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超經典洞見!束縛哲學普及的三個原因:神秘化、趣味化、空洞化

超經典洞見!束縛哲學普及的三個原因:神秘化、趣味化、空洞化

束縛哲學普及的原因歸結為三個問題:神秘化、趣味化或者空洞化。也就是說:一般人覺得哲學神秘,或者有趣,或者空洞。而對於普及或學習哲學的人而言,就不能使用這些辭彙。對他們而言或許可以換做學術化、興趣化、無用之用化。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站在哪個視角來理解哲學,其次是基於這個視角得出哲學的目的是什麼,最後我們才能談什麼會束縛住哲學的普及甚至發展,以及為什麼。

哲學就是哲學史,而哲學史就是思想史,而思想史則是對一個個平凡之人的生活總結,我們常聽老人能說出幾句人生哲理便是這個道理,即使他從沒讀過書,就像《活著》中的富貴那樣。那麼一個脫離群眾的哲學必然其發展受到影響,因此,哲學若沒能普及,那就不配稱為哲學。即使研究哲學的是少數哲學家,但哲學的視角也應當是大眾。那麼站在這個大眾的視角上,我們得出哲學的目的則應當是為大眾服務,指導我們生活,賦予生活的意義。

為什麼哲學神秘化、趣味化或者空洞化會束縛哲學普及甚至發展。

1.哲學的神秘化

哲學神秘化或學術化,其實沒什麼不好,任何一個學科發展必然走向這條道路,但是,相較於數學、物理等,似乎哲學對一般人而言更加神秘。

為什麼呢?因為數學比物理難,物理比哲學難。哲學的神秘源於我們關於哲學的基礎教育相比數學、物理等太過缺乏,我們都知道幾何、代數、方程,還有質量、力等等這些數學物理的基本概念,但主體、客體等等的哲學的基本概念大多數人都不知曉。這是中國教育很可悲的一個問題。

教育是一個問題,但另一個問題也是源於哲學本就是研究自身概念的學科,這些概念本就沒有個定數,眾口各執一詞,各說各的道理,每個人說的道理或規律卻又不完全一樣。於是對於普通人而言,要麼是不知道,要麼是知道的過於片面,而片面本就是哲學的死敵。

因為缺少基本概念的掌握,很多人讀不懂哲學書,不過作為語言文字的產物,哲學區別於數學物理符號,我們儘管有無師自通的可能,或者對於那些悟性高的人來說,可能會敞開大門,但這非但沒有減少哲學的神秘,反倒讓那些讀不懂哲學的人將哲學歸咎於玄學。

2.哲學的趣味化

基於上面的問題,很多有志人士致力於普及哲學,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採取了「趣味哲學」的方式。這最終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趣味化,或者說興趣化。

興趣化對於哲學的發展和提升就一定好嗎?未必 。

對於普通人,他們都不知道哲學是什麼,所謂的熱愛只是夢中情人般的幻想,在學習的艱苦道路上必然退縮,那麼以趣味化的方式來普及哲學,只是給本就真正熱愛哲學的人提供了一條道路——因為終於有人來普及哲學了,而對於其餘的人,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

哲學的趣味化,對那些真正熱愛哲學的人會起到什麼效果或反應呢?現實情況往往是,他們會感謝有人將他們從迷茫中引出,並找到了學習的方向——如果這個方向沒錯。如果他們也受此影響而致力於普及哲學,那麼他們會繼續發揚趣味哲學,否則他們將不會再考慮哲學趣味的問題。

以興趣導向熱愛哲學的人——或許他們也是使用趣味化普及哲學的有志之士中的一員,但通常他們只是希望找到更多相同興趣的同伴——這是人類的天性。他們通常喜歡思考、辯論,或許還喜歡數學和「最強大腦」。這其實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此時我們站在大眾的視角來討論哲學普及的問題,哲學的目的是指導生活,而不僅僅是一個興趣愛好。哲學在此,就降低了它的使命,縮小的了它的範圍。

3.哲學的空洞化或理論化

為何會有人將哲學和玄學並列呢?因為有些哲學家或哲人講完了一個理論思想,似乎跟沒講一樣,乾癟空洞,讓人摸不著主旨頭腦。道可道,非常道,你給普通民眾講這些,他們如何能聽得懂呢?

或許我們不能把無用之用稱之為空洞,很多人「回答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時都會說:「你先學著,慢慢就發現有用了」,但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就是空洞,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沒有任何實際效用,他們也就喪失了學習哲學的機會和興趣。事實上,哲學之用絕對不是無用之用。

蘇超德教授在《哲學無用論為什麼是錯的》一文中講到,哲學至少有三個用處:

1)澄清觀念

2)賦予意義

3)捍衛自由

雖然我們不確定千百年來哲學家們口中的自由是否真的存在,但至少,哲學通過捍衛自由,給了我們生活的勇氣,而哲學,正是通過澄清觀念的方法賦予生活意義,而通過賦予意義給予了我們生活的勇氣。

當然,哲學之用遠不止如此,我們的生活也不是靠勇氣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就像《當幸福來敲門》演的那樣,不論我們如何認識生活,又賦予生活怎麼樣的意義,或是有多大的勇氣,沒找到工作就是沒工作,沒有理想就是沒有理想,人生要對面生死,面對各種煩心事,這都是事實。

很多人認為哲學之用就是無用之用,並以此為思想基礎,想要普及哲學。這種方式和宗教有什麼區別?所謂宗教,就是有人遇到了苦難,尋求一處解脫,就找到了宗教,老莊如此,佛學如此,基督亦是如此。而宗教的本質則是信仰:首先你要相信這條路是對的,走下去你才能脫離苦海。如果哲學以無用之用來宣傳,那我們只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解哲學,如果我們沒有困苦,而了解了一下也沒什麼收穫,那麼必然就淺嘗輒止了。根本深入不到哲學的內里,掌握不到哲學博大精深的主體結構,更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套哲學體系。

從歷史上的偉大哲學家看,他們所建立的體系,不僅能自圓其說,而且大都深入到了世界、人、自然、宇宙等之間互相影響和產生制約關係的內在本質。否則,他們的哲學思想也不會影響至今,比如柏拉圖,比如康德。

讓哲學產生實際的效用,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此我們要遠離哲學的神秘化、趣味化和空洞化,找出一個適合於更多人學習和應用的哲學,然後用盡一生去思考去踐行。

普及哲學絕不是一件僅靠熱情或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路漫漫其修遠兮,也許哲學發展的最終結果便是普及到每一個人的大眾哲學吧。到那時,或許我們對人生和宇宙將會有更高更廣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林清玄:把自己變為一朵花,想給這世界看
延參法師的經典問答語錄,個個充滿智慧,幽默化解人生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