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孩子有話不說總是憋在心裡,家長應該及時引導,巧用「牢騷效應」

孩子有話不說總是憋在心裡,家長應該及時引導,巧用「牢騷效應」

文|瀟小說育兒(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同事小麗提起自己的孩子,就是三個字:太能說!「數學老師太能講了,下課5分鐘了還沒講完,我都沒時間玩了。」「我同桌昨天又沒寫完作業,今天又要抄我的,我不給他抄他還生氣了,我可不跟他玩了。」......「他好像總有發不完的牢騷。」小麗兒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每天學校里發生了什麼事,哪個老師出了什麼難題,哪個同學今天沒寫完作業,小麗全能從兒子嘴裡聽到。相比之下,歡歡倒是很羨慕小麗,因為她的兒子就是個「悶葫蘆」,什麼話也不跟父母說。「發牢騷也好呀,總比什麼都不說強。我倒是上敢著問孩子,可他特不耐煩,也不知道他一天在學校里過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心事。」

同為父母,孩子到底是發牢騷好,還是不發牢騷好呢?

孩子愛發牢騷,家長切記不要阻止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這時候他們可能就會以發牢騷的形式表現出來:一會說老師不喜歡自己,上課總是故意為難自己;一會說父母總想著工作,根本不在意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又抱怨作業太難,覺都不夠睡等等。

面對這樣的情形,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制止,用語言或行為讓孩子停止抱怨,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軌道中來,可這樣往往起不到什麼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委屈。

其實,孩子發牢騷的過程,就是他在宣洩自己心理負面情緒的過程,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別人的關注,得到別人的同情,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制止,只會適得其反。

另外,孩子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在內心深處感覺到無能為力,或處於孤立無援的困境,如果周圍的親人對此採取無視的態度,也會放大對孩子心理的傷害。

作為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在發牢騷的時候,其實是在向父母尋求幫助,因為他的潛台詞就是「我自己搞不定現在的狀況,請過來幫幫我」

所以父母與其阻止,不如弄清孩子為什麼要發牢騷,然後對孩子的困難加以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擺脫困境。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所謂「牢騷效應」。

什麼是「牢騷效應」

「牢騷效應」,其實就是情緒上的「疏」與「堵」的問題。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名的試驗:他派人去工廠與每個工人分別談話,耐心傾聽每個工人對工廠的不滿和意見,只做記錄並不准任何反駁。結果兩年後,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工廠產量都大幅提高了。

孩子的牢騷就如同水池中的水,如果水不能順利從下水道流水,就會慢慢溢出水池,造成破壞;只有保證水流向著該流走的地方順暢流通,水池才不會發生堵塞。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不給孩子宣洩的機會,封死了孩子發牢騷的通道,孩子就會把這些不良情緒悶在心裡,影響心理健康,造成心靈扭曲。

而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願意在父母面前發牢騷,也說明孩子願意跟父母親近,希望父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獲得精神上的幫助。

如果父母此時能給予積極的回應,而不是粗暴制止或冷漠以對,孩子就會越來越願意向父母敞在心扉,跟父母拉近親子關係,而且一直會維繫到孩子成年。

家長巧用談話實驗,幫助孩子提升效率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一文中寫道:「我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說「愛孩子」。

愛孩子就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然後通過與孩子的對話溝通,幫助孩子擺脫困境,提升學習效率。

傾聽孩子的心聲,幫助他找到解決方案作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學會傾聽,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忙,壓力大,往往沒有時間或者不願意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他們總覺得小孩子能有什麼難題,進而忽視孩子的感受。

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不要急於打斷孩子說話,也不要片面武斷地判定孩子是無理取鬧,要滿足孩子發牢騷的心情,弄清他們在牢騷背後到底隱藏的內心真實想法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傾聽以後,父母再給予回應,跟孩子好好談心,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不要讓他一直沉浸在負面情緒中當然,一味地發牢騷抱怨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父母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釐清事實,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而不要讓孩子一直陷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自拔。

比如,孩子一直抱怨數學老師教的不好,總是喜歡提問自己,讓自己在課堂上因答不上來而沒有面子。父母就要讓孩子知道,孩子的問題在於數學成績不好,而不是老師本身,只要孩子肯多努力,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而且,及時引導孩子對父母說出他對目前所處環境的不滿,也可以增加父母與孩子的親密度,拉近雙方的情感距離,當孩子對父母沒有抵抗情緒,才更願意把自己的困境告訴父母。

允許孩子宣洩,激發孩子的前進動力,防止更激烈的矛盾爆發有些孩子比較內向,他們有什麼事都喜歡憋在心裡,自己消化。但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之前,往往會走向極端。長期壓抑的結果,就是會在某一時刻,集中爆發出來,而這樣的後果往往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宣洩情緒的自由,宣洩過後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放下過往,積極面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將牢騷化為前進的動力。

可見,孩子喜歡「發牢騷」未必是件壞事,對父母來說,傾聽比制止更重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利用「牢騷效應」拉近親子關係,疏導孩子的情緒,防止更激烈的矛盾爆發,從而激發孩子前進的動力,給孩子提供更明確的方向,這才是父母職責所在。

今日互動:你家孩子喜歡發牢騷嗎?歡迎評論分享

————————

關注【瀟小說育兒】,您想知道的育兒知識都會在這裡找到答案!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者分享給身邊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話到嘴邊效應 的精彩文章:

《陳情令》:藍湛想表達對魏嬰的心意,兩次話到嘴邊,都憋了回去
你為什麼會遺忘?記不住?5種原因你信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