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人人都說情商,啥是情商?又該如何培養?

人人都說情商,啥是情商?又該如何培養?

【牟子坤簡介】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尚止家庭教育學院公益平台發起人,卉貝藝術少兒書畫中心聯合創始人,中國家庭教育終身實踐者,擁有多年中小學生教學和幼兒指導經驗,一直致力於從事家庭教育工作,個案諮詢達800小時。

情商和智商一樣,是我們在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辭彙,但是情商和智商依附的生理基礎卻不相同,智商,主要指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認知水平,是建立在中樞神經系統上的,而情商主要指一個人的情緒能力,主要依託的是自住神經系統。我們都知道,自主神經系統是自發運行的,不受自我意識控制,所以我們沒辦法直接消滅情緒,只能想辦法與之和諧共處。

1

什麼是情商?

「情商」一詞源自於丹尼爾·戈爾曼1995年出的一本書——《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事實上,所謂情商就是「情緒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 能夠覺察自己的情緒狀態(即說出自己是什麼感受,而非經常發無名之火);

  • 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外在顯露(即根據情景的不同而調整自己的情緒的表現,不犯二);

  • 能夠識別出別人的情緒(即察言觀色)。

其實大家可以看出,這和我們平時理解的情商相差不遠,尤其第二點和第三點,但對於第一點——覺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緒狀態,我們很少有人經常做這件事。這可能就是我們很多人在外面處事圓潤,看起來情商很高,卻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2

應當如何看待情緒?

我們前面說了,情緒依賴的是自主神經系統,所以有些時候情緒的產生是不受我們控制的,中了500萬的彩票,正常的人都會高興,喪失親人,正常人都會痛苦,如果有人對這樣的事情內心竟然毫無波瀾,那隻能說明他已經進化到了非人的境界。

情緒,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東西,所有的情緒都是為了幫助我們適應環境,都有調節個體與人際關係的功能,因為情緒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每個人一出生就擁有最基本的六種情緒,分別為「高興、憤怒、悲傷、恐懼、驚奇、厭惡」,我們可以簡記為「喜怒哀懼驚厭」。事實上,每種情緒都有其自身的意義和價值,比如這6種基本情緒:

  • 喜——表示自己準備好了與人交往,歡迎對方;

  • 怒——克服困難,達到目的;

  • 哀——求安慰,求抱抱;

  • 懼——迴避危險;

  • 驚——擴大視覺範圍,吸收新經驗;

  • 厭——躲避有害物;

以上這些情緒的產生,總是伴隨著誘發事件,儒家文化強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還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為有誘發事件,就有可能產生情緒。而且,一個人產生情緒的時候,也會伴有生理反應,諸如呼吸加速、心跳脈搏加快、出汗等,這是自主神經在起作用,就連以「喜怒不形於色」著稱的劉皇叔也概莫能外,曹孟德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嚇得劉皇叔失態,竟然把筷子都仍在了地上。

另外,一個人的情緒,往往與其認知水平以及年齡特徵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內心有了情緒往往都會見諸行動,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一個人的面部表情。

3

情緒是如何發展的呢?

我們上面說的六種基本情緒,可以認定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但人類有很多複雜情緒,是在後天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情緒的發展也遵循一定的發展規律,一般來說,1歲以後,孩子會逐漸發展出內疚、驕傲、羞愧、難堪等情緒,這些情緒出現是因為孩子能夠進行自我評價了,這與孩子的思維發展是息息相關的,1.5歲左右,孩子會發展出自我意識,也就是能區分自己和他人,因此對自己有了評價,所以才產生了驕傲和羞愧這樣的情緒。

2歲開始,孩子就可以通過外在行為表現識別出別人的情緒,因此,孩子2歲以後,媽媽要儘可能多和孩子談情緒,心理學家的跟蹤研究發現,早期更多參與情緒交談的孩子到6歲的時候,在理解情緒方面會獲得更多的技巧。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一個孩子如果知道別人的情緒是如何產生的,那麼就有可能通過情緒操控成人,比如孩子在大街上用撒潑、哭鬧等方式脅迫父母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

孩子到了3歲末,就可以談論自己的或別人的內在感受,這又是一個質的飛躍,說明孩子發展出了自我反思的能力,這個時候父母要儘可能多傾聽孩子,經常用反射式傾聽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可以大大促進孩子對自我情緒的覺察能力,這是形成一個孩子情緒能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4歲以後,孩子就開始學著理解情緒的個體差異,也就是說4歲以後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樣,事實上,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走出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是三四歲孩子最重要的思維特點。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千萬不要期望著三四歲的孩子理解自己。

最遲到6歲,孩子就能夠獲得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或者說走出了自我中心,能夠換位思考了。

4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

要培養孩子情商,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情緒發展規律以及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發展的因素。我們前面已經簡要地歸納了孩子情緒發展關鍵期的一些規律,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情緒能力發展規律,不做出格的事就行。

除此之外,主要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以下三點:

1、父母的情商

父母的情商是影響孩子情緒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從未見過一個情商很低的父母培養出了一個情商很高的孩子。因為一個人的情商主要體現在人與人交往的關係中,情商必須通過關係才能夠發展。所以,如果父母自身情商低,那麼就無法和孩子建立一個可以滋養高情商的互動關係,也就無法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所以,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首當其衝的,父母先想辦法提升自己的情商。

2、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能力。我們前面說了,情緒能力產生於關係、發展於關係也應用於關係,所以親子關係質量對孩子良好情緒能力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更準確一點講,母親和孩子的依戀關係是影響一個孩子情緒能力的關鍵,一般來講:

  •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的是安全型依戀,父母則積極回應孩子,孩子則能夠自由表達自己好的或不好的情緒;

  • 如果是迴避型依戀,父母則很少回應孩子,而孩子則克制、壓抑情緒;

  • 如果是矛盾型依戀,父母前後不一致,孩子就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現自己的情緒,所以往往誇大表現。

事實上,在家庭關係中,孩子常常看父母臉色行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起到了指導、榜樣的作用和為孩子提供隨機學習的機會。

3、社會文化與規則

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與社會文化及社交規則有很大的關聯。中國文化強調內斂、敬老愛幼,所以父母小的時候會過分強調孩子的「禮貌」和「懂事」,如果父母想培養孩子這些社交禮儀,最好等到孩子5歲以後,一般來講,主要有以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些社交規則可以教給孩子:

  • 最小化規則:即掩飾不好的真實感受,比如有人不小小撞了你一下,連聲道歉,儘管你很不好受,但還是要說「沒什麼」;

  • 最大化規則:這是誇張的社交規則,比如我們見到一個厲害的人會說:「您的大名如雷貫耳,今天能夠相遇,真乃三生有幸」;

  • 面具規則:也就是「喜怒不形於色」;

  • 替代規則:內心感受和表現是相反的,比如朋友送了一件你並不喜歡的禮物,要假裝很開心。

以上這些規則,如果父母情商不低,又可以對孩子循序善誘,那麼6歲的孩子,就完全可以掌握。

事實上,兒童自身就有一些情緒調節策略,我們需要了解這些策略特徵,以便孩子在進行自我情緒調節的時候能夠給予鼓勵和支持,而非阻礙。

一般來說,對於嬰兒期(0-1歲)孩子,因過度興奮讓自己不適的時候,會主動把目光移開興奮的刺激源,轉移注意力,並自我安慰,如吮吸手指,玩弄頭髮等。

對於幼兒期(1-3歲)的孩子,自我調節情緒的方式有尋找大人、藉助物體(如毛毛熊)、身體躲避、幻想遊戲等。通過遊戲表達情緒是這個階段孩子的主要策略,父母要儘可能為孩子提供遊戲的環境。

對於學前期(3-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比如與他人談論情緒,思考情緒,或者壓抑情緒,再比如迴避想一些讓自己產生壓力的東西。這個階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多談論情緒,傾聽孩子的情緒和訴說自己情緒,並且給孩子產生的情緒命名,這很重要,比如,當孩子被噩夢嚇醒的時候,父母最正確的做法是抱著孩子邊安撫邊回應說:「寶寶做噩夢了,寶寶很恐懼,很害怕」,而不是告訴孩子「夢是假的」,否定夢的真實性就等於否定了孩子情緒體驗的真實性。

5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緒能力?

對於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孩子來講,最糟糕的莫過於遇到一個不能控制自我糟糕情緒的父母。所以,從育兒角度來說,父母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

那麼,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呢?

我們先來說說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通過埃利斯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當我們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時,我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地想它,這些不斷反芻的思緒很快凝結成某種想法或者信念(belief),這些想法或者信念就會引起一個後果(consequence)。長此以往,我們面對生活中壞的事件(A),就會產生相應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想法(B),如果是不合理的想法,就會導致不好的結果(C),這些不好的結果堆積的多了,整個生活就充滿了陰霾。

  • A——adversity(壞的事件)

  • B——belief(想法或信念)

  • C——consequence(結果)

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為我們父母提供了一個學習控制情緒的途徑,通過上面的理論知識我們知道,控制自己情緒的關鍵就是改變已有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往往有三個特徵:

  • 絕對化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

  • 過分化概括:一有風吹草動,就覺得老公不愛自己了;

  • 糟糕至極:這下完蛋了;

如果當我們產生糟糕情緒的時候,能夠覺察那些糟糕情緒背後的不合理信念,然後再和這些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最終修正這些不合理信念,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大大提升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

但不論怎麼說,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不論是好的、不好的,都具有積極的意義,都是我們對外界做出的反應,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認知來控制情緒、疏導情緒,但不可以過分壓制情緒或者自我攻擊,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和我們的情緒和平共處,而非滅掉不良情緒。

孩子情緒能力的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們在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同時,儘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發展的環境,比如良好的母嬰關係,和諧的家庭氛圍以及父母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等,這才是我們培養一個高情商孩子的正確姿勢。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我中心思維 的精彩文章:

《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集錦,記准穩拿高分!
孩子總愛插嘴?並非沒禮貌,而是「自我中心思維」,家長要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