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丨你走不出「成癮」的原因,是你從未真正的愛過自己

心理學丨你走不出「成癮」的原因,是你從未真正的愛過自己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么?如果不喜歡,並且有改變的可能,你覺得自己會願意抓住么?

我想應該每個人都會吧,只是有的朋友抓住了錯誤的方向,有的朋友則找到了合適的方向。而想要解決問題,自然需要找到合適方向,不是么?

"老師,你能不能教教我怎麼戒煙呢?"

"朋友你好。戒煙,這樣講的話,需要先看看有什麼東西在阻礙朋友你戒煙。所以,如果朋友你不介意的話,還請跟我說說現在朋友你的吸煙史。"

"我的吸煙史,我是從高中開始吸煙的,到現在有快20年了。去年體檢的時候開始看到肺上有一些小陰影,醫生叮囑我要控制,而我沒放在心上。誰知過完年,我開始一直咳、嗓子和肺一直都難受。然後也是那時候,家裡有一個長輩因為肺癌去世。我突然間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了,就也開始注意控制吸煙量。可沒想到戒煙這麼難,別說一天了,有時候連半天都堅持不了。而且之前本來1天吸半包,現在搞的吸煙吸1包,反而越戒吸的越多。之前看網上別人的經驗,什麼運動、電子煙,我都試過了,可感覺對我來說沒有什麼作用。電子煙吸了兩次,還是懷念真煙的味道,我就又開始吸了。現在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了,就想著心病還得心藥醫,就來問問老師看有沒有什麼辦法幫幫我。"

"嗯,那能跟我說說,一開始是因為什麼吸煙,另外現在每天會在什麼時候吸煙么。"

"一開始,倒不是什麼特殊的原因,就是看幾個好朋友都在吸煙,我也就不自覺的加入了。現在的話,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吸、想事情的時候會吸、打麻將的時候會吸、吵完架也會吸,好像只要跟心情還有壓力有關的時候,就都會吸。"

"朋友你提到自己堅持過半天,能跟我說說快到半天的時候,你的狀態大概是什麼樣的么?"

"那時候的狀態,唉,別提了。感覺全身都跟被貓抓一樣,喉嚨發癢,內心空落落的,尤其是呼吸特別難受。哦,對了,內心也特別焦急,坐立不安的。那會兒指甲都到肉里了,還是沒忍住。"

這位朋友毋庸置疑的,確實存在煙癮。稍微離開煙,就有非常多的身體和心理上的反應,在逼迫他重新拿回煙。

作為平時的我來說,雖然也碰過煙,但也只是屈指可數的次數,對它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可能在一些朋友的眼中,這樣的狀態不適合聊"煙癮"的問題,畢竟沒有經歷過。但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上癮的時候",也都會有"上癮的東西"。

或者說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上癮本身,而不是"對什麼上癮"。

那麼,在接下來的敘述中可能會涉及到多種上癮,以此來協助你更好的理解上癮以及上癮背後的東西。

無論做什麼,都會用它

既然上面用大量篇幅描述了一個例子,在這裡還是要稍加利用一下的。

我想你也看到了,在例子中這位朋友說,"好像只要跟心情還有壓力有關的時候,就都會吸"。

那麼,他的意思其實就是,同樣是不開心的時候,別人可能在唱歌、玩遊戲、運動,他在吸煙;同樣是在壓力大的時候,別人可能是在學習、提高自己、與人傾訴,而他在吸煙。

情緒、壓力與我們的人生是息息相關的,它們就像覆蓋在我們身上的重力與空氣一樣,是會伴隨我們一輩子的。

而當我們遭遇情緒波動、壓力巨大等情況的時候,眼前只有吸煙一個選項,那這不就無形中的加重了我們與吸煙的聯繫么。

當然,這背後並沒有這麼簡單。就像一開始很多人抽煙,只是基於好奇、想要融入環境,而慢慢的壓力大開始抽、心情不好開始抽。壓力大和心情不好的時候,本應是鍛煉我們自我調節能力的機會,但是我們選擇了抽煙。

這帶來的影響就是,我們的自我調節能力越來越弱、與壓力和情緒相處的能力也越來越弱,每次遭遇情緒波動、壓力巨大,我們都會礙於自己沒能力自我調節,而選擇抽煙、因為相處能力較弱,壓力和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增加,這就又加重了抽煙對我們的影響。

那你說,我眼前只有這一個選擇、只有這一個選擇能解決我的問題,我能不對它上癮么?

反駁

平時也接觸過不少覺得自家孩子有"網癮"的家長,基本上都會對自家孩子用這樣的描述"整天就知道玩手機,連學都不想上了"、"真不知道手機有什麼好玩的,一天到晚那麼入迷,催他學習就開始吵架"。

而在跟家長交流過後,基本上都存在:

1、 平時家長太忙,跟孩子沒有什麼交流;

2、 家長只顧著玩自己的,除了管孩子吃穿,就不再關心了;

3、 家長對孩子特別的嚴格,想著用說教、責打,讓孩子聽話;

4、 不理解孩子,總覺孩子在撒謊、矯情等。

這時候你看到,孩子想跟父母有一些情感交流、想得到一些理解的時候,卻總是得不到。但對於孩子來說,他並不具備自我調節的能力,在嘗試了一些努力之後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會想著更換努力的方向。

那麼,我想在這裡你也看到了,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得到的是反駁與否定,所以才想著更換。接下來他選擇的方向,或者說選擇交流的人,肯定是不會給自己這些,而是包容自己、理解自己的。

而你看過手機反駁我們、否定我們么?

並沒有。相反它還在盡最大可能的滿足我們的要求。

這麼乖這麼好的夥伴,對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吸引力呢?

於是,被現實、家人、朋友冷落的孩子,就與手機成為了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看來能被人接納,真的會很讓人上癮呢。

我愛上了自己

最近幾個月不是一直在往健身房跑嘛,所以也結識了一些裡面的常客。相對於我這種就只是跑跑步、簡單做做器械的,這些朋友要認真的多。當然,回報也多,無論男女各個身材都稱得上不錯。

正是應了那句話"保持的越好的人,越喜歡鍛煉"。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曾經遇到的另外一位朋友,是他妻子來找我的,而原因就是,"丈夫每天都要在健身房呆兩個小時以上,孩子生日都不參加"。同時還存在著,"不讓去就吵架"、"即便受傷也堅持去"這樣的狀況。確實也有一些運動上癮了。

後來有緣與其丈夫有了一些接觸,了解到,幾年前他是一個身高164,體重200多斤的大胖子。生活中因為自己的"特點",經常受到身邊人的嘲笑、路人異樣的眼光。這讓他十分的自卑。

有一次同事們一起吃飯,專門給他搬了一個看起來特別結實的凳子。可能本意是為了他好,但卻讓他非常受傷。於是就下定決心要鍛煉。

要說他確實是一個非常刻苦的人。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堅持的有些辛苦,隔三差五才去一次,可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而現在呆的時間越來越長、去的次數越來越多,身材變得確實越來越好了。

這讓他非常非常的自信。現在的妻子是他一直在心中仰慕,沒敢表白,在自己改變了之後才敢向她吐露心聲,然後經過一點點努力才在一起的。

他很感謝鍛煉。

說到之所以堅持,他表示"我總怕不鍛煉了,這一切都沒有了"。

通過健身與塑形,他確實贏得了不少東西。只是從他的最後一句話里,我想你也能夠感受到濃重的焦慮。也就是,雖然他擁有了,但是他不覺得這些是因為自己而存在的,而是因為自己健身了,或者說因為健身而存在的。

這樣的話語里還是包裹了厚重的自卑。

與其說他通過鍛煉變得自信了,不如說是他將自信建立在身材變好的基礎上,而沒有建立在完整的自己、真實的自己之上,一旦這個基礎沒有了,深處的自卑就又暴露了出來。而他之所以上癮,便是一直在藉助健身來解決自己的問題,讓健身與自己產生濃厚的聯繫。但也不自覺的忽略了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他對健身的成癮,是基於他愛上了健身後的自己、健身後的收穫。但無奈的是,他自己並不愛自己。

在這時候我們看到了三個主要的方面:

1、 頻繁使用

· 依賴外界解決自己的問題

· 自我得不到鍛煉

· 因為缺乏鍛煉而更依賴

2、 不斷反駁

· 得不到共情與理解

· 靈魂尋找可以安身之所

· 不反駁的外物、接納我們的人成了我們的依賴

3、 愛上自己

· 我不認可現在的自己

· 努力改變,愛上改變後的自己

· 愛上的依然不是自己,所以停下來就會焦慮

而這三個方面,透露出了我們需要我們的生活是利於自己的、是適合自己生存的。這當然是經由蠻長的人類進化史演化來的生存本能。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這個正常的本能之上走偏了。也就是本應是我們通過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來解決自己遇到的一些問題、來讓自己與環境和諧相處。可是我們因為能力不足、認知不夠、貪圖安逸等原因,而選擇過分的依賴外界。就像那位不斷吸煙的朋友、藉手機減壓的孩子,以及用健身美化自己,並愛上"健身後自己"的那位丈夫。

而如果你稍微對比一下自己身上,或者周圍其他人身上對食物、酒精、蹦迪、美顏等的上癮,肯定也能發現上面的幾條。

那麼,我們再稍微梳理一下:

1、 現在我面前正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2、 但是現在我沒有能力解決;

3、 問題不解決對我來說非常折磨;

4、 我積極的尋找其他解決辦法;

5、 我找到有用的解決辦法;

6、 我用解決辦法緩解我的問題;

7、 問題重複出現,我重複使用;

8、 問題總會出現,我繼續使用;

9、 我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

10、 問題開始變複雜;

11、 我加大對辦法的關注與使用;

12、 我因為方法給我帶來的安逸、自身能力有限,選擇依賴方法;

13、 我滿意方法給我帶來的結果;

14、 我依賴方法帶給我的結果;

15、 除了這個結果,其他的我再也不想要了;

16、 繼續不提高自己、繼續沿用方法;

17、 形成了上癮。

在這裡面有兩個核心點:第一點是,我們一開始的能力不足,這很正常,但我們沒有意識到個人提升的重要性;第二點就是,我們不再主動鍛煉自己、頻繁的使用方法,像健身的那位朋友一樣只想要方法帶來的結果,而不接納現在的自己。

能力不足的時候,就只能選方法、不認可自己,只認可方法帶來的結果時,又形成了心理依賴。這想不上癮都難。

而既然這是兩個比較關鍵的核心,那也就需要從這兩個核心出發來解決問題。

那麼,每個人依賴的方面不一樣,所以這裡關於第一點只能給出指導方向,也就是:

1、 判斷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依賴外界的;

2、 在裡面有哪些是不可能改變的(吃東西),有哪些是可以的;

3、 分析可以改變的方面對應何種欠缺;

4、 提高自己欠缺的方面。

關於第二點可能就簡單的多了,因為它的方向就是,無論我現在是否有依賴、依賴多少,我都需要儘可能的:

1、 把注意力挪到自己身上;

2、 挪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3、 挪到自己的提高上;

4、 挪到自己的嘗試與挑戰上;

5、 挪到自己的反思與自我重建上。

這時候對應的就方向就非常明確了。

或者這樣說吧,我們的能力本來就是一點點積累的,所以剛開始藉助一些東西來實現不能實現的事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如果不去成長,就會逐漸變成依賴,而後演變成上癮。

所以你看,成癮不是天生的,而是經由一系列有意或無意的作用產生出來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則在於我們不肯打磨自己、不肯成長自己。可面對生活,難道我們不需要打磨自己、不需要成長自己么?

我們需要,但我們很少去做。「明知需要,卻不做」,我們還真是對自己「負責」、還真是「愛」自己。

我想你也明白了,這種虛假的愛,只是「成癮」出現的幫凶。而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能夠走出來,就需要真正的打磨自己、真正的成長自己,就需要我們能夠真正的去愛自己。

你覺得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存在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眼見不一定為實,存在不一定合理!
心理學互惠定律:助人即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