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完勝八爺—上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軍機項目殲7E

完勝八爺—上世紀90年代最成功的軍機項目殲7E

它,曾是空軍航空兵最歡迎的主力機種,

它,曾是空軍八一表演隊的主力機種,

它,曾廣泛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

它,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大名鼎鼎的殲七E。,

1961年3月,中蘇兩國達成協議,蘇聯授權我國生產米格-21Ф型飛機和К-13導彈,並給予技術援助。同時,我國還直接採購了12架米格-21Ф-13型飛機。1964年11月,殲七飛機正式開始試製零件。1965年7月,全機的零件製造基本完成。

1965年10月14日,殲七0001號原型機完成總裝。

1965年11月28日,殲七0002號原型機總裝完畢。

1966年1月17日,試飛員葛文墉駕駛0002號原型機成功首飛。

1967年,瀋陽飛機製造廠開始小批量生產殲7,不過生產時間很短,生產數量也較少。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殲7的生產從沈飛轉移至成飛、貴飛。此後,殲七開始了漫長的國產化歷程,衍生出殲7Ⅰ、殲7Ⅱ、殲7M、殲7Ⅲ等多種型號。

時間到了1982年,西北工業大學的教授帶領學生在成飛實習的時候,發現殲7Ⅱ的機頭有130千克的「死配重」,飛機的重量是精確到克的,如果能拿掉這130千克,可有效改善飛機的飛行性能。

在西北工業大學和成飛的充分溝通下,一條漸改的方案逐漸成型,就是立足原型機,用改變飛機的氣動布局、修改機翼平面形狀和局部調整飛機裝載的方法,達到移除機頭配重、提高飛機性能的目的。這個漸改方案既考慮了國情,又能從空軍實戰出發,得到了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

首先,將機翼改為西工大研製的帶機動襟翼的雙三角翼,雙三角翼提升了飛機在亞跨聲速時的機動格鬥性能併兼顧水平加速度性、爬升率、續航性能,在改善起飛著陸性能的同時又不降低超聲速飛行性能。

其次,將發動機從WP7B型改為WP 13F發動機,降低了油耗,飛機的掛載也得到了加強,機翼兩端各加一個外掛點,增強了空對地火力。

再次,改進航電等附件,加裝了平顯武器瞄準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換裝了航姿系統,無線電羅盤,信標接收機,無線電高度表,超短波電台等,增加了壓力加油系統,液壓系統採用密閉加油,以及對平尾和副翼載荷進行設計改進等。

1987年10月,殲七改進項目殲7E型正式立項。1990年5月首飛,1992年7月完成全部試飛科目,1993年5月設計定型,8月交付空軍,前後不到6年的時間。服役後,殲7E的性能得到部隊的肯定,改進後的飛機在起降性能、低空格鬥能力、續航時間都有了明顯提升,已接近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

上世紀90年代,殲8Ⅱ配套的中距彈尚不能國產,蘇27剛剛引進,殲10還在研製,殲7E作為當時國產戰機中飛行性能最出色的飛機,從1994年到2001年一共交付264架,遠遠超過同期其他型號飛機的生產數量,是當之無愧的防空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錄談 的精彩文章:

海軍再上新台階—一年十盾艦,為2019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艦聞雜談:054AE又出改進型—米波雷達老當益壯再次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