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陶淵明的一篇扛鼎之作,生動雋永,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

陶淵明的一篇扛鼎之作,生動雋永,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

朋友,您一定聽說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不錯,陶淵明的詩歌是家喻戶曉,他的故事也幾乎是婦孺皆知,每當我們讀到「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以及「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都會被作者從肺腑中流出的真情而感動。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篇扛鼎之作,生動雋永,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

《桃花源記》(節選)

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他是東晉末年的詩人,曾出仕為彭澤縣令,不過才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抱孤念,卻不願追隨流俗。

他辭官後曾作《歸去來兮辭》,表達自己對恬淡悠閑生活的嚮往。讀者更喜歡他的雜詩,比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等等,都抒發了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

這篇短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以及自由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雖然只是虛構的仙境,但由於虛景實寫,彷彿煞有介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漁人在偶然間發現了一處世外仙境,桃花林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而且「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其中的住戶也是「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漁人不僅十分驚奇,而且大喜過望,盼望自己也能生活在這樣的地方,過著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日子。

全篇寫景絢麗,妙筆生花,如信手拈來。作者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以及怡然自樂的生活,傳神地勾勒了一幅田園生活圖景。陶淵明彷彿去過這樣的地方,不僅描寫繪聲繪色,而且展現了桃花源的無窮魅力。其中既有作者高超的習作技巧,也融入了陶淵明對夢想的大膽追求。

漁人離開後再次尋覓桃花源時,卻無從發現,留下了千古之謎,也「惹得詩人說到今」。作者其實不希望這美好被重新玷污,也不願這塊凈土被塵世攪擾,正如蘇軾所說,唯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

如此構思精巧的故事,看似一個神話,更是人們的期望,所以讓後世充滿無限遐想和神往。讀完《桃花源記》,很多人都感想頗多,梁啟超評價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魯迅也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初唐的王績是一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唐代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也十分敬仰,他也崇敬地說,「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詩仙李白更是羨慕陶淵明的詩酒風流,還賦詩說「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不僅如此,後世還有很多人或因落第而失意,或因宦途艱險而惆悵,都希望尋找一處類似桃花源的場所去隱居。中唐詩人白居易就在晚年信奉佛教,他曾寫詩說,「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北宋大文豪蘇軾一生命運多舛,更是希望有一處心安的歸宿,他也曾如此讚美,「君醉我且歸,明朝許來否?」可見一篇好文真是影響千古,也讓無數詩人競折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黃庭堅的一首禪詩,青春白日無公事,紫燕黃鸝俱好音
杜甫苦中作樂,這首詩一句一景,卻天然去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