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就憑這三件事,每個家庭代代出人才,沒有一個敗家子

就憑這三件事,每個家庭代代出人才,沒有一個敗家子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九黎 · 主播 | 宸聲

蔡元培曾在《中國人的修養》里寫道: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而曾國藩正是憑藉其傳承百年的治家之道,使得曾氏家族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有商界巨賈,有學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時,創造了中國家族史上的一大奇蹟。

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然而,曾氏家族綿延至今,沒有出現過敗家子,堪稱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

其中的秘訣,就在於曾國藩治家有道,他制定了很多的家訓,其中最值得後人借鑒的,是以下三點。

不睡懶覺,可磨礪心性

早起,是一個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視的良好行為品格。

曾國藩所立下的第一個重要家風,就是規定必須高度重視早起。

其實,從曾國藩祖父曾玉屏開始,曾家就有了早起的家規。

曾玉屏制定了家訓「八字訣」,分別是「早、掃、考、書、寶、蔬、魚、豬」。

可以看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早」。

在曾國藩家書中,就早起這件事,他對家人有很多叮嚀。

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書中,他說祖父留下的八訣家訓就是「若不能盡行,但能行一早字,則家中子弟有所取捨,是厚望也」。

他還強調,「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就是說,要想去掉自己懶惰的習慣,最重要的就是堅持早起。

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他則不厭其煩地詢問:「爾在家常能起早否?諸弟妹早起否?」

他不但要求子女家人早起,自己更是身體力行。

他在床邊放個銅盆,盆上用繩拴個秤砣,再把香繫繩上。香盡繩斷,秤砣砸盆就會發出聲響。

曾國藩就翻身起床,開始點燈讀書了。

早起的習慣,他堅持了一生。

早起看起來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為習慣,其意義卻絕不可小覷。

早起可去惰。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弟弟「要想去掉『惰』字,以早起床為第一要義」。

他又說:「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

我們常說要修身自律,首先要從勤字開始,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一勤天下無難事。

早起能強身。

「醫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早就明確提出「晏卧而早起」,把它作為重要的養生經驗傳給世人。

一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研究也顯示:

當人們的生活方式總和生物鐘作對時,人們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會增大。

如果按照生物鐘規律,早睡早起,身體的免疫力就會增強,生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能夠早起的人,一般都會早睡,而良好的作息規律可以幫助人體增強免疫力。

早起可振奮精神。

《增廣賢文》有言:「早起三光,遲起三慌。」

早上起床早,有充足的時間把該辦的事情料理妥當,起床晚容易手忙腳亂,把該辦的事情落掉,慌慌張張。

當早起將硬骨頭啃完,這種成就感所帶來的愉悅心情,就是你源源不斷的自信來源。

能不能做到堅持早起,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心性和習慣:

能否做到自我約束、是否具備恆心和毅力、是不是凡事勤奮努力,而這些無論是對於做人還是成事,都是最重要的根基。

勤撥燈,燈就常亮;勤磨刀,刀就鋒利。

早起,是居家過日子的根本,更是福澤兒孫簡單易行的家風。

不留財產,可激勵品格

曾國藩的另一個治家原則,則是不給兒孫留財產。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國藩初為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後人。」

後來身為湘軍統帥,他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一無可恃,就是不留財產的真諦所在。讓孩子覺得沒有父輩可以庇蔭和憑靠,才會真正自己去努力。

蕭何對漢朝的建立居功至偉,立國之後,劉邦給他很多良田美宅。

但是蕭何卻都退了回去,反而選了一些貧瘠的土地。

劉邦不解,蕭何說:

土地貧瘠可以讓子孫勤勞耕種,良田收成好,反而會讓孩子好吃懶做,長此以往,蕭家遲早要沒落。

事實也確實如此。

漢朝立國百年之後,大部分的家族都已經沒落,只有蕭家依然興盛。

自古奮鬥出英雄,從來紈絝少偉男。

清貧,常能激勵人去追求向上。過多的金錢,反而誘惑人走向墮落。

晚清重臣李鴻章留給子孫的財產數量相當驚人,田產、房產和當鋪遍及蕪湖、上海、南京等地。

但其孫子李子嘉分得家產後,吸鴉片、逛妓院、賭博,其他一概不管。

他賭錢基本不賭現金,而是直接賭田契、房契。沒幾年,財產就被他揮霍光了。

此時的李子嘉才知道什麼叫窮,沒地方住、沒東西吃,東家吃一頓西家蹭一頓。

這樣的窮困潦倒下,享樂慣了的李子嘉終於扛不住了,他跳進池塘自殺了,只有43歲。

宋代李邦獻說: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林則徐更是說: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關於一個家族的興旺,留錢是沒用的,錢多,則易生奢,奢久必敗落。

靠人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

不為子孫留過多財產,教他們自立自強,才是身為父母的智慧。

不綁架孩子,可激發活力

曾國藩教育子女並不死板,相反他很注重子女的興趣愛好,對他們因材施教。

在兩個兒子的職業的選擇方面,曾國藩絲毫不強加干預。

儘管曾國藩是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但他並沒有要求孩子也一定走科舉、進官場。

當曾紀澤多次科舉落榜,向父親提出不以功名為願時,曾國藩同意了,在信中,他這樣說:

「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

後來,曾紀澤憑藉自己的努力,終成晚清著名外交家。

曾國藩的次子曾紀鴻與哥哥一樣會試名落孫山,他也效法哥哥,學起了數學,最後成了一名著名的數學家。

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封建社會裡,放棄科舉需要很大的勇氣。

由此,也足見曾國藩的教育觀是多麼難能可貴,多麼富有遠見。

在這種不功利、只注重孩子個人興趣和個人發展的教育理念下,曾氏後人絕大多數都沒有當官,而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做一門扎紮實實的事業。

他們的一生過得很有成就,也很充實。

曾國藩對於成功的標準,是指孩子能夠不憑外物,不憑藉外在的東西,自己能夠在內心找到快樂和寧靜。

在教育子女上,梁啟超也主張「趣味主義」。

他認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原本他希望次女梁思庄學生物,出於對父親的尊重,她也選擇了生物。

但當得知女兒對生物興趣不大時,他急忙寫信:

「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同我說?

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奮鬥,這才能激發孩子內在的活力。

父母最該做的,不是幫孩子做選擇,而是讓他們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不以自己的意願綁架孩子,不以自己的局限限制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睡懶覺,則一勤天下無難事。

不留財產,則孩子一無可恃自立自強。

不將自己意願強加於孩子,則能順從孩子個人興趣一生充實。

正是因為有了曾國藩這些開明先進的教育理念,曾氏一族立德、立業,人才輩出,傳承不絕,也實現了曾國藩的遺願:「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有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的模樣,就是孩子的模樣。

最好的教育,能讓孩子不卑不亢,順遂時不忘形,逆境時不怯懦,堅守底線,有底氣地行走世間。

共勉。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24首漫畫打油詩,說盡人生哲理
莊子:一個人真正的強大,從獨來獨往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