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從鴻門宴逃跑時,為何將張良留下?其實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劉邦從鴻門宴逃跑時,為何將張良留下?其實這是最正確的選擇

當年秦始皇出巡的時候,有兩個人看見秦始皇的巡遊車架的時候,分別感慨的說了一句話,一個人說「彼可取而代之。」另一個人說「大丈夫生當如此。」兩句話,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而前一句正是西楚霸王項羽可言,而後者便是漢高祖劉邦,可惜的是,項羽最終還是敗在了劉邦手上,讓劉邦完成了對秦始皇的取而代之。

劉邦跟項羽二人關係的轉折點在於鴻門宴,這場宴席對後世影響深遠,當年項羽若是能狠下心來,直接將劉邦擊殺,那大漢王朝也就不存在了,項羽多半會一統天下,榮登大寶。但很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最終的結果便是劉邦成功逃脫,並且在之後發展自己的勢力,進而擊敗項羽。

當時的鴻門宴,劉邦一行一共六人,乃是劉邦、張良、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劉邦一直在給項羽示弱,打感情牌,使項羽最終沒有下得去手,而他本人也是借尿遁帶著四個人一起跑了,只留下了張良,在那種情況下,留下的那個人無疑是最危險的,劉邦為何要留下張良?是因為他想讓張良死嗎?

其實,留下張良是最好的選擇,這應該是劉邦深思熟慮下的決定。首先,劉邦一行六個人,劉邦肯定是不能留下的,剩下的樊噲,夏侯嬰等人都是個武將,雖有些謀略,可卻擺不上檯面。張良卻不一樣,張良是漢朝乃至於整個中國封建王朝裡面最出色的謀士之一,他的口才是十分出色的,留下他才可以跟項羽解釋清楚自己為何突然離開,才能穩住項羽。

而且張良的地位特殊,劉邦自己本身就是個小混混,幾十歲了才當上一個泗水亭長的小官。張良卻不一樣,他本來是韓國人,其祖先更是曾在韓國「五世位相。」可以說,張家在韓國是數一數二的頂尖豪門。後來秦始皇滅六國,韓國不復存在,張家也就敗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張家在外還是有許多好名氣的。

而且張良本人早年做了一件轟動朝野的大事,那便是刺殺秦始皇,雖然沒有最終刺殺成功,但卻為張良贏來了世人的美譽,再加上他韓國張家的出身,所以張良的名氣是劉邦一個小混混無法比擬的。正因此,張良留在那裡,會給項羽一種投鼠忌器的感覺,他是不願意也不方便殺張良的,畢竟張良美名太盛,他把張良殺了,就只能為自己帶來惡名,而且也無法傷及到劉邦。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便是張良幫助過項伯,項伯早年殺了人,就跟著張良一起躲避,而項伯又是項羽的叔父,他的話項羽還是比較聽的。也正因為欠了張良一個人情,所以項伯才會在鴻門宴的時候保護劉邦,那他自然不可能看著張良死,所以張良留下無疑是最正確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戰爭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清朝大臣身上要戴一串珠子?可不僅僅是為了好看,作用很大
為何南宋可以延續百年,而南明卻轉瞬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