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2020年的第一場戰爭,可能在哪裡爆發?

2020年的第一場戰爭,可能在哪裡爆發?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319-利比亞內戰

作者:德米特里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利比亞戰事又一次升級。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麾下的國民軍(叛軍)推進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並一舉拿下原本屬於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政府軍)的大片領土。

美國、北約、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

地盤真是越來越小了

(底圖來自:google map)▼

利比亞打得熱鬧,卻有一個鄰國坐不住了。

此前,土耳其已經和利比亞政府軍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以求抵抗叛軍。如今叛軍勢如破竹,作為政府軍盟友的土耳其也將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是否要出兵利比亞支援。從總統埃爾多安對利比亞事態的關注程度看,此次出兵干預幾成定局。

卡扎菲時代前後的利比亞格局

利比亞位於北非地區,是南地中海沿線國家中的一個,也是其中綠洲最少的一個,廣闊的撒哈拉沙漠與零星的沿海港口,在這裡組成了一個國家。

相比東邊的埃及和西邊的阿特拉斯山三國

利比亞在北非真是最荒涼寥落的了

但卻因為石油改變了命運,只是不一定是好運

(底圖來自:google map)▼

利比亞的概念則形成於奧斯曼土耳其時期,蘇丹們在這裡規划了三個行省:西北部以的黎波里為中心的的黎波里塔尼亞,東部以班加西為中心的昔蘭尼加,以及西南沙漠地帶的費贊。

的黎波里塔尼亞、昔蘭尼加與費贊

曾經是三個主要行政區(不過具體分界也多次變動)

現在這三個省已經細分為二十幾個省

(底圖來自:google map)▼

19世紀末期,義大利趁奧斯曼帝國衰弱,逐步將自己的力量滲透進利比亞,並於1911年意土戰爭之後,將整個利比亞劃為自己的殖民統治區。這是義大利為數不多的海外殖民勝利之一,也給利比亞帶來了深刻的南歐烙印。

義大利是歐洲列強中比較晚實現統一的

世界上已經沒有多少地方留給義大利來殖民了

在英法的默許下搶到一塊貧瘠的利比亞海岸

也算是向復興羅馬帝國踏出了第一步▼

然而隨著二戰義大利的戰敗,利比亞也在戰後獨立,這卻是利比亞三省在歷史上的首次統一。一直在民間抗爭義大利殖民統治的塞努西教團登上利比亞政治舞台,其首領伊德里斯成為了利比亞國王。

利比亞的長者,也是唯一一位國王(伊德里斯一世 )

(圖片來自:wikipedia@Al Iza"a Magazine)▼

但教團的統治並不穩固。1969年9月1日,由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發起九月政變,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後改稱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發動政變時的卡扎菲還不到三十歲

卻要當上一國的首腦

或許心裡認定自己是改變阿拉伯世界命運的那個人

(圖片來自:wikipedia@Stevan Kragujevi? )▼

為減少西方在利比亞的影響力,卡扎菲執政後,首先驅逐了境內約12000名義大利人和大部分猶太人,沒收了所有義大利人的資產。這一行為契合了利比亞當地的復仇文化,驅逐義大利人的這一天更是被人們稱為「復仇日」,舉國歡慶。

對義大利人的驅逐

其大背景是北非國家的反殖民浪潮(主要反英法意)

對猶太人的驅逐

其大背景則是二戰後猶太人與阿拉伯人持續不斷的戰爭

很多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最終去了以色列

(圖片來自:wikipedia@Zoltan Kluger)▼

卡扎菲是幸運的,因為這個政變上台的軍政府不僅踩准了民眾對義大利的怒火,也趕上了70年代的石油價格飆升。利比亞是石油探明儲量非洲第一的國家,就此搭上了能源產業快車,經濟迅速發展。

OPEC14個成員國,超過半數都是阿拉伯國家

石油確實為阿拉伯世界現代化提供了意外又寶貴的資金

但這同樣也成為一種資源陷阱▼

從1977年起,該國的人均收入增至11000美元以上,在非洲排名第五,人類發展指數更是非洲最高,超過沙烏地阿拉伯。最驚艷的是,這是在沒有借任何外國貸款的情況下實現的,從而使利比亞保持了無債務的狀態,還為大學獎學金和就業計劃提供了財政支持。

這沙漠海岸上的都會,地基是石油鑄成的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heRunoman)▼

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卡扎菲政府甚至還有一定的進步性。利比亞曾在1970年出台法案,保障男女平等和同工同酬;1972年還通過了一項法律,將和16歲以下女性結婚定為犯罪,並確保婦女的同意是結婚的必要先決條件。

或許仍然生活在卡扎菲的旗幟下

或許社會習俗的改變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但有進步,總比沒有好

(背景為卡扎菲時代中後期利比亞國旗)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illenius)▼

在伊斯蘭世界,這些社會改革都堪稱創舉,不過順風順水的局面很容易讓人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當時作為非洲石油第一大國,同時還有巨量黃金儲備的利比亞,嘗試過構建一個泛非貨幣體系,以黃金結算石油交易,實現利益最大化和對北非的領導權。可這觸動了石油美元的根基,也因此受到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的強烈反對和封鎖。

準備好要動手了

(奧巴馬就軍事干預利比亞發表講話)

(圖片來自:wikipedia@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同時,卡扎菲四十多年長期把控利比亞政權,政敵眾多。他個人的窮奢極欲也成為了道德上的軟肋,不滿情緒在外部封鎖、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如野火般燃燒。

此時的卡扎菲仍然躊躇滿志、穩如泰山

然而都21世紀了,政變與內戰仍然接連不斷

利比亞不是第一個出問題的,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odel Vladyslav)▼

2011年,反抗突起,卡扎菲戰敗,從此,利比亞國內徹底失序。

結局也很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cCarthy"s PhotoWorks)▼

負責重整局面的是國民代表大會,他們在三年後通過選舉主導了利比亞政局。但在反抗過程中積极參与的軍事組織「利比亞黎明」並未得到想要的權力分配,於是佔領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扶植國民議會再次上台。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則遷移至東部的圖卜魯格,從此形成了利比亞東西兩個政權割據的局勢。

在兩大同盟之外,還有以蘇爾特為中心崛起的「伊斯蘭國利比亞各行省」、割據南方和西南方沙漠地帶的圖阿雷格等跨境部落聯盟等勢力,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可謂各方盤根錯節。

實際上的陣營要更加複雜

國民代表大會和大國民議會都只是前台的政治組織

站在後面的是各派正規軍、散兵游勇、部落民兵

而他們身後則是非洲、中東各國,北約的支持

(底圖來自:google map)▼

失控的利比亞

其實利比亞的政權割據算是這個國家的傳統。

第一代獨立政府塞努西教團,就以東部的班加西為老巢,逐漸向西部的黎波里進發;而在教團西部化以後,卡扎菲則又在東部崛起,以昔蘭尼加(拜爾蓋)衛隊為班底,再次向西進發;2011年利比亞爆發反卡扎菲的內戰,反政府武裝的策源地和大本營還是東部的班加西,對抗西部的黎波里的卡扎菲。

從現代歷史來看,利比亞的軍事對抗全都發生在西部的老政府和東部的叛軍之間,並且均以東部叛軍的勝利而告終。

從班加西到的黎波里

這彷彿就是一個「反叛者走廊」

而南方廣大的沙漠國土只是一個不存在的旁觀者

對利比亞權力之爭更關切的,可能是對岸的歐洲

(底圖來自:google map)▼

這或許是由利比亞獨特的地形地貌決定的。

利比亞全國有95%的領土屬於沙漠,尤其是南部深入撒哈拉地區的領土,人煙稀少,在發現石油之前幾乎沒有經濟和政治價值。這個國家的人口都集中在北部狹長的地中海沿岸平原。

利比亞沙漠中也是有零星綠洲的

但也只能支持沙漠游牧部落艱難生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enis Burdin)▼

而這狹長的沿岸平原地區,又被蘇爾特海灣分割為東西兩個獨立的地理單元,位於西北的首都的黎波里的影響力很難覆蓋到東部的班加西、圖卜魯格等城市。

蘇爾特灣東部

除了在同一塊海岸綠洲上的兄弟城市

其他地方的領導,估計是不認的

(圖片 2008-2020 Chelys srl )▼

並且在二戰之前,利比亞從來都沒有真正的統一過,不僅在奧斯曼時代被分為三個地區,在義大利殖民時代也被分為東西兩部分。東西之間隔蘇爾特海灣對峙,在利比亞是很自然的割據形態。

蘇爾特灣南岸的一段海岸公路

雖然公路已經打通了利比亞的海岸線

但仍然無法阻止這個國家走向割裂

(底圖來自:google map)▼

當年卡扎菲強人上台,以高壓手段將鬆散的利比亞維繫成一個統一的國家,被人詬病為「卡扎菲上校的私人領地」。但客觀地說,在東西部對立嚴重,部落、教派混雜的利比亞,這幾乎是維持統一唯一的方式。

他雖然是個「大軍閥」

但想取而代之的人,也未必高明多少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John Copland)▼

沒有強人的後果,在反卡扎菲戰爭結束之初就初現端倪了。由民兵和叛變政府軍組成的利比亞國民軍,是戰後利比亞的主要武裝力量,但是其內部嚴重分裂,一度到了中央政府無法節制軍隊的程度。而在中央軍之外,不隸屬政府的民間武裝勢力林立。

如今,利比亞民兵已超過30萬,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槍械,而這都來自內戰期間的武器流通。

各路反對派唯一的共識就是打倒卡扎菲

卡扎菲倒台後,他們的矛盾就蓋不住了

而大部分武裝人員其實沒有特定的效忠對象

事實上陷入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內戰中的「叛軍」武裝)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sen Ivanov Iliev)▼

在這種情況下,民選政府很難以利益共同體的形式,同時贏得東西部人民的支持,對立遲早會出現。

最終,位於西部首都的黎波里,在立場上親歐美、限制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石油開採活動的民族團結政府獲得了聯合國的承認。而作為美國盟友、北約前哨的土耳其則與之簽訂了「關於限制海洋管轄許可權的諒解備忘錄」和「安全與軍事合作諒解備忘錄」兩項協議,負責在近處提供軍事保護。

而東部的利比亞國民代表大會和利比亞國民軍,則是當時受法國支持的推翻卡扎菲的原班人馬,背後有法國、俄羅斯、埃及、沙特等國的支持。

土耳其人的介入

2019年4月初以來,利比亞東部武裝「利比亞國民軍」不斷向首都的黎波里挺近,12月已經兵臨城下,民族團結政府岌岌可危。

國民軍還趁各路親政府的地方武裝增援首都時,襲擊親政府地方武裝的根據地,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利比亞國民軍已然勢如破竹

(底圖來自:google map)▼

眼看利比亞國民軍要統一全國,土耳其人坐不住了。

東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這裡的傳統玩家是以色列。對於以色列來說,掌握該地區的天然氣,對突破周邊伊斯蘭國家的限制大有裨益。於是,以色列聯手埃及、約旦,進而做通東地中海國家塞普勒斯、希臘的工作,建立了地中海天然氣合作聯盟。

而土耳其,則通過與民族團結政府簽訂的海上劃界協議,也參與到了東地中海開發當中。如果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失敗,土耳其在東地中海的最後籌碼也失去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土耳其確實有充分的理由支持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

並且,除北約的不穩定因素法國外,叛軍的支持者,沙特和俄羅斯也是土耳其的對手。打擊叛軍,也是土耳其對抗沙特和俄羅斯計劃的一部分。

土耳其看著就挺忙▼

然而土耳其的介入,短期內雖然能直接改變利比亞的實力對比,但是未必能使民族團結政府坐穩政權,因為利比亞的割據問題植根在這個國家的內部,並非一場勝利能帶來。而且,直接干涉他國內戰,也會讓地中海及中東地區國家對土耳其產生警惕。

況且在利比亞極有可能實現統一的前夕,土耳其強勢改變戰局,更是讓利比亞恢復和平變得遙遙無期,這是與利比亞隔海相望,且為難民接待焦頭爛額的歐盟所不能接受的。利比亞的連年動亂,已經導致200萬人流離失所,其中大部分湧向歐洲,許多其他地方的非洲難民也趁利比亞局勢混亂、無人管制,取道利比亞偷渡歐洲。讓利比亞恢復和平,是歐盟的共同利益。

已經在戰爭中度過童年

希望不要在戰爭中度過青年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homas koch)▼

土耳其人的介入,只會讓戰事變得更加複雜。還可能引起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鎖反應。

2020年,世界離和平依然遙遠。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osen Ivanov Iliev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如何以救世主的名義大戰日不落帝國?
毒品,正在蠶食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