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為何越無知的人越自信?背後隱藏的真相令人唏噓,以後別再瞎自信

為何越無知的人越自信?背後隱藏的真相令人唏噓,以後別再瞎自信

雖然英語成績總是穩定在班級倒數前三,但對於英語這門課,小李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的。不就是多背幾個單詞、多套幾個作文模板嗎?不是學不了,只是沒用心而已,等過段時間小爺我找到學習狀態,分數提高還不是分分鐘的事兒!誰知,當小開始背單詞、學短語、刷語法題之後,自信心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想成為英語大神,必須長年累月地培養語感、背誦短文、積累語句才行。哎!回頭看看過去的自己,可真是一言難盡……正應了那句「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越無能的人越認為自己能幹而他人愚蠢。

為何小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達克效應,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並且他們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

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達克效應指出人們經常會呈現如下特點: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準;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準;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這種認知偏見的背後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自我。很少有人願意把自己放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位置上,因此我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自信心。

其次是鄧寧和克魯格在他們的論文中強調的更重要的一點,即我們在一個區域內的低於平均水平的能力本身,使我們無法正確判斷到我們在這項技能中的實際表現如何。

認知偏差是由於認知缺乏而導致的,就是沒有能力看出自己的真實水平。就好像你對表演這件事情了解很少,是很難評斷一個演員的好壞的。

傻瓜認為自己是明智的,而聰明人則認為自己是個傻瓜。無知的人意識不到自己的無知,有能力的人會變得謙虛謹慎。

如果把擁有的知識比喻成一座孤島,而大海是不知道的知識,我們稱之為無知之海。島嶼與大海的接線處就是海岸。知道的越多,孤島就越大,而海岸線就會越來越長,無論島嶼怎麼擴張,海岸都會跟著寬廣起來。也就是說,了解到的東西越多,就越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缺失有多少。

這就是蘇格拉底所說的,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無所知。

達克效應似乎無處不在,發生在各類人群中,甚至包括我們認為教育程度比較高的教師、自負好大性格等人群中。這種認知的偏差會讓人對自己的真實能力產生誤解。

如何避免達克效應?建議從以下4點出發。

1、保持開放心態,承認自己的無知

要避免「達克效應」,首先必須有正確認識自己的意識,承認自己無知或能力低下。不先入為主地封閉各路信息來源,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接受新事物。

其次是增加知識容量,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要像希臘哲學家芝諾的比喻那樣,人的知識就好像一個圓圈,知識越多,圓圈的周長就越長,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無知。隨著知識的增長,圓圈越來越大,接觸的外界就越廣闊,就會越發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懂,這時才能更加正確地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

2、嘗試多看他人的優點

有時候出於自然界競爭的本能,我們更傾向於希望看到別人的缺點和短處。但這樣長期形成的思維和眼界,就會把我們帶入一種隧道視野。無法正視他人,也無法正視自己。也就缺乏繼續努力提升的源動力,陷入井底之蛙的狀態。

通過理解達克效應,避免達克效應,讓自己有更大的格局觀,這樣才會不斷成長。愈謙卑,你收穫他人的尊重才越多,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知識的道路上長足進步。

3、減慢決策的速度

除非你是世界級的專家,快速決策通常會導致我們做出帶有偏見而不理性的決定。

鄧寧的研究表明,應該對快速和衝動的決策保持警惕。那些陷入達克效應的人,容易過度自信。不要輕易地對自己的能力下結論。

4、向更厲害的人學習

在鄧寧的實驗中,表現不太好的學生在獲得了一些技能提升和視野開闊的輔導後,普遍提高了正確估計自己的測試結果的能力。

無論你的能力屬於哪個級別,都可以找一個比你能力更加優秀的人來學習提升。如果你暫時能力不足,缺乏經驗或者對事物的了解還不完全,不要欺騙自己認為自己做得很好。要正視自己的缺失和薄弱。特別是當你知道的只是一點點卻認為自己已經全部了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錯誤。

結語:

這個時代最令人痛苦的事情之一就是那些愚蠢的人卻總是表現得很確定和自信,而那些有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人卻充滿了懷疑、猶豫不決和不同程度的焦慮。

因此,不過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當你對這個世界了解的越多,對自己的了解也會越清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幸福?從來都沒有一致答案,再過多年,依然如此
孩子內心深處負能量的危害有多大?看看心理學專家的分析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