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邊緣:30年與鳥同翔

邊緣:30年與鳥同翔

他叫邊緣,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一名自然地理攝影師。他是一個低調的行者,一人一車,常年行走在路上。2016年,邊緣行駛1.6萬多公里,用90天完成黃河萬里行的拍攝。2019年12月下旬,他的年度創作計劃《循翼——九曲黃河》封鏡,歷經36天自駕,途經遼寧、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行程6139公里,拍攝了71379件圖文和視頻作品。朱?、天鵝是邊緣多年的拍攝對象,也是他此行拍攝的主要內容。30年,他記錄鳥類棲息、覓食、與人類的關係,研究鳥類文化的方方面面,用思想探尋鳥類攝影的藝術表現,用相機捕捉鳥類生態的動靜瞬間,用影像傳播保護自然、關愛鳥類的初衷和理念。

邊緣作品

《鳥與自然系列-夢境》2012-中國-鸕鶿

《鳥與自然系列-夢境》2014-中國-天鵝

《鳥與自然系列-夢境》2019-中國-鸕鶿

《鳥與自然系列-夢境》2019-中國-天鵝

《鳥與自然系列-追尋》2013-南極-企鵝

《鳥與自然系列-追尋》2016-中國-遺鷗

《鳥與自然系列-追尋》2016-中國-天鵝

《鳥與人類系列-和諧》2016-中國-東方白鸛

《鳥與人類系列-和諧》2017-美國-海雕

《鳥與人類系列-寓言》2015-厄瓜多-鴿子

《鳥與人類系列-寓言》2019-中國-烏鴉

在與本報記者李晶晶的對話中,邊緣不僅講述了他跟鳥結下的情緣,以及多年悟出的鳥類影像藝術、生態圖片和觀念影像之間的差異,也表明了「有舍才有得」的人生態度。

李晶晶:請簡要介紹一下您的攝影經歷吧。

邊緣:1985年,南方日報發表了我的第一張新聞照片。1989年,我確立了拍攝鳥類的選題。後來,憑藉多年以鳥類為主題的攝影作品榮獲第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2002年,第23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展出了我的「邊緣中國鳥類攝影展」,同年,我獲得中國國家林業局的森林文化獎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頒發的自然獎等。2007年,我的作品《遠離塵囂》參加珠海慈善拍賣,拍得15萬元善款全部捐獻給救治白血病慈善組織。丹頂鶴主題作品《一飛衝天》《比翼齊飛》定製在工商銀行信用卡卡面,所得報酬通過工商銀行捐獻給白血病救治組織機構。2017年,我先後出版了個人圖文專著《冰湖騰魚》《查干湖冬捕》《二月的納特龍湖》等。

李晶晶:從確立鳥類選題至今已經整整30年了,作為自然地理攝影師,您為何把鳥作為鏡頭追隨的對象?主要拍過哪些,有何想要達成的目標?

邊緣:將鳥類作為拍攝主題與我自身經歷有著潛移默化的關係。我父親是中國第一批空軍飛行員,我是在戰鷹雙翼下長大的,青年時期服役於空軍部隊,退役後在航空公司工作。飛翔始終伴隨著我的人生。

我自幼喜歡鳥類,鳥給我的印象是自由、美好,和大自然和諧共處。同時,它們也有著豐富感知,引發我將這愜意翱翔的生物作為表現攝影觀念的選題。我拍攝的鳥類以涉禽、游禽居多,諸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丹頂鶴、東方白鸛、天鵝等。僅以天鵝為例,世界上有7種。2017年,我已將7種天鵝全部拍攝記錄在案。如果按地理位置劃分,南極企鵝、北極燕鷗、非洲火烈鳥、赤道的天堂鳥、青藏高原的黑頸鶴等都是我拍攝的目標。我將多年拍攝的不同種類鳥類圖片儲存起來,分門別類整理,形成查閱方便、有自身特色的圖庫體系。

我將鳥的罕見行為瞬間、自己的主觀想法和藝術化表現的作品與中科院院士、美國《國家地理》編輯、劍橋大學生物研究學者、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考人士以及藝術界人士進行了開放式的交流,得到了充分肯定,這也為我的拍攝選題和作品風格提供了更為精準的理論依據。目前,我累計拍攝與鳥類相關的圖片約60萬張。

隨著拍攝時間的增長和對鳥類認知的加深,近十年來我一直在進行具有自身風格的鳥類攝影探索。為了早日實現這個拍攝目標,我堅持有計劃地走進自然,有準備地融入自然。

李晶晶:喜歡拍鳥的人其實很多,看您的作品會給人一種人鳥共通的情感體驗,或極簡清淡、水墨渲染,或大象無形、飽含寓意。這麼多年您是如何磨礪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和視覺表現力的,受到過哪些藝術家的影響?

邊緣:攝影圖片產生過程紛繁複雜,不能僅僅依靠相機的功能,依賴相機自動化程序去拍攝,我認為優秀攝影圖片的產生過程和結果與其使用者的內功有著直接聯繫。

我自幼習書臨帖,也閱讀過很多書法、金石篆刻碑帖和文章。青少年時期,我還曾親眼見到李可染、徐悲鴻、李苦禪、齊白石、張大千等畫家的原作,在心中埋藏了傳統藝術元素。大學時期,歐洲藝術史課程讓我對西方藝術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在鳥類攝影實踐中,我還悉心向生物學家、鳥類研究學者請教,與各領域藝術家交朋友,感受他們的內在之功,同時也叩拜攝影前輩為師,聆聽後生新觀點,獲取新的藝術知識。這些藝術元素和基因,對我形成自己的鳥類影像藝術風格都起到了奠基和推動作用。

李晶晶:從最初追求和記錄單純的視覺愉悅,到現在深入研究鳥類繁衍棲息的遷徙路徑,制定自己的年度拍攝規劃,不惜行攝世界各地,赴南極飛北極去赤道,穿梭戈壁沙漠、江河湖海,您認為這些年自己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您的攝影理念是什麼?

邊緣:拍攝鳥類初期我注重多彩羽翼、姿態變化,以及鳥在自然環境中的光影關係。2001年獲得金像獎促使我追求新的影像表現語言,嘗試多種拍攝技法捕捉鳥與自然、與人的關係,挖掘鳥類文化。

近20年來,我馬不停蹄地追尋鳥類遷徙、棲息、繁殖的領地,洞察記錄鳥類的外觀特徵、行為特點以及與自然界的生存環境和關係。拍攝鳥類讓我擁有激情,也讓我付出艱辛,但行走開闊了眼界,推動了我的學習意識,讀書使創作又有了靈感,讓我學會思考,懂得如何去觀察。拍攝鳥類曾讓我感到風光無限,也讓我經歷滄桑,知曉道路曲折,深感關愛自然、保護地球的責任,體會到了人生價值。經過不斷的實踐和藝術探索,我終於悟出鳥類生態影像、鳥類影像藝術以及觀念鳥類影像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區別,目前正在理論總結、歸納之中。

李晶晶:近幾年您每年都自駕上千公里追隨候鳥蹤跡,每次都帶上百公斤器材,跑一趟至少三五十天,這其中的艱辛和孤獨不經歷是很難想像的。但您又說自己不是苦行僧,驅使您不斷前行的動力何在?

邊緣:拍攝一組既有典型生物特徵又有思想性、藝術性的鳥類圖片並非易事。我按照鳥類的生命周期制定不同階段的拍攝計劃。像求偶、繁殖、孵化、覓食、遷徙、棲息每個環節都需做足拍攝預案,季節、氣象外在因素也要考慮周全。思想在前,行動在後。鳥類行為有其規律性,但在受到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會改變其規律,給拍攝帶來不可預測的難題。另外,面對萬千變幻的自然界,我會遇見突如其來的各種情況,所需畫面不可能每次都圓滿,這就需要沉著應對,借勢而為,一鏡數拍,需要長時間分階段周而復始地進行拍攝,這相當鍛煉攝影師解決問題的能力、耐心與毅力。

拍攝鳥類不僅僅是記錄鳥的美麗、展示鳥的姿態,重要的是利用影像傳播鳥類生存現狀,喚起更多的人關注鳥類、保護環境、關愛地球,賦予影像中的鳥類更多的生命意義。

李晶晶:雖說攝影不能唯器材論,但鳥類攝影的特殊性確實離不開「長槍大炮」,還真是跟使用的器材有直接關係。您現在比較常用的設備是什麼?對於鳥類攝影愛好者您有何拍攝方面的建議?

邊緣:我在選取器材時,儘可能選擇多種配置。以2019年底這趟36天的沿黃河流域行攝鳥類之旅為例,我的器材配置有:佳能EOS-1D X相機2台、EOS-1D X MarkⅡ相機1台,佳能EOS R相機搭配24—105鏡頭和增倍鏡、閃光燈等。針對收藏者需求,我還攜帶了用於拍攝黑白膠片的徠卡R6.2相機3台。拍攝人文類圖片,我使用徠卡0.95/50mm鏡頭和徠卡35mm非球面鏡頭,拍攝風景類圖片則使用哈蘇H4D-50相機。此外,還有3支不同型號的三腳架,2TB、4TB、8TB移動硬碟和筆記本電腦等。

拍攝鳥類的攝影設備以數碼相機為例,相機少買但像素要高,鏡頭少買但要買好。操作手法更不可忽視,如果拍攝者對器材的使用僅僅是會按快門,調整ISO和白平衡,對相機的功能組合運用不嫻熟,則會導致拍攝時錯失良機。構圖、用光、調焦是基礎,了解鳥的習性,做拍攝預案,預判拍攝的場景、光影、氣象,預知拍攝主題的結果。

另外,行攝拍鳥時,我主張一起同行,分組拍攝,人少為宜。尋找靠近自己長期居住、觀察方便、拍攝容易的地域拍攝鳥類,寧近勿遠,一鳥足矣。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20年·第2期·2版

攝影:邊緣

采寫:李晶晶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怎麼訂閱2020年報紙

前往郵局訂閱或撥打郵政訂閱熱線11185諮詢

登錄中國郵政報刊訂閱網訂閱

掃描中國攝影報在線訂閱二維碼支付

我就知道你「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2019 「多彩非遺新浦江」全國攝影大展
薛雲麾:出路