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那些驚艷的新技術,關乎機器,更關乎人

那些驚艷的新技術,關乎機器,更關乎人

獵雲網註:人類對自身、對內心世界更加關注促成了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又不斷挑戰人類的固有觀念和生活方式,即便如此,技術向前發展的洶湧浪潮依舊不可阻擋。文章來源:CV智識(ID:CVAI2019),作者:余洋洋,編輯:張麗娟。

2019年7月,時值盛夏,馬斯克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發布會,這可能是一向高調的馬斯克排場最小、卻聲勢最大的一場發布會。

低調籌備兩年,馬斯克組建的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迎來高光時刻,要把晶元植入大腦,實現意念交流,正是Neuralink致力做的事情。

在此之前,Facebook對於腦機介面技術的研究已經低調持續了多年,陳天橋全力投入腦科學研究。優選資本合伙人、投資人韓迪曾告訴CV智識,在美國,一位從事腦信號感知研究的教授,最高能以千萬美金的年薪被挖走。

除了腦科學研究的持續突破,腦機介面技術的商業化應用。2019,更多的新技術刺激著人們的神經:人造肉的火爆,死亡豬大腦被複活,基因編輯嬰兒在爭議中誕生,科學家實現用「人造子宮」培育羊羔……

在IT、互聯網、人工智慧的發展得如火如荼,信息化的浪潮迭代升級了一波又一波,機器被造得越來越智能的同時,人類對於另一浩瀚宇宙——人類本身——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且這個過程,每走一步都是精彩絕倫,又驚心動魄。

人類在不斷製造強大機器去征服世界、探索宇宙的過程中,也在越來越多地關注到我們自身——一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宇宙。

從物理宇宙到「人體宇宙」

2019年突然「火」起來的新技術,無一例外不與人本身深深地捆綁在一起:向外看世界的同時,人類也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自己的身上。

今年5月份,MIT 三位科學家成功用自己創建的人工神經網路控制了猴子大腦皮層的神經活動,讓AI控制大腦成為現實;腦機介面設備也正變得越來越簡便易用,一個小小的頭環即可實現意念打字。

2016年,陳天橋將半生心血盛大公司私有化,砸十億美金轉身投入腦科學研究;一年之後,馬斯克創辦腦機介面公司Neuralink,讓晶元入腦,實現意念交流甚至超越人工智慧是馬斯克的終極目標。

Neuralink的目標有二,短期內將上市一些產品來幫助解決某些嚴重的大腦損傷;長遠來看,Neuralink的最終目的是消除將人們的思想轉化為語言,隨後通過鍵盤、滑鼠等輸入工具傳入計算機中的過程,避開馬斯克認為的「生存威脅」: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能。

馬斯克曾表示:它能夠通過記憶增強幫助那些上了年紀、記憶出了問題、記不住孩子名字的人,能延長他們記憶正常發揮功能的時間。這些是我們所有人年老後都可能有的腦部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帶來的醫學進步無疑是很有意義的。

比腦機介面更令人暈眩的,還有復活死亡的豬大腦。今年4月,Nature封面發布耶魯大學最新研究:豬大腦在死亡4小時後成功復活,並維持了至少6小時。

當然,一切並不總是如此平靜而順暢。少數令世人矚目的突破背後,也少不了沉重而不可挽回的代價。在馬斯克、陳天橋等人為大家帶來狂喜之時,壞消息卻從歐洲傳來,歐盟曾於10年前砸10億歐元重金投入的模擬人腦計劃,宣布徹底失敗。

無獨有偶。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在一對雙胞胎上動了基因刀,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雖然賀建奎團隊聲稱基因修改能夠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但對於如此激進的做法,一時間舉世嘩然,批判之聲如潮水般湧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誰來收場?」

就在12月30日,「基因編輯嬰兒」案在深圳南山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以非法行醫罪被判三年有期徒刑。 隨著賀建奎被判刑,基因編輯嬰兒也將成為歷史。

顛覆人們傳統觀念的新技術正源源不斷地湧現,如果說賀建奎是在人類的基因上動了一刀,有的科學家則讓生物有望擺脫傳統的生育過程,讓胚胎在「人造子宮」中發育。

美國科學家,費城兒童醫院的阿南·弗雷克(Alan Flake)研究團隊開發出 「人造子宮」並成功在羊羔身上進行了測試。在未來3到5年內,人工子宮或許就能在病危嬰兒身上進行試驗。

這些人類曾經無法想像的科幻式場景正切切實實地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一台電腦、一部手機、或者是一個軟體,這些創新技術無一例外與人本身密切相關。

旺盛需求與資本助推

科學家仍在源源不斷為我們製造驚喜,在資本與技術關係越發密切而不可分割的今天,這些帶著一絲絲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新興科技也在資本的助推之下快速走向市場。

在今年,最引人矚目的新技術商業化案例莫過於人造肉概念第一股Beyond Meat。

今年5月份,利用植物來製作「仿造肉」的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 在納斯達克上市,IPO 當日股價收漲 163%,創下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納斯達克最佳 IPO 首日表現。

在此之前,Beyond Meat還得到過包括比爾?蓋茨、麥當勞前 CEO Don Thompson、好萊塢演員萊昂納多等名人的投資。最近,可口可樂公司 CFO Kathy Waller 和 Twitter CFO Ned Segal 也加入其董事會。

從全球的大環境背景來看,全世界的總人口預計會在2050年達到98億,科學家預計,人類在2050年消耗的肉類會比2005年增加70%。

另外,根據統計,同樣是一磅的蛋白質,從動物身上產出要比從植物身上產出更不環保,消耗的水會多出4-25倍,用地會多出6-17倍,化石燃料也會多出6-20倍。

這意味著,當人們習慣於吃肉,並且吃肉越來越多的時候,很有可能造成肉類價格上漲、環境惡化的情況出現。而人造肉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誕生的。

有了巨大的需求,才有了新技術的無盡商業化潛力。在早已告別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飢餓年代的今天,人類開始更加關注自身——從飲食健康到居住環境,從女性平等到疾病預防,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在每一個方面無不如此。基因檢測、凍卵、腦機介面等新技術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出實驗室的。

隨著凍卵技術的成熟,卵子解凍後存活率的提高,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於2012年正式摘除凍卵技術的「試驗性」標籤。凍卵由此成為越來越多國外女性的輔助生育手段。

根據美國輔助生殖技術學會(SART)公布的數據,美國凍卵案例在2016年為8825例,到2017年即增長至10936例。相似的趨勢也發生在英國,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HFEA)發布的數據顯示,該國的凍卵案例已從2010年的234個上升到了2017年的1463個,2018年可能高達78000人。

作為人口大國,我國基因檢測發展迅速,據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基因檢測行業規模將達到603.29億元,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015.49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到37.8%。

據安我基因與艾瑞聯合發布的《消費基因檢測行業白皮書2019年》顯示,對標美國消費和認知水平,中國消費基因檢測服務將首先在一線與新一線城市中爆發。2019年,中國消費基因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20.7萬。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1.1%,佔比95%。隨著市場滲透率的提升,未來兩年,中國總用戶規模將超過2000萬。

與凍卵、基因檢測這類已經形成產業鏈的技術相比,更加新銳前沿的腦機介面則在釋放更大的潛力。從設備的市場規模來看,聯合市場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0年,腦機介面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6億美元;如果從腦機介面可影響到的應用領域來看,不論是醫療、教育還是消費,都將帶來遠超於十幾億美金的巨額市場空間。

事實上,目前腦機介面已開始小範圍的被應用:在醫療上被用來幫助殘障人士改善生活,也可挖掘人體潛能。2017,凱斯西儲大學的 Bolu Ajiboye就成功幫助全身癱瘓的Bill 通過意念操控機器臂,Bill可以自己吃土豆泥和喝咖啡,成為了第一個用大腦意念來恢復運動能力的人類。

洪泰基金執行董事宋楠認為,腦機介面是非常適合天使類投資的項目,「 純早期還是要投一些星辰大海,真正代表未來先進方向的一些項目。」

由於技術和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人類看到了解讀大腦、讓自己變得更強壯的夢想有機會成為現實。

躲不過的爭議

新技術的快速商業化也帶來了不小的爭議,在腦機介面、凍卵、人造肉這些令人炫目的新技術商業化的過程中,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也未曾停止過。

首當其衝的莫過於腦機介面,由美國華人韓璧丞創立的腦機介面公司BrainCo,其代表性產品賦思頭環,就因其」監控學生「、「違背教育初衷」、涉嫌收集學生隱私數據等問題受到廣泛質疑。

腦機介面的前景,讓一部分人興奮不已,也讓一部分人惶恐擔憂。美國一研究中心PEW曾經對民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示,腦機介面成為比基因編輯更令人擔心的前沿科技。

《連線》雜誌這樣寫道:「既然腦機介面能夠為受傷或癱瘓的士兵帶來恢復行走的可能性,能夠幫助癱瘓病人使用他們的意識來打字,或者能夠為截肢的患者裝上仿生四肢來『恢復』知覺,那麼一旦大腦被『入侵』上述提到的這些BCI功能依然有用武之地——操縱他人或者…謀殺。」

神經科學家、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Tom Baden告訴CV智識,人類目前對大腦的研究仍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在他看來,馬斯克等人的做法過於激進。

宋楠同樣認為,「我們對大腦的絕大部分一無所知。」腦機介面商業化之所以難,是因為正常人實際上並不願意接受侵入式的電極,導致可以試驗的例子非常有限,缺少精確的數據是垂直應用無法商業化的通病。另一方面,腦機介面能監測的大腦神經元的活動還太少,目前電極還是以千計,從科學家預測來看,植入大腦的電極至少要以十萬計,所產生的數據才能夠真正支持全面的數據分析。

類似的倫理道德爭議同樣出現在基因編輯領域。就在賀建奎一審判決的20多天之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他未發表的手稿分享給4位專家,一位法律學者、一位體外受精醫生、一位胚胎學家和一位基因編輯專家。

不過,這4位專家無一例外對賀建奎的發表了負面態度:賀建奎和他的團隊提出的關鍵聲明沒有數據支持;嬰兒的父母可能承受了部分壓力,才同意參加實驗;研究所假設的給醫療領域帶來的福祉是可疑的;研究人員在確認他們所做的編輯是有效的之前,就著手「造人進行基因編輯」等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創新基因組學研究所基因組編輯科學家FyodorUrnov表示,賀建奎聲稱自己複製了流行的CCR5基因突變,這是對實際數據的公然歪曲,這種行為無疑是「蓄意的謊言」。

對於新技術在倫理道德方面引發的爭議, CAR-T細胞療法創始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Carl June認為,不同的社會在接受和採納新的療法的積極性和意願不一樣。

Carl June告訴CV智識,作為一個科學家,他最終的責任就是保證癌症能夠得到治癒,我希望通過技術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實現這樣的目標。但對於整個社會的挑戰,我們希望這種療法不只是那些富裕的人才能夠享用,而是所有人都能夠獲得這樣的療法。

結語

2019,科技依舊滾滾向前。

人類對自身、對內心世界更加關注促成了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又不斷挑戰人類的固有觀念和生活方式,即便如此,技術向前發展的洶湧浪潮依舊不可阻擋。

正如Carl June所說,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倫理隱私問題需要全社會參與解決,但技術發展的步伐不會因此而停滯。相比倫理道德方面的隱患,新技術帶給人類的,更多仍是希望與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沈鵬發布公開信:水滴籌歡迎大眾的監督,希望重新贏得信任
聚焦超小型磁懸浮人工心臟,核心醫療獲數千萬天使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