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寶寶為什麼會喜怒無常?了解嬰幼兒情緒周期,更懂孩子的需求

寶寶為什麼會喜怒無常?了解嬰幼兒情緒周期,更懂孩子的需求

文丨福林媽咪

現在的很多人都在討論情緒問題。有很多情緒管理類的書籍告訴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在意孩子的情緒,等等。這讓很多寶媽開始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和心理感受,變得更加細心了。

但是父母們畢竟不是心理學專家,我們帶孩子的過程中,還是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行為,我們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情緒,我們把握不了。

其實很正常,情緒,作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隨時起隨時消的意識流狀態,很難被分析,我們自己都分析不好自己的情緒,更別說能隨時把握孩子的情緒了。

孩子看似喜怒無常的背後,總有起因,並非都是無名,而了解孩子情緒,父母才能更好的和孩子相處,給孩子提供幫助。

首先,情緒有其自身的發展周期。

人的情緒也有周期,有高漲有低落,而且有其自身的規律性。美國加州大學的雷克斯·赫西進行了一項科學研究,發現人的情緒周期平均為5周。

人體內部有自己的「情緒生物節律」,存在張與弛,所以有時候我們不高興,是因為到了這個情緒生物鐘的低落點,即使告訴自己要開心,也會開心不起來。

英國醫生費力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奧伯特者曾經提出過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定律」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定律」,分析出人們大致的情緒波動規律。

當然,不同的人之間差異也非常大,有的人一貫可以保持高昂的情緒,有的人可能基調是比較平靜,所以這份周期性其實是和自己做線性比較更為準確。

從上面這張圖中我們知道

在情緒周期的高潮期內,孩子會是精力充沛的,心情愉快的,

在臨界日內,我們常常自我感覺特別不好,健康水平下降,而且心情煩躁,容易莫名其妙的發火;

在低潮期內,會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一切活動都被抑鬱的心境所籠罩。

這可能就是孩子有時候像「天使」,有時候像「魔鬼」的原因吧。高潮期是孩字能量釋放階段,低潮期是孩子能量積蓄階段,而高潮低潮交替過渡的日子,被稱為臨界日。

當孩子處於「臨界日」,和他相處就會比較困難。臨界日的孩子容易暴躁,容易發怒,這時的情緒是有生理基礎的。孩子感覺上不舒服,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辦,所以他會找時機來發泄,此時的孩子可能不是因為想要達到什麼目的而磨人,而是想要發泄自己情緒上的不舒服,這也是孩子的求救信號。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好惹,父母應該採取的方式,就是盡量順著孩子,幫他用各種方式進行發泄,等他平靜下來再來安慰他,或者跟孩子講道理。或者等孩子過了臨界日,自己就會知道當時有點不講道理。

孩子在一天內的情緒,也會有很大的變化:

通常是

早上7點之前,情緒低潮;

7-10點,情緒興奮而穩定;

10-12點,興奮但不太穩定;

12-14點,情緒低潮;

14-16點,興奮而穩定;

16-18點,興奮但不穩定;

18-20點,情緒低潮;

20-22點,興奮且穩定;

22點以後,情緒低落。

對於幼兒園孩子的家長來說,這個日情緒周期可是有點不太友好。

如果孩子早上7點之前醒來,往往會興趣非常低落,不想起床,動作遲緩,不太配合。

到了幼兒園,孩子到了興奮狀態,9-10點是個黃金時期,老師會用來讓孩子們學習,此時效果非常好,接著到了不穩定階段,孩子可以做遊戲,瘋玩兒的過程中興奮不已。

到了下午放學,18點之前的孩子興奮但不穩定,所以孩子還是想要玩兒,對放學趕緊寫作業這樣的要求,他有點做不到。

18-20點,適合讓孩子安靜下來,準備睡覺。如果孩子在補作業,那他會非常低落,家長如果在一旁輔導,並且動不動就吵孩子,他會越來越低落。

根據這個規律,孩子的很多行為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個解釋,也讓更多的寶媽寶爸知道,孩子有情緒波動是正常的,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自己的情緒節律安排他的活動,或是用其他方式幫助孩子調節。

當然,孩子的情緒高低,除了受這個情緒周期曲線影響,還更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比如,天氣,食物,爸爸媽媽的態度,老師的態度等等。

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可取代的,媽媽看孩子一眼,笑一笑,就可以帶給孩子愛和滿足感,瞬間變得愉悅,而媽媽的一個失望的眼神,一句批評的話,也會讓孩子變得低落。

孩子的情緒變化更為迅速和直接,所以其實育兒的過程,就是根據孩子每時每刻的情緒做適當的引導的過程。

昨天看到一份《全球教育報告》,其中提到的關於教師的一個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沈祖芸提出,教師是一種情緒勞動者。

這份報告中舉了一個歐洲學校的例子。2014年,美國矽谷的一位工程師創辦了一所學校,叫做AltSchool,這所學校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去跟蹤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個班只有15個學生,配備了8名技術人員。

在這裡,每個學生的學習細節都會被捕捉到,技術人員會對他們的軌跡和行為作出精準的分析,這肯定是從前的一個老師給全班孩子上課根本達不到的,他們相信,技術可以帶來教育方式的變革。

但是到了2019年,這所學校宣布進入「更正性」閉關階段,創始人坦言,比起技術,我們忽略了教師自身真正的價值。

老師給孩子的一個關切的延伸,一個加油的動作,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激勵,這是技術分析不出來的,也就正式老師無可替代的價值所在。

在芬蘭,一位想要考取教育碩士的學生,需要經過層層選拔,錄取之後,他們會去學校實習,實習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老師一天最重要的任務和花費最多時間的事情不是講課,而是觀察孩子的情緒表現,這會佔到他們再學校實習的80%時間。通過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的內心,並且找到最佳的時間進行激勵。

如果孩子一直處於興奮狀態,他們會給孩子增加安靜閱讀的任務,如果孩子信心不足,那就給孩子一個容易完成的任務讓他獲得成就感。

雖然這份報告說的是教師,但我發現對這一點,媽媽的理解更為深刻。

福林第一次玩兒樂高的時候,我和孩子一起玩兒,他想拼出一個有三個齒輪的風車,我在旁邊陪著他一起玩兒。

剛開始一切順利,孩子興緻勃勃的跟我講他的設計,他的規劃,後來就遇到了難題,他拼了兩次,齒輪都轉不起來,此時孩子的心情已經從興奮變成了低落。

雖然我也一直在旁邊鼓勵孩子,但是明顯沒有效果,孩子不願意再試一次了。

我就請教了孩子幾個問題,他給了我非常完整有力的答案,這個時候我的誇獎,孩子感覺我是真心的,於是重新擁有了信心,鼓起勇氣再試一次,於是成功了。

育兒是一個情緒照顧過程,在學校老師應該這樣,在家裡,父母的首要任務,也是觀察孩子的情緒,根據孩子不同時刻的情緒狀態選擇不同的引導方式,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內在世界和諧健康的人。

這不僅可以更好的指導孩子的行為,這本身就是在塑造孩子童年時代的世界,讓孩子多一點快樂,少一點壓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林媽咪 的精彩文章:

做父母當學「曾子殺豬」言而有信!做不到,就別輕易對孩子許諾
別被奶水不足的5個「假象」迷惑,6個「保持」做好,娃照樣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