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元帥作者的一首詩,用典無痕,最後14字更是氣勢磅礴

元帥作者的一首詩,用典無痕,最後14字更是氣勢磅礴

1939年春天,當時朱德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1937年8月,根據中央的部署,他率部隊東渡黃河,挺進華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使侵華日軍嘗夠了人民戰爭的苦頭,到1940年4月才返回陝北。下面介紹元帥作者的一首詩,用典無痕,最後14字更是氣勢磅礴,這首詩就是當時戰鬥環境和詩人心境的藝術寫照。

太行春感

作者:朱德

遠望春光鎮日陰,太行高聳氣森森。

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

百戰新師驚賊膽,三年苦鬥獻吾身。

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

這首詩題為《太行春感》,「感」字是詩眼,全詩圍繞其縱橫開合。首聯「遠望春光鎮日陰,太行高聳氣森森」,從太行春光落筆,詩人的感慨因景而發,又藏於景物之中。這一聯是對太行山軍民同仇敵愾、抗日禦侮的生活和心情的真實描寫。

詩人登山遠望,雖然時值春季,但沒有百花爭艷、鶯啼鳥唱的景象,整個神州被陰沉昏暗的氣氛新籠罩。當時日本的侵略氣焰仍很囂張,蔣介石雖然口頭上同意抗日,但實際上依然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對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仍然處處作梗。山西的土皇帝閻錫山更是到處搞摩擦,據地以自肥,做著昏庸的皇帝夢。

接下來詩人緊扣「氣森森」的主旋律抒情懷、表決心。「忠肝不灑中原淚,壯志堅持北伐心」,詩人忠心肝膽,誓死報國,不因中原淪喪而空流淚水。東晉時南渡的中原文人常相邀在一起宴飲,有一次有人嘆息「風景不殊,舉目有江山之異。」眾人都哭泣流涕,唯有王導說,「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詩人用這個典故的目的在於破亡國論、立必勝論,表明應當用戰鬥去挽救國家危亡,萬不可悲觀失望。「北伐心」,也表達出作者立下驅逐日寇、光復中華的雄心壯志。這一句取典岳飛北伐抗金的故事,而「北伐」二字,又與歷史事件和現實鬥爭相吻合。詩人曾率軍隊討伐北洋軍閥,敵人不同,但報國之心卻是前後相承。

「百戰新師驚賊膽,三年苦鬥獻吾身」,頸聯讚揚八路軍、新四軍抗日的豐功偉績。百戰,言戰事頻繁,戰鬥激烈。驚賊膽,揭露日寇色厲內荏,在抗日軍民的打擊下魂飛魄散的狼狽相。詩人從1937年8月東渡黃河,到今已有3年之久,其間艱苦戰鬥,嘔心瀝血,獻出了自己的全部身心。當時詩人已53歲,仍然拼殺在抗日的戰場。

尾聯「從來燕趙多豪傑,驅逐倭兒共一樽",讚揚太行山地區軍民的勇武剛烈,凜然無畏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倭寇必敗、人民必勝的信念。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用愛國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更是千古不泯的民族英雄。

這首詩樸實蒼勁,很有氣勢,寫景抒情都處處體現一個「真」字。幾乎句句設典,但絕無穿鑿之感,而是用得十分貼切自然。詩人在典故中每每賦以新意,比如楚囚對泣的故事,含有對悲觀主義、亡國論的批評與開導;燕趙多豪傑的故事,是對華北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讚揚,都十分耐人咀嚼與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歐陽修的一首絕句,彷彿一幅細緻的工筆畫,驚艷了春忙季節
白居易的一首禪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