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做好事,究竟為了啥?——「動物的利他行為」

做好事,究竟為了啥?——「動物的利他行為」

做好事,究竟是為了啥?學雷鋒做好事,在人類社會裡面協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在動物世界裡,樂於助人、為集體做貢獻的例子也不少。只不過,它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高醒悟背後其實是自然力氣在驅動。

站崗放哨無奈之舉?

非洲南部沙漠中的細尾獴(俗稱貓鼬),每天在地面上尋食曬太陽的時分都會有一名「哨兵」擔任戒備任務,察覺到有風險的時候就用尖通知大家。但對這位哨兵來說,站崗不光影響本人找食物吃,而且真要是飛下只鷹,跑來一隻鬣狗,它就是目標最明顯的那一個,發報警信號也會影響珍貴的逃生時間。因而承當站崗放哨的細尾獴,普通都是註銷較低的年輕個體。

爭當保姆,贊經驗值

在大多種猴子的群體中,都會有一些熱心腸的雌猴,搶著照顧其他雌猴的幼崽。而對於這種「助人為樂」,幼崽的母親卻經常不太樂意….原來,這種「義務阿姨」表面上看是利他的,其實也有利己的動機。說得直白點,就就拿別人的娃給自己練手——通過幫助別的雌猴帶幼崽自己就能累積經驗,以後自己生娃的時候就輕車熟路了。在川金絲猴的群體中越是沒啥經驗的雌猴,越喜歡當「阿姨」。

保護幼崽,留住希望

麝牛,大象等一些大型食草動物,以及海洋中的抹香鯨,座頭鯨,在遇到捕食者時往往並不逃跑,而是圍成陣型來抵禦敵人。

麝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些北極地區的大塊頭們,遇到狼群時就會結陣禦敵;成年牛一個個頭角向外,圍成一個圈,把幼崽和未成年牛圍在裡面。一旦有同伴倒下,別的麝香牛就會及時補上位置,

因此哪怕是冬季大規模狼群,也很難再它們面前佔到便宜。 這種「迂腐」的護幼方式,基於很樸素的邏輯;只要幼崽們能平安成長,大家的基因就能傳遞下去,整個種群也就可以延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他行為 的精彩文章:

慈善學堂 第四課:慈善的倫理學基礎
人類進化:《自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