰、獨挑大樑。

街亭之戰,諸葛亮讓馬謖主持大局,這正是把人才擺錯了位置。

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呂不韋曾說過:「得十良馬,不如得一伯樂。」

良馬固然稀少,但伯樂卻比良馬更珍貴。

因為只有伯樂,才能相中良馬,也只有伯樂才可以用好良馬。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

不同的性格,各異的特色,但可嘆可惜的是有很多人才沒有被善用。

就如馬謖,若是做個謀士,想必還會在歷史上留下更多的妙策。

而因為一次錯用,不僅使蜀漢丟掉了整個戰局,還斷送了馬謖的性命。

有時候,上位者用人遣派,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這比人本身還要重要。

有多大的才能,就做多大的事,合適做什麼,便去做什麼。

有小才者,不勉強,做好分內之事便已足夠;

有大才者,不埋沒,委以重任、信任到底。

正所謂「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既有小才者做好分內的小事,也有大才者能堪重用成大事,大事小事兩不誤,才能真正成事。

有的人沉默寡言,但卻謹慎細心;

有的人聒噪擾人,但卻膽大敢闖。

正如哲學家所言:「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人的才能各不相同,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

就如同齒輪一環環扣上了機器,只有分毫不差,機器的運作才會井然有序。

其實,不論是上位者,還是普通人,都應該明白知人善用的道理。

於上位者而言,通曉了用人之道,方能不拘一格用人才,在無法親歷親為的事情上,也能做到盡善盡美。

於普通人而言,只要站對了位置,那就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伯樂。

所謂人才,從來都不是取決於天賦的,人才就是一個挖掘自身、培養自己的過程。

擅長什麼,喜愛什麼,想做什麼,這都是我們應該深思熟慮的問題。

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方能盡其所長。

只有站在了合適的地方,才能站得更穩、站得更高。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三國》之「謀與略」系列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要講的是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三國精彩內幕

每天記得準時來收聽呦

如果喜歡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給有書君點個「在看」噢

不讓專欄飛走,請寵溺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一個家庭做好這四件事,代代富貴興旺
人緣「太好」的人,最不值得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