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林徽因香山養病,這首詩含蓄深沉,女才子當真不凡

林徽因香山養病,這首詩含蓄深沉,女才子當真不凡

林徽因於1919年隨父親去英國,1923年又赴美國求學,先學習建築學,後來又繼續鑽研舞台美學。1928年回國參與創辦了文藝刊物《綠》,後來又在大學任教。林徽因也創作過散文、詩歌和小說,作為新月派詩人,她的作品注重新詩的格律,更注意字句的勻稱和整齊。下面介紹林徽因香山養病,這首詩含蓄深沉,女才子當真不凡。

這首詩創作於1931年,當時林徽因已經嫁給了梁思成,他們夫唱婦隨,一起在建築事業上做出努力,並在以後的工作中獲得了傑出成就。當時林徽因經常外出勘查古建築,有些地方有瘴氣,詩人非常不適應,加上身體瘦弱,久而久之就得了肺結核,後來她不得不在香山半坡上的雙清別墅養病。

這期間詩人一邊養病,一邊整理自己的資料,偶爾感覺身體狀況較好時也堅持創作。有一次徐志摩在看望她,並帶來自己的詩稿。林徽因翻看時發現了其中一首《月夜聽琴》十分感人,認真細讀後,百感交集,於是就即興創作了這首詩。

徐志摩的這首詩淺吟低唱,風情萬種,他在詩中寫道,「琴情,歌者的深心,枝頭的宿鳥休驚,我們已心心相印。」當時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情意又有點復甦,但是林徽因還是努力剋制住自己的感情,即使十分懷念曾經的美好,但也不願意給徐志摩任何希望。

她喜歡徐志摩的詩歌,也欽佩他的才華,當讀到志摩的這段詩,「休道她的芳心忍,她為你也曾吞聲,休道她淡漠,冰心裡滿蘊著熱戀的火星。」林徽因深情地寫道,「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靜聽著,這深夜裡弦子的生動。」她忽然間彷彿變成了一位害羞的少女,都是因為有人扣動了她一直緊閉的心扉。

詩人心裡矛盾重重,既不願讓自己與梁思成的幸福生活被打攪,也不願看見徐志摩一直消沉。她在心裡對自己說,「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凄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不能應和,又希望去應和,最後又不得不應和。林徽因身體恢復之後,打算做一個演講,她也邀請了徐志摩參加,後來他乘坐的飛機就不幸墜毀了。

當時的林徽因深知徐志摩的婚姻不幸福,也懂得他對自己的一份真情,但人世間豈能諸事順利,潑出去的水又如何收回。「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像。」林徽因此時很理智,既然緣分已盡,就不可再彼此傷害,也是為對方負責,更是讓各自早點脫離困境。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無論貧富和貴賤,沒有誰不經歷過各種痛苦和磨難,既然上天不能仁慈,自己就該善待自己,何苦深情永記,忘記那些「美麗的想像」,讓生命變得更加從容,也更有尊嚴。

不過女才子還是很浪漫,她又溫情脈脈地說,「除非在夢裡有這麼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正如溫庭筠在詞中所寫,「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雲斜。」在詩人心裡,彷彿山水含情、風月動容,其實都是詩人自作多情。

徐志摩去世後多年,林徽因依然很傷心,她沉痛地悼念他,並重溫他的作品。當她讀到「就憑那精窄的兩道,算是軌,馱著這份重,夢一般的累贅」,她忽然覺得天昏地暗,黑雲密布,心中有萬語千言,卻找不出一句合適的話語。此時此刻,林徽因更加希望在夢裡「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周總理的一首經典之作,短短28字,卻蘊含豐富,更具強烈的感染力
張愛玲的一段短文,茫然的同時充滿自信,自嘲的背後不見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