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世間多是複雜事,萬般根源總在心

王陽明:世間多是複雜事,萬般根源總在心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京博國學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原標題:倘若人生很無趣,請君讀讀王陽明

日本近代著名軍事家東鄉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個字,當慶功宴上別人問起他取得百戰百勝的秘訣時,他給眾人展示了這枚刻字的印章。

蔣介石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在車上看到年輕人都捧著一本書看,他把這本《傳習錄》也看了一遍,甚是吃驚,對陽明學頂禮膜拜,終生奉為圭臬。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長沙師範就讀時,讀了王陽明,寫下驚天動地、氣勢恢宏的《心之力》,老師評分105分,一種『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豪邁油然而生。

國學大師錢穆把《傳習錄》列為中國人必讀書目之一。戴維明說:二十一世紀將會是王陽明心學的世紀。

這麼多大人物為何對王陽明如此肯定呢?王陽明心學真有如此大的能量嗎?我們對聖人的印象是不是都是不食人間煙火,可以崇拜而不可靠近的呢?千古一聖王陽明會顛覆你的認識。

01

名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傳奇

天降祥雲生貴子。

在王陽明出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駕雲,雲中鼓吹,抱一赤子下凡,不久陽明便出生了,祖母以為這是吉兆,遂取名王雲。

小王雲自生下來一直到五歲了都還不會說話,可是急壞了王家人。王家單傳,好不容易到王陽明出生給家裡添了丁,可是這小王雲卻是個啞巴。

直到一天小王雲在門前玩耍時撞到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摸著小王雲的頭說:多好的娃呀,可惜道破了爾!這話剛好被其祖父王華聽到,之後為他改名王守仁,說來奇怪,改了名之後的王陽明開始說話了,而且顯現出了同齡人沒有的聰明天賦。

也許聖人的誕生都帶有傳奇色彩,我們不考慮後來人的加工,有史料記載的『其五歲,不能言』在我們看來都應該被看做這小孩是有殘缺的,不是健康的孩童,而後來王陽明雖遭受百死千難,終得聖學真諦,一路開掛打怪,正印證了他所說的:上智、下智不可移嗎?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02

聖人愛做「荒唐事」

12歲時,王陽明正式在私塾就讀。一次與私塾先生『坐而論道』問先生:讀書的第一要緊事是什麼?

先生告訴他,讀書是為了進京做官,就像你的祖父一樣。王陽明大膽地反駁先生:我認為讀書第一要緊事是做聖賢。

一個十幾歲的孩童立志要做聖賢你說逗不逗?也難怪王陽明父親聽說後,想用巴掌招呼他。

15歲那年,屢次上書皇上,獻策平定暴亂,未果。自己跑到邊關親自考察邊關防務,回來後還用果殼擺兵布陣。學習了朱熹的格物學後,拉著自己的朋友在院子里格竹子,一格格了七天,其他人都格病了,陽明格竹也格到了吐血。

17歲那年,王陽明父親為了不讓他再胡鬧給他訂了一門親事,到了成親的那天,怎麼都找不到王陽明的人,只有新娘獨守空房,王家人找了一夜,天都亮了終於在一個道觀里找到了王陽明,原來他與老道士聊得投機竟然忘了結婚的事。

其實聖人也是和我們一樣,只要致良知,哪怕愚夫愚婦也可以是聖人,如果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人家看你也是聖人。這也是陽明學裡重要的一節。

聖人脫離了生活嗎?並沒有。聖人也是要吃喝嘛,只是聖人已經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的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是最原始的,是呈現在我們眼前顯而易見的山;『看山不是山』我們可能會深入思考了,考慮事物隱秘的東西,從肯定到懷疑是思維的提升;『看山還是山』是已經大徹大悟了,沒有疑惑了的狀態。

就像王陽明千古一聖,能夠融入到愚夫愚婦的生活里,也會經歷磨難和死亡的威脅,在瘴氣橫行的貴州在險惡的環境里還要照顧自己的書童,給他做飯燒水,給他唱歌讓他心情愉快。這就是聖人啊,沒有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不近人情。

03

良知,是一輩子的善行

總有那麼一種說不清的東西要守護。

正德元年,宦官劉瑾擅權弄政,並逮捕了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王陽明仗義上書而得罪劉瑾,被仗四十,發配貴州龍場。仗四十是扒掉褲子打的,這對於當時文人來說是奇恥大辱羞愧難當恨不得一死了之。可以說是對名節的侮辱。

龍場是什麼地方?那裡瘴氣橫行、山多路險、毒蟲野獸出沒,而且貴州龍場當時人煙寥寥,當地土著居民不懂漢話,交流困難,一切都要靠自己。

王陽明就是在這種艱險的環境里生活了三年,著名的龍場悟道就是發生在這裡,從此開啟陽明學說的開端。

自此王陽明一路開掛,先是平定禍患江西邊界十幾年的匪患,然後挫敗寧王朱宸濠策划了十餘年之久的兵變。當時王陽明用迅速組建的兩三萬人的游兵散勇僅僅用了35天(一種說法是43天)就徹底擊潰寧王養精蓄銳十幾年的十幾萬大軍。被扒掉褲子打板子,再被扔到龍場去,一般人早就斷絕了自己生的勇氣,是什麼讓王陽明經歷百死千難之後成祖作聖還建立了這不世之功,這種不知名要守護的東西是什麼?

王陽明後來告訴我們是,良知!千聖皆過影,良知乃我師。只要致得良知在,我心光明永不移。

04

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幾年後湘贛邊境又有匪患,朝廷無力,只好請王陽明出山,匪患一聽王陽明來了,紛紛投降。以至於坊間有一種說法,與誰作對千萬別與王陽明作對。

平亂後,嘉靖七年十一月在返鄉的途中病逝於大庚縣青龍港。離別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喪過江西境內,軍民官吏皆披麻衣送陽明。

想了解王陽明的傳奇之處,光聽他的故事是不夠的。還要接觸他的學問,只是那些學問入門雖易卻實則高深,故將其學問融入故事供讀者品鑒。最後一首小詩以寄感懷:

世間多是複雜事,萬般根源總在心。

倘若人生很無趣,請君讀讀王陽明。

作者: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轉載請聯繫(ID:jingboguoxue)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2020年,家永遠第一
新的一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是選擇成長型思維,綻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