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對詩人弗羅斯特《荒野》的文本解讀:有韻律,重意象,帶張力

對詩人弗羅斯特《荒野》的文本解讀:有韻律,重意象,帶張力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美國當現代文壇唯一一位獲過4次普利策優秀詩歌獎的詩人,他,連同艾略特、龐德、威廉斯和史蒂文斯一起,被譽為20世紀美國詩壇五巨擎。較艾略特、龐德詩歌之浮華張揚,威廉斯詩歌之獨闢蹊徑,史蒂文斯詩歌之隱晦艱澀,弗羅斯特詩歌別具風情,其詩多以新英格蘭鄉村為背景,田園氣息濃郁,使人讀來清新流暢、通俗易懂,然而,如弗羅斯特自己所說:「我是一個十分難以捉摸的人……當我想要講真話的時候,我的話語往往最具有欺騙性。」

弗羅斯特的詩雖多採用傳統格律,看似簡單直白,卻極具不確定性。詩中精妙難斷的隱喻意象、似是而非的文本悖論、懸而未決的多元結局,不僅賦予了讀者不確定的多元解讀可能,也彰顯了詩歌簡約而不簡單的深邃內涵。

人們談起弗羅斯特的詩歌,通常會提起《未選擇的路》、《雪夜林邊小駐》、《摘蘋果後》和《補牆》這些著名的詩歌,大多數研究也是透過這些著名詩歌探索弗羅斯特的藝術表達方法或者對世界的態度。他的詩大多都以田園生活為主題,《荒野》是為數不多的有陰鬱氣氛和黑色基調的詩歌。

今天咱們就從新批評思潮的角度來解析下這首詩。

何為新批評思潮?

「新批評」於20世紀20年代發源於英國,30年代發展於美國,40、50年代在美國盛極一時。目前新批評流派在美國詩歌界仍佔有一席之地。「新批評」致力於探尋文學的本質,建立起系統的閱讀理論和研究範式,在文藝理論中佔有重要位置。它關注語言的文學性以及語言的情感表達,注重對文本尤其是詩歌的「細讀」,強調通過仔細閱讀來研究一部文學作品,為文本分析提供了一種實用的方法—細讀法。這就要求讀者閱讀時注重文本中的韻律、意象等元素,進而理解作品整體的文學意義。

對《荒野》的文本解析:

《荒野》是一首表達孤獨的詩歌,詩人通過描繪眼前冬季荒野的景象營造了一種憂鬱氣氛。

《荒野》

大雪和夜一道降臨,那麼迅捷

壓向我路過時凝望的一片田野

田野幾乎被雪蓋成白茫茫一片

只有少數荒草和麥茬探出積雪

周圍的樹林說

這是它們的生存世界

所有動物都被埋進了藏身之所

而我太缺乏生氣,不值得被掩埋

但孤獨早已不知不覺把我包裹

儘管孤獨耐寂寞,但那種孤寂

在其減弱之前還將會變本加厲

白茫茫的雪夜將變成一片空白

沒有任何內容可以表露或顯示

人們要嚇唬我不能用蒼茫太空

無人類居住的星球之間的太空

我用自己的荒野來嚇唬自己

這片荒野離我家近在咫尺。

特點1:韻律

一首好詩猶如一首美好的歌曲,美妙的節奏感會給人帶來美的感受。這首小詩讀起來極富韻律感,隨著節奏和韻律的變化,詩中所表達的孤獨感也得到升華。

前半部分,作者寫道冬季的寒夜大雪飄落,這時的節奏是快的,與落雪的環境相協調,而隨著時間流逝,一切被白雪覆蓋,自己的內心也如荒野般被憂鬱覆蓋,感到迷茫孤獨寂寞,由眼前的荒野聯想到自己內心的荒蕪,內心的荒野才最恐怖。

特點2:意象

自然、質樸是弗羅斯特的詩歌特點,他不用華麗的辭藻,但詩中卻不乏豐富的意象。

意象具有建構功能,這種功能主要通過意象的並置性、組合性、不確定性和意象角度的創新性實現。弗羅斯特經常使用隱喻的藝術表現方式表達主題與情感。

在《荒野》中,他通過意象的組合描繪冬夜的景象。被夜色包圍的雪,隱喻了詩人內心也如眼下雪景這般茫然,被黑夜包圍的雪猶如被陰鬱縈繞的內心。以冬季為大背景,從冬季中的典型意象著手,把不同意象組合在一起隱喻內心孤獨的情感,雪、夜這些意象與冬天組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孤獨寒冷的冬夜。「荒野」本身也是一種意象,通過它作者由眼前的景象聯想到內心的孤獨寂寞,由眼前的荒野景象聯想到內心荒蕪、虛無的可怕。

特點3:張力

在詩歌研究方面,張力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同時包含兩種相反相成的衝突因素,而又能做到統一和諧的一種藝術魅力。

在詩的第三段中詩人這樣寫道:「沒有任何內容可以表露或顯示」,但在最後一節中他卻又不自覺地清晰表露出自己內心的孤獨感,推翻了之前的表述。這也是一種矛盾的表達,而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彈性張力。正是藉助相反的兩類事物奇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才使詩句產生一種張力,構成詩歌的完整統一,甚至對立中的統一,強烈對比中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堅持精英主義還是平民主義?這是個時代難題,誰都得面對
小故事大哲理,7個生活小故事,教你從細小處著手,不無端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