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餘生,做一個有「心機」的人

餘生,做一個有「心機」的人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 有書星海一塵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七擒孟獲是諸葛亮平定南中的大戰。

諸葛亮對孟獲七捉七放,終於在第七次讓孟獲心服口服,不再為敵。

如果細細品味這次大戰,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七擒七放的計謀厲害,可是究竟厲害在哪?

這次大戰對三國大勢又有哪些影響?

今天跟有書君一起領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來人,押上來!」

伴隨著士兵的一聲喝問,銀冶洞洞主楊鋒帶著被綁的孟獲、孟優等人,走入諸葛亮的營帳。

楊鋒先是感謝諸葛亮不殺之恩,然後將孟獲、孟優兩兄弟交給他處置。

面對怒目圓睜的孟獲,諸葛亮邊搖鵝毛扇邊問:

「孟獲,此番你又被我所擒,還有什麼想說的呢?」

儘管已經是第五次被擒,但這個南蠻王依然不服氣,他直接說:

「這又不是你的本事,我怎麼知道洞里人互相殘害,中自己人圈套罷了。

而且我的家鄉在銀坑山,那裡易守難攻,你如果還能勝我,我才會真正服氣。」

可諸葛亮居然當即決定釋放孟獲,給他一個來日再戰的機會。

為什麼費盡心思抓住孟獲,還這麼輕易放他走?

諸葛亮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

這次放走後,孟獲又被抓了兩次,才真正臣服於諸葛亮。

表面上,孟獲是在諸葛亮主政時期造反的。

實際上,早在先帝劉備執政時期,孟獲等人已經蠢蠢欲動,但礙於蜀漢的強大,一直不敢造次。

等到夷陵之戰蜀軍慘敗,七十五萬大軍損失殆盡的時候,孟獲就覺得機會來了。

三國時期,邊疆少數民族的禍患就一直沒有消除。

從烏丸到匈奴,再到西羌,各地軍閥都對這些少數民族很是頭疼。

你強盛時,他們就臣服;一旦實力削弱,他們立馬趁虛而入。

曹操的三兒子曹彰,人稱「黃須兒」,武力勇猛無敵,但曹操最早也沒讓他上前線和各路諸侯過招,而是放在邊疆和烏丸作戰。

沒有強大的武力壓制,烏丸王早就乘虛而入了。

馬超投奔劉備後,劉備不僅給予他高官厚祿,還把他放在陽平關一帶駐守。

因為馬超世代公侯,在西涼地區很有威望,羌人也奉他為「神威天將軍」。

有馬超在,就能有效威懾西北地區,保證蜀漢北部疆域的局勢穩定。

可見,地方政權和少數民族之間,一直存在互相博弈的政治平衡。

當地方控制力減弱的時候,少數民族的豪強們自然就會嶄露頭角。

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不斬草除根呢?

七擒孟獲而不殺,其實是諸葛亮深思熟慮後的決策。

從政治層面講,諸葛亮採取了兩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武力壓制。

通常來講,文明越發達的地區,文明禮教的根基也更加深厚,人們交流互動的方式較為多元化。

而南蠻屬於未開化的區域,和深受文明禮教熏陶的中原文明不同,孟獲等人才不管你的溫良恭儉讓,打不過我,就別說話。

為此,諸葛亮和孟獲之間,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鬥爭。

諸葛亮派出了趙雲、魏延等猛將,用上了各種戰術策略;孟獲也火力全開,甚至把大象部隊和藤甲兵都用上了。

連續過招七次,孟獲終於嘗到了蜀漢的厲害,知道自己純武力層面是無法取勝的。

其實,對於諸葛亮的七擒七縱,帳內很多將領是有異議的。

他們覺得,孟獲這種自以為是,屢教不改的蠻族領袖,就該一死了之,然後快刀斬亂麻,南中地區就再也不敢造次了。

但是,諸葛亮卻不這麼想。

每當孟獲提出「來日再戰」的要求時,他都欣然答應。

因為在他看來,武力壓制只是第一步棋,第二步棋才是最終的殺招。

那麼,第二步棋究竟是什麼呢?

這個第二步棋,就是心理歸順。

正所謂上兵伐謀,攻人攻心。

諸葛亮的核心目的,是想在心理層面徹底撲滅孟獲等人的反抗慾望,故而七擒七縱而不殺。

不管中原人還是南蠻人,大家本質上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情感和思維。

孟獲他們再怎麼野蠻落後,在一個連續打敗自己並寬恕自己的人面前,也只有發自內心低下頭。

況且,少數民族的領袖,和原始部落首領的定位很相似,有威望,對本民族有號召力。

只要諸葛亮搞定了孟獲這個頭目,整個西南少數民族也就跟著歸順了。

這樣一來,諸葛亮不僅節省了在南中地區設置官僚和管理體系的成本,還實現了較為理想的少數民族自治模式。

除開政治層面的考慮,諸葛亮還有深層次的戰略布局。

丟失荊州後,蜀漢的國力已經是三國墊底。

加上221年夷陵之戰的大敗,軍事上的積累也大打折扣。

在這個前提下,蜀漢集團想要實現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的偉業,僅靠兩川之地的戰略資源肯定不夠。

假如能夠通過一種懷柔策略,慢慢消化南中地區的人口和資源,對西南區域進行一次深度開發,那麼肯定對北伐事業大有裨益。

畢竟,戰爭不僅打的是軍事謀略,更拼的是後備力量和資源。

曹操赤壁之戰輸了,依然可以捲土重來,最大的原因就是魏國在北方深厚的根基。

但是諸葛亮和蜀漢玩不起,一步走錯,可以說就會滿盤皆輸。

歸根結底,打仗是要有收益的,一個人丁興旺、和平穩定的南中地區,肯定比一個死傷遍地的南中地區更有價值。

諸葛亮絕對不會因為一時的情緒而在這裡大開殺戒,他只會從大局角度權衡利弊,做出對蜀漢收益最大的選擇。

因此,七擒七縱不僅是諸葛亮軍事謀略的體現,更是戰略思維的彰顯。

古往今來,武力征服永遠都是統治者最低級的一種控制手段。

你可以打敗別人,甚至在肉體上摧毀別人,卻始終無法讓多數人從內心深處尊敬你。

董卓當年威風八面,隨時出門都帶著五萬雄兵,再加上天下無雙的呂布隨行,武力層面的壓迫已經近乎極致。

但由於其蠻橫粗暴的執政方式,最後不僅導致曹操、袁紹等軍閥的反抗,也激起了朝廷和民間的極度憤慨。

相比於董卓,諸葛亮從道義和人心入手,張弛有度,軟硬兼施,讓孟獲等人心服口服,為蜀漢政權的穩定,以及大後方的建設做出了傑出貢獻,這才是高明的政治策略。

南中平定後十年,諸葛亮去世。

給子孫,他留下了「桑八百株,田五十頃」。

給蜀漢,留下了一個國泰民安的格局。

在他的葬禮上,孟獲泣不成聲,發誓有生之年永不造反,以報丞相七擒七縱不殺之恩。

如果陽謀有極致,大概就是諸葛亮這樣吧。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 君 點 贊 哦 !

《三國》之「謀與略」系列正在連載中

明天我們要講的故事是

曹丕在政治上的才能

想知道更多三國精彩內幕

每天記得準時來收聽呦

如果喜歡今天的故事

可以在文末給有書君點個「在看」噢

不讓專欄飛走,請寵溺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沒錢時,學做人;有錢時,做好人
杜江自曝婚姻真相:真正的愛,都是「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