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建立學習的信仰-破解網癮、厭學、逆反心理

建立學習的信仰-破解網癮、厭學、逆反心理

在家庭教育方面,集中體現在厭學、網癮、學習障礙和親子關係衝突這四個方面的問題。而其中尤其以網路成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尤其大,現在社會上存在著種類繁多的網癮戒除機構,據統計全國有大大小小2千多家戒網癮學校,而採用的方式,基本就是封閉式管理加文化課輔導,沒有從心理需求的核心和源頭解決問題,孩子離開學校後,用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複發,甚至有些機構管理簡單粗暴,打罵體罰,這些方式不但沒有改善孩子的狀況,反而使他們的身心經歷了二度摧殘,後果更加嚴重。  

青少年沉迷網路和手機更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據統計2016年青少年網民規模達到2.77億,占青少年總數的79.6%,其中網癮約佔13.2%,約3500萬人,網癮包括網路遊戲成癮、網路社交成癮、網路色情成癮、網路信息和網路交易成癮。

網路具有三大特點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現實性是導致網路成癮的主要原因,而青少年的現實孤獨感,焦慮與抑鬱(學習壓力、環境適應、人際關係緊張和衝突),通過在網路中的迴避行為,逃避現實以減少焦慮及抑鬱。還可以在網路遊戲中扮演自己理想的角色,重新開始一段自主控制的人生,實現自我理想。

網路成癮者多將自身寄託於虛幻的世界,而對現實中個人的品質、目標以及價值觀等不多加思考。思維的自控力弱的人更容易成癮,自我評價和自我體驗感:青少年在學習上評價越積極,對人際關係評價越自信,越能有效抵制網路對其的負面影響,不易沉迷其中。自控力高的人能夠有效抵制網路的誘惑。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心更強,對行為更有控制感,更能抵制對網路的衝動。環境因素,包括父母對網路的使用頻率、老師的管理教育、同伴間的相互影響。

厭學的表現:厭學面對不理想的學習結果和對自己過分的指責而產生自卑感、失敗感、內疚感甚至負罪感。行為上表現為成績下降,不知怎樣學習,莫名其妙地發獃,與同學交往減少,學習、生活活動減少,集體場合不願發言、不合群,與同學玩不到一塊等。有的引發生理功能性異常表現比如上課頭暈、腦脹,入睡困難。感到腰?背痛、心悸乏力,腹瀉等癥狀,但身體檢告卻又查不出任何軀體疾痛。厭學情緒使學生厭倦學習,拒絕學習,並可能由此導致逃學、綴學,造成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習上的不良體驗,一般來說,厭學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有意思,但又不得不學,可學又實在覺得沒勁。這部分學生常為自己的未來和前途擔憂,認為學習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價值。

二、是喪失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這部分學生:大多數是學業不良者,他們感到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其至是受罪,完全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三、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類

厭學的焦慮情緒,當學生意識到考試情境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的威脅時,就會產生緊張的內心體驗:考試焦慮包含三種基本成分:

一、是認知評價:它是以擔心為特徵的、由消極的自我評價所形成的意識體驗。

二、是生理反應:即同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增強相聯繫的特定的情緒反應,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劇、胃腸不適、多汗、尿頻、頭痛、頭暈和失眠等。

三、是行為反應:如多動、緊張不安、胡亂答題、早離考場等。

中度的考試焦慮表現為考期越臨近越緊張,以致影響正常的學習、複習。產生這種焦慮的學生大均占考生的20%-30%. 這種焦慮對複習和考試都有一定的消極影響、可通過自我心理調節來達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重度的考試焦慮表現為考前很長時間就產生恐懼和焦慮,自信心差,害怕困難,產生很嚴重的生理不適應。這種焦慮嚴重影響複習和考試的正常進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必須通過認真的心理自我調節,甚至求助於心理醫生。這類學生約佔全體考生中的5%~10%。

常用的心理干預有以下幾種方法:

(1)支持性心理治療。誘導學生充分渲瀉心中的消極情緒,同時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並提供保證,明確告知學生需要幫助,而且諮詢老師能夠提供這種幫助。指出治療的效果取決於雙方的共同努力,與學生共同制訂治療計劃。對他們在諮詢和治療過程中因困難而反覆出現的消極情緒予以理解,並分析進展情況,不斷地鼓勵他們,增強其信心,使之

不斷進步。

(2)其他心理治療方法。認知療法對於改變學生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認知有較好的效果。包括:放鬆訓練、催眠暗示、系統脫敏等對於減輕焦慮、消除抑鬱等情緒癥狀有積極的作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團體諮詢對改善人際關係、合理表達情緒和建立正確的人際應對方式等有較好的作用。同時還要指導、鼓勵學生主動獲取來自學校和家庭的支持,不應拒絕幫助。

(3)教育配合。對於學習適應不良和有厭學情緒的學生要積極主動地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配合,給家長以必要的指導,改善家庭環境;同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指導,包括學習方法指導、學習動機的激發與培養、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疲勞的預防和應試方法指導等

總之,學生只有在愉快的情緒下,才能暢通無阻地接受信息、學習知識。假若情緒不好,經常表現的是不安、憤怒、恐懼、急躁、害怕和痛苦的話,不僅影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揮,而且也會影響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不健康。

孩子有了對學習的熱情,就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大膽地進行創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所以,要注重培養和營造良好的學習愉悅感,有意識地控制和消除不良的、消極的情緒,這是學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學習情動力,就是提升對學習中的情緒管理,從而獲得良好的學習動力,它通過運用暗示未能來消除過去的不良暗示,培養積極的人格。所謂的暗示是一種人類所固有的普遍的心理特性,它通過言語的聯想過程轉化為情緒狀態,併產生心理衝動,直接作用於機體的各種機能和行為活動而發揮其作用。

暗示教學法,是指在放鬆及暗示的氛圍中,人的意識進入一種相對削弱的狀態,潛意識開始活躍,因此其心理活動,包括感知覺、情感、思維、意志和行為等心理活動都和引導者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聯繫,可以達到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建立樂觀積極心態的作用。

第一過程:通過語言的聯想給予一定的刺激

第二過程:刺激轉變為自我觀念並付諸行動,即自我暗示

第三過程:行為的重複形成習慣、思維的重複形成信念,建立學習的信仰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我們日常的思想、行為和決策這些「有意識」的念頭,只佔5%,其餘95%都是隱藏在水面下,這就是不為我們所知的潛意識。也就是說,我們一生的際遇,除了外部條件影響之外,更多是由我們的潛意識,去選擇和創造的結果。這也就意味著,對自己的認識,特別是潛意識層面的認識越深,我們對自己命運的掌控性就會越高,也就越容易實現我們想要的人生目標。

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產生巨在的力量,從而創造奇蹟。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訓練,可以調理自己的心境、感情、愛好、意志乃至工作、學習能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通過運用語言聯想能產生神奇的力量,通過進行良性語言暗示,能影響和改變孩子的智能、品行、學業,社會交往、它能幫助孩子塑造成功、幸福、健康。 對孩子來說,不用家長監督、學習自主、學習高效,可以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不用每天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監管督促孩子的學習上去,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

研究證實,人是唯一能接受心理暗示的動物。」你相信你能,你就能,信仰能創造奇蹟,潛意識裡的神奇力量會幫助你成功」。美國心理學家奧里森說:任何人不論聰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壞,也不論你的願望多麼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這股潛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將你的願望具體地在你生活中實現出來。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積極的心態做起,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激發自身所固有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通過學習情動力的訓練,可以使孩子從學到知識轉成建立學習的信仰,進而培養學習能力,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質量,自身的綜合能力也得到增強;從而具備終生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對個性品質的塑造和培養。

自主學習、素質教育和智慧教育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和方向,需要每個家庭積極參予,讓我們共同攜手,開創性格教育的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逆反心理 的精彩文章:

孩子在叛逆期,有哪些表現?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家長要謹慎!
起點家庭教育:正確對待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